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减排"成为新型博弈工具,谁在真做事,谁在玩话术?
11月6日,联合国安理会的会议室里,一场看似关于气候的对话,实则演变成了一次战略立场的公开较量。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的两次追加发言,不是简单的"回怼",而是在国际舞台上完成了一次精准的战略澄清。
这场交锋值得所有人细品:当美国代表在联合国会场对中国进行"无理指责"时,背后折射的绝不仅仅是环保议题的分歧,而是一种更深层的战略焦虑——在全球气候治理这个新兴权力场域中,传统霸权国家正面临话语权的结构性流失。
![]()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中国确实是目前全球碳排放总量最大的国家,但这个"总量"背后是14亿人口的基数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体量。更关键的数据是:中国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超过30%,而人均碳排放量在世界上并不处于高水平。这意味着什么?中国在用相对较低的人均碳排放,支撑着全球三分之一的经济增长动力。
![]()
这场会场交锋,本质上是一次关于"发展权"与"责任观"的价值观碰撞。
第一层博弈:谁有资格定义"气候责任"?
要理解这场争论的深意,必须回到一个根本问题:在气候议题上,究竟是"历史累积排放"重要,还是"当下总量排放"重要?
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政治问题。
从工业革命至今的200多年里,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大量化石能源消耗完成了现代化积累,向大气层排放了占全球总量约70%的温室气体。这种"历史欠账",构成了今天全球气候危机的主要成因。但当发展中国家开始追赶现代化进程时,游戏规则突然变了——"你们现在的排放是威胁"。
这种叙事的荒谬之处在于:允许自己先污染后治理,却要求别人未富先限。
![]()
耿爽在发言中强调的"中国是全球公认的履行减排承诺意志最坚定、行动最有力、效果最显著的国家",不是自我表扬,而是用事实对抗话语霸权。
过去十年,中国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球一半以上,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全球60%,光伏产业链占全球产能80%以上。更重要的是,中国承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中国要用30年左右时间完成西方国家60-70年才能完成的减排任务。
这种压缩式转型的难度和决心,某些国家未必真的看不见,只是选择性失明罢了。
第二层博弈:当"气候牌"成为施压工具
耿爽在发言中点出了一个致命事实:美国"两度退出《巴黎协定》,已经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最大的障碍"。这句话的分量远超表面。
2017年特朗普首次宣布退出《巴黎协定》时,全球气候治理体系遭受重创。2021年拜登重返协定后,外界一度认为美国会重新承担领导责任。但现实是:美国国内的政治撕裂,使得任何长期气候承诺都可能随政党轮替而翻盘。而就在今年,特朗普再次当选,并公开声称"气候变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骗局"。
一个连自己承诺都无法兑现的国家,有什么资格指责别人的行动力?
更深层的逻辑在于:当美国在气候议题上失去道德制高点后,其应对策略不是"补作业",而是试图通过"指责最大排放国"来转移焦点,将自身的不作为合理化。
这种话术在国际舞台上屡见不鲜——当无法在某个领域保持领先时,就试图重新定义游戏规则,或者干脆掀翻棋盘。气候议题上的攻击性话语,本质上是一种"我做不到,所以你也别想做"的消极博弈心态。
但这次,这套话术在联合国会场碰了壁。
第三层博弈:中国的战略定力与多极化进程
耿爽的两次追加发言,传递出一个清晰信号:中国不接受被动挨打的叙事框架。
"围绕气候变化问题,谁在采取行动、谁在推卸责任、谁在寻求合作、谁在无理搅局,大家看的清清楚楚。"这句话的对象不仅是美国代表,更是在场的所有成员国。
这种应对方式,体现了中国外交的三个战略层次:
第一,坚持原则底线,不在核心利益上让步。中国承认自己是最大排放国,但同时明确指出人均排放与发展权的合理性,拒绝被"原罪化"。
第二,用行动对抗话语,用数据说话。不争论谁更有道德优势,而是摆出实实在在的减排成果和技术贡献。
第三,团结发展中国家,构建公平正义的国际秩序。气候议题上的南北矛盾,本质上是发展权与生存权的矛盾。中国的立场,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话语支撑。
![]()
这场会场交锋的更大意义在于:它是全球权力格局演变的一个缩影。当传统霸权国家试图用"议题设置权"继续主导国际议程时,新兴力量已经具备了"议题重构权"—不是被动接受对方的话语框架,而是主动提出更公平合理的评价标准。
多极化不是一个遥远的概念,而是正在联合国会议室、在每一次国际博弈中悄然发生的现实。
看似遥远的联合国会场交锋,实则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首先,气候博弈的本质是产业竞争。当西方国家试图用"碳关税"、"碳边境调节机制"等工具设置贸易壁垒时,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优势和产能优势,就成了打破封锁的关键。你开的每一辆新能源车、你屋顶安装的每一块光伏板,都在为国家的战略底气添砖加瓦。
其次,话语权争夺关系到发展空间。如果接受了"中国是气候威胁"的叙事,那么未来在产业政策、能源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会被戴上"不负责任"的帽子,从而丧失政策自主性。耿爽的据理力争,捍卫的是14亿人的发展权。
最后,这种战略定力需要全社会的支撑。外交场上的硬气,来自国内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全球占比高的硬实力。从光伏面板到电池技术,从特高压输电到智能电网,每一项技术突破都在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积累筹码。
当下的每一次攻坚克难,都是为未来赢得更大的战略主动。
合作还是对抗,时间会给出答案!
耿爽在发言最后呼吁:"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国际社会需要的是合作和团结,而不是指责和推责。"
这句话既是对美方的回应,也是对全球气候治理未来的期待。
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没有任何国家可以独善其身。但如果某些国家执意将气候议题政治化、武器化,用它来打压遏制其他国家的发展,那么最终受损的将是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历史的教训一再证明:单边主义没有出路,霸权思维注定失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