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县蔡家坡镇麦李沟,恰似一枚楔子嵌入关中平原西段的褶皱里。五丈塬、温家塬如屏障般拱卫其三面,南接秦岭浅麓,北临渭水汤汤,沟底麦李河蜿蜒北流,最终汇入渭河怀抱。此地距陇海铁路高店站仅7公里,至蔡家坡亦不过15公里,因周边国营大厂林立,列车停靠班次多,交通堪称便捷。前进厂落子于此之后,跨渭河大桥与通厂公路相继贯通,彻底消解了高店与蔡家坡隔河相望的亘古不便。
建厂之初:沟谷间的攻坚岁月
1967年早春二月,麦李沟的沉寂被行囊与脚步打破——一批批援建者从四方汇聚,陕西前进机械厂(代号9916厂)在沟谷最深处破土奠基,开启了一段深山铸剑的传奇。遵循中央"靠山、分散、隐蔽"的三线建设纲领,生产区巧妙隐匿于沟谷腹地,厂房依山势而建,高低错落间藏于崖壁沟壑之中。那些灰砖墙、木架瓦顶的低矮建筑,“远观是民房,近看是工厂”,达到了分散、隐蔽的效果。建设者们怀揣"先生产、后生活"的信念,以铁肩担责之势,迅速铺开修路、架线、建厂的攻坚会战。
![]()
创业之初的办公与栖身之所,全赖西北机器厂(国营七0九厂)遗留的曹家村农场院舍。大院之内,厂部与医务所次第铺开,筹建者们在院中架起小型锅炉,腾腾蒸汽便成了最珍贵的热水供给;而那些土坯垒砌、青瓦覆顶的大小院落与七间瓦房,在当时已是令人艳羡的"豪华居所"。但艰苦与困顿如影随形:单身职工挤在大通铺,双职工常需一人暂别岗位等候住房,更有甚者索性以车间为家,白天挥汗劳作,夜晚和衣而眠。
1970年的设备安装会战中,三起安全事故在岁月中刻下了沉痛的注脚。其一,架设电力线路时,指挥人员违章立于电杆堆顶调度,堆放的电杆突然滑落,十几米长的钢筋混凝土杆碾压而过,生命戛然而止;其二,机动科搬运捷克斯洛伐克进口车床时,因坡路湿滑且缺乏重型设备,全凭滚杠撬杠拖拽前行,下坡时车床失控滑行,刀架手柄猝然戳中一旁工人胸部。紧急送往眉县医院途中车辆抛锚,万幸拦得一辆班车疾驰送医,却终因伤势过重未能挽回;其三,工具科磨床调试时,操作人员不慎碰损砂轮边缘,在那个"设备即武器"的物资匮乏年代,又逢特殊历史时期,因"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罪名,锒铛入狱。
厂区日常:半军事化的烟火人间
清晨,遍布沟谷的喇叭骤然响起起床号,《东方红》的旋律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与报纸摘要》,穿透晨雾漫遍每一寸土地。职工们在新闻播报声中洗漱进餐,八点整,《运动员进行曲》激昂奏响,众人步履匆匆赶赴车间。日暮时分,《团结就是力量》的雄浑旋律回荡山谷,结束劳作的工人们如潮水般涌出厂区,自行车铃声、欢声笑语与归鸟啼鸣交织成谷间最鲜活的交响。这种半军事化管理渗透日常:车间主任称"连长",小组长唤"班长",军代表更是掌握着生产命脉——轻机枪是否合格出厂,军代表有最终决定权。
![]()
工厂如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将生活保障编织得细密周全。子弟们无需接送便能自行往返子弟学校,幼童送入托儿所照料,哺乳期母亲则将婴儿寄放在厂区哺乳室,由专职哺育员看护。每到喂奶时辰,年轻母亲们从车间飞奔而出,喂罢又匆匆折返岗位。每逢加班,托儿所便同步值守,让职工无后顾之忧。物资匮乏的年代,工厂开垦李家沟、五丈原等农场,自产的粮食蔬菜充盈食堂;每日班车往返蔡家坡,幼儿园、中小学、医院、露天影院、灯光球场等设施一应俱全,让深山里的日子虽简亦足。
业余生活虽简,却也充盈着别样乐趣。没有电影、电视的年月,晚饭后的扑克战局便是最佳消遣,输赢间的纸烟流转成空壳,欢声笑语却未曾停歇。周日闲暇时,自行车是每家的"标配座驾",全家骑行逛高店、蔡家坡,或赴五丈原瞻仰诸葛庙;春日踏塬赏野花,夏日入沟戏溪水,秋日狩猎尝野味,冬日围炉话家常,四季皆有景致。每周一场的露天电影堪称盛事,孩子们午后便搬着小板凳占座,即便挤在银幕反面看"倒像"也甘之如饴。有一回为看《卖花姑娘》,等到兄弟厂送来拷贝已是深夜十二点,全场观众仍屏息静待,直至影片落幕才意犹未尽地散去。
风雨同舟:灾害洗礼与时代变迁
深山建厂,自然的考验从未缺席。1971年7月30日夜,半小时骤雨引发山洪,厂区多数车间进水,福利区两处护坡轰然坍塌。此次劫难后,工厂组织人力从石头河运来百吨石材,在险段重筑加固护坡,筑牢安全屏障。1981年8月,近两周的连绵阴雨让麦李河水位暴涨,21日这天,通蔡家坡公路的曹家村段与战备桥段共390米路基被冲毁,交通彻底中断。工厂与曹家公社紧急协商,征用路基西侧一人多高的玉米地,拓宽出六七米通道,铺上锅炉房的煤渣作为临时便道,三天后交通才得以恢复,雨季过后便立刻启动了路基重建工程。
![]()
职工的住房难题,也随工厂的成长渐次化解。建厂之初,职工或自建简易棚屋,或租住农家,或宿于车间;子弟们暂借农村学校求学。历经十年建设,单身楼、家属楼陆续拔地而起。80年代,接收解散的跃进机械厂(977厂)职工后,工厂拆除四排平房,建起十一、十二号楼;1985年征地新建十四、十五号楼;90年代初,最后一批十六、十七号楼竣工,职工凭工龄分配住房,只需缴纳象征性租金,安居之愿终得实现。
工厂的落地,也为周边乡村注入了生机。村民们无需远走他乡,在家门口便可将农副产品、鸡蛋等卖给厂区家属,换取零用;厂里设蔬菜部、配粮油站,地方百货商店也应声而建。逢年过节,后勤科便从大城市调运紧缺食材,以福利价售予职工。平房时代的大杂院藏着最淳朴的温情:开饭时你夹我一筷菜,我盛你一碗汤;晚饭后,老老少少围坐闲聊,或扎堆下棋打牌,输家脸上贴满纸条仍乐此不疲。最难忘麦李沟的槐花季,漫山遍野的槐花串随风摇曳,甜香如潮涌般漫入沟谷,即便足不出户,也能醉在这沁人心脾的芬芳里,这香气便成了刻在骨子里的岁月印记。
几十元工资撑起全家生计的年代,军工人的优越感里,更多的是对使命的坚守。每月薪水虽微薄,却能换来安稳生活;福利虽简朴,却饱含集体温暖。这座藏于深山的小三线工厂,不仅锻造出保家卫国的枪械,更用烟火气滋养了一代人的成长,沉淀着三线建设者的青春与热血,最终凝练成一个时代的精神图腾。
企业转型:从“造枪”到“造开关”
上世纪八十年代,席卷全国的三线建设浪潮渐趋平缓,军品订单锐减成为摆在众多三线企业面前的“生存考题”,企业转型迫在眉睫。陕西八家小三线厂无一例外陷入这一困局,身处岐山深处的前进厂,却率先打破沉寂,毅然吹响军转民的转型号角。
![]()
作为昔日生产轻机枪的军工重地,前进厂摒弃“等靠要”的思维,从零开始钻研民品技术,成功生产出“玉兔”牌载重自行车。为扩大产能、抢占市场,工厂携手另外六家兄弟单位组建生产联盟,共同打造“玉兔”系列自行车产品。凭借军工企业过硬的质量把控与亲民的市场定位,“玉兔”自行车迅速行销大江南北,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民品品牌,为企业赢得了转型后的“第一桶金”。
1984年,前进厂并未止步于自行车生产的成功,而是敏锐捕捉到国家电力事业发展的机遇,果断投身高压真空开关的研发与转产。军工基因赋予的严谨研发态度与技术攻坚能力在此刻彰显威力,经过无数次试验调试,新产品研发终获圆满成功。不久后,企业正式更名为陕西开关厂,完成了从“造枪”到“造开关”的关键跨越,正式跻身电力装备制造领域。
1995年,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拓宽发展空间,前进厂(时为陕西开关厂)整体从闭塞的岐山深处迁至宝鸡市。此后数十年间,企业历经数次改制重组与名称更迭,在市场浪潮中不断调整航向、突破创新,逐步发展壮大至今。
如今,岐山深处的老厂区依旧静静矗立,充满时代印记的厂房、墙体上斑驳的痕迹,无不默默镌刻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回溯这段转型史,我们仿佛能触摸到那个年代的脉搏——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承载着老一代军工人的辛勤汗水与过人智慧,每一次技术突破、每一次战略调整都凝聚着他们敢闯敢试的勇气。他们身上凝聚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创新的“三线精神”,早已融入企业血脉,成为一代又一代前进人心中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本文部分选自豆瓣网陈仓一粟《隐秘在大山里的三线军工厂——前进机械厂》一文,经整理改编 编辑龙山 图片源自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