在矿山开采、隧道掘进等领域,F10级以上的硬岩被公认为最棘手的地质类型。
这种岩层强度高、结构致密,普通截齿往往“上去就碎”,不仅更换频繁、成本高昂,还导致施工进尺缓慢,严重影响设备作业效率。
许多施工团队的第一反应是:“岩石太硬,得用更硬的截齿。”
但事实上,真正制约掘进效率的关键,并不是硬度不够,而是韧性不足。
![]()
F10+硬岩到底难在哪?高冲击、高应力、低临空面
在中低硬度岩层中,截齿主要通过“切削”和“剥离”来破岩,载荷相对稳定。而在F10、F12级以上硬岩中,破岩机理完全不同:
高冲击载荷
每一次与岩面的接触,都是一次高能量撞击。瞬间应力可达材料强度的极限甚至更高。
高频疲劳循环
掘进机滚筒每分钟旋转数百次,截齿不断经历从空载到满载的快速应力变化,极易诱发疲劳裂纹。
低临空面效应
岩体完整性强、裂隙少,破裂路径难以扩展。截齿在没有“释放面”的情况下强行挤压岩体,冲击能量无法有效传递,只能反弹回齿体自身。
![]()
在这种极限环境下,即使是硬度极高的合金,也会因为反复冲击和振动而出现微裂纹、崩刃甚至断齿。这就是许多项目出现“截齿刚换上就碎”的真实原因。
选型误区:只看硬度,忽视了韧性
硬度 ≠ 耐用性。
在材料科学中,硬度与韧性往往是一对矛盾体。硬度高的材料能抵抗磨损,但抗冲击能力较弱;而韧性高的材料则能吸收能量、抵抗断裂。
针对F10以上硬岩,若一味追求高硬度,通常会出现两个问题:
合金头崩裂
过硬的合金缺乏塑性变形能力,在高频冲击下容易沿微裂纹快速扩展。
![]()
齿体断裂
当冲击能量无法通过合金头吸收时,会传递到齿体根部,诱发疲劳断裂。
因此,面对高冲击、高频振动的硬岩掘进,硬度高不等于耐用,韧性不足的截齿往往寿命更短。
![]()
信达方案:以“韧”制“刚”,打造真正的超耐磨截齿
信达科技在多年高硬岩工况服务中提出了全新的技术路径:“以韧克刚”。
通过材料、结构、工艺三维度协同优化,打造兼具强度与韧性的高性能截齿。
1. 高韧性硬质合金
采用超粗晶粒碳化钨(WC)与高粘结相钴(Co)配比,既保证足够的硬度,又显著提升断裂韧性。这种材料在受冲击时不会立即脆裂,而是通过内部能量吸收延缓裂纹扩展,从根本上提高抗崩刃能力。
![]()
2. 高强度冷锻齿体
齿体采用冷锻一体成型工艺,金属纤维流线完整、组织致密。配合精控热处理,获得理想的回火索氏体组织,使其具备出色的抗冲击吸能性能。
![]()
3. 结构优化设计
通过模拟分析调整截齿头部角度与合金比例,确保冲击能量更均匀分布,减少局部应力集中,从而延长整体使用寿命。
![]()
案例验证:贵州F12级硬岩项目,截齿消耗降低80%
在贵州某F12级硬岩隧道工程中,客户使用普通硬岩截齿时,平均每班更换量超过20把。信达团队介入后,采用高韧性超耐磨系列截齿重新匹配掘进系统。
实测结果:
截齿平均寿命延长4.3 倍
综合消耗量降低80%
掘进进尺效率提升27%
![]()
客户反馈:“更换频率下降后,掘进效率明显提升,设备稳定性也更好。”
这一案例再次验证了“韧性优先”的选型策略在硬岩工况下的显著效果。
结语:硬岩掘进,不是拼硬度,而是拼韧性与系统设计
在F10+硬岩面前,掘进不只是“打得动”,更要“打得久、打得稳”。
从材料科学到结构设计,从单支截齿到整机系统,真正高效的掘进方案,往往源于对“冲击—吸能—磨损”关系的深刻理解。
信达科技将持续聚焦复杂地质的掘进工具创新,以“高韧性、长寿命、全工况”为研发方向,为全球客户提供更科学、更可靠的掘进解决方案。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