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品:山西晚报·刻度财经
昔日巨头,光明乳业三季报营收微降、净利大滑,尽显乳企转型期的困境。
2025年进博会食品展区的新品发布会上,光明乳业旗下新莱特的两款UHT稀奶油刚揭开面纱,便被烘焙连锁品牌列入采购清单。这是新莱特完成新西兰北岛资产剥离后,首次以“聚焦南岛核心产能”的全新姿态展现全球化实力,而此前一个月,12.1亿元的资产交割协议落地,早已为这场“轻装上阵”的转型写下注脚。
《刻度财经》研究光明乳业2025年三季报发现,前三季度公司营收182.31亿元,同比微降0.99%,归母净利润8721.4万元,同比下滑25.05%,单三季度甚至出现1.30亿元的净利润亏损。
![]()
图源:光明乳业2025年三季度报告
在原奶价格探底回升、低温奶赛道竞争白热化、头部企业加速高端化布局的行业变局中,这家老牌乳企的业绩波动,不仅是自身战略调整的阶段性呈现,更成为中国乳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竞争转型的生动注脚。
01
营收企稳难掩利润颓势
光明乳业2025年三季度的业绩曲线,呈现出收入端微幅调整、利润端深度承压的鲜明特征,核心盈利指标的恶化速度远超营收波动,暴露出企业在成本管控、业务结构等层面的深层矛盾。
前三季度182.31亿元的营收规模,较上年同期的184.13亿元仅微降0.99%,看似稳健的背后却暗藏结构性隐患。
值得注意的是,单三季度营收57.59亿元,同比增长1.04%,显现出微弱回暖迹象,这主要得益于三季度乳制品消费旺季的自然拉动,以及公司针对核心城市推出的“鲜享季”促销活动,但短期季节性提振未能扭转前三季度的整体下滑态势。
利润端的压力更为突出。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8721.4万元,较上年同期的1.16亿元下滑25.05%,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1.61亿元,同比降幅也达24.68%。利润下滑的背后,是成本传导压力与海外资产减值的双重挤压。
![]()
图源:光明乳业2025年三季度报告
光明的液态奶营收增速持续走低,2022-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液态奶营收分别为160.91亿元、156.48亿元、141.66亿元和66.06亿元,同比分别减少5.9%、2.75%、9.47%和8.64%;2025年前三季度,液态奶收入同比进一步下滑8.57%至101.46亿元。
![]()
图源:光明乳业2025年三季度报告
光明液态奶的下滑并非个例,而是行业共性困境。尼尔森IQ数据显示,2025年1-5月全国液态奶销售额同比下滑7.5%,其中线下下滑9.7%,线上仅增长4.8%。自2024年起,国内主要乳企均受液奶业务下滑困扰,作为多数乳企的收入核心,液奶市场既面临需求疲软、竞争加剧的压力,又遭遇现制茶饮、咖啡等场景对包装奶的替代冲击。
成本端的压力同样不容忽视。据监测数据,2025年9月内蒙古、黑龙江等10个主产省份生鲜乳平均价格3.03元/千克,同比下跌3.5%,环比上涨0.3%。但公司未能通过产品结构升级及时对冲成本压力,反而因液奶促销导致毛利率承压。
叠加持续高企的物流成本,进一步吞噬了利润空间。更关键的是,尽管海外子公司新莱特减亏成为利润总额改善的关键,前三季度利润总额从上年同期亏损2.57亿元转为盈利8939.7万元,但其前期积累的资产减值仍对净利润形成侵蚀,单三季度1.30亿元的亏损便与此类短期成本集中释放有关。
![]()
图源:光明乳业2025年三季度报告
财务结构层面,风险隐患仍存。截至三季度末,公司总资产223.80亿元,较上年末下降2.40%;负债总额113.92亿元,资产负债率达50.90%。其中,短期借款19.78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9.33亿元,两者合计占总负债的25.6%,短期偿债压力仍需警惕。
02
本土市场收缩与竞争差距拉大
光明乳业于2002年8月28日上市,主营业务涵盖各类乳制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以及奶牛饲养、培育、物流配送等。
作为国内最早以“新鲜”理念推广纯奶的品牌之一,其核心产品包括新鲜牛奶、新鲜酸奶等。但如今,业绩困境的本质,是业务结构失衡与行业竞争加剧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乳制品行业进入存量博弈的背景下,公司既未能守住本土基本盘,又未能在新兴赛道实现突破,与头部企业的差距逐步拉大,仅靠境外市场支撑增长的格局难以为继。
“国内双降、境外独增”的结构尤为突出。
作为核心大本营的上海市场,前三季度营收51.99亿元,同比下降4.00%;外地区域营收73.92亿元,同比下降3.60%,国内两大市场同步下滑,反映出公司在本土市场的品牌吸引力与渠道掌控力持续弱化。
![]()
图源:光明乳业2025年三季度报告
销售渠道层面,扩张规模未能转化为营收增长,渠道效率亟待提升。
![]()
图源:光明乳业2025年三季度报告
与行业竞争对手相比,光明乳业的增长动能明显不足。头部企业中,2025年前三季度伊利股份奶粉及奶制品业务收入242.61亿元,同比增长13.74%,冷饮业务收入94.28亿元,同比增长13%。区域乳企也在加速挤压其市场空间,君乐宝、卫岗乳业等纷纷提升在华东地区低温奶市场的占有率。
对比之下,光明乳业不仅在规模上与同行差距扩大,在产品创新与渠道效率上也落后于区域竞品,液奶业务下滑与高端化、健康化消费趋势脱节,奶酪、植物蛋白等新兴赛道布局缓慢,进一步加剧了竞争劣势。
值得一提的是,光明乳业早期凭借低温奶发展壮大,但巴氏鲜奶对冷链、配送半径及牧场半径的高度依赖,制约了其全国化扩张步伐,长期局限于上海市场。而伊利、蒙牛则凭借超高温瞬时灭菌技术与利乐无菌包装,靠常温奶突破物理距离限制,迅速开拓全国市场,这也成为双方差距拉大的重要历史原因。
03
未来变革的机会在哪里
面对业绩压力与竞争挑战,光明乳业已启动一系列战略调整,从资产优化、业务聚焦到渠道革新,试图在存量市场中找到新的增长路径。但这些变革能否落地见效,仍需时间检验,核心在于能否平衡短期减亏与长期增长的关系。
资产优化与全球化战略调整成为首要举措。2025年9月,光明乳业将新莱特位于新西兰北岛的资产,以12亿元人民币转让给美国乳制品领军企业雅培旗下的新西兰雅培公司。此次出售的资产包括Pokeno、RPD和Jerry Green场地的相关资产及设备。
![]()
图源:光明乳业2025年三季度报告
其中Pokeno工厂于2020年竣工,年产能4万吨,是最先进的营养粉生产基地。公告显示,该部分资产账面价值约2.82亿新西兰元,评估价值约2.85亿新西兰元,双方最终协商的交易价高于评估价。对于交易目的,光明乳业明确表示,出售北岛资产将为新莱特带来充足现金流,用于偿还债务,此前新莱特北岛工厂因产能利用率不足导致大额亏损,持续拖累公司整体盈利能力。
业务层面,高端化和区域深耕的转型方向进一步明确。早在2024年,光明乳业就定下液态奶业务推进方案:巩固鲜奶领导地位,做优头部,持续提升最高端鲜奶定位,做强腰部,巩固优倍第一鲜奶品牌地位,深耕华东、华中地区重点城市;做大底部,加快基础鲜奶在下沉市场的渗透。
数字化方面,可以尝试搭建智慧供应链系统,实现从牧场到终端的全链路数据追踪,优化库存管理,通过系统预测需求压缩核心城市产品库存周转天数,减少临期产品损耗。同时加大直营渠道线上布局,在天猫、京东等平台开设旗舰店,重点推广高端单品。
不过,这些变革仍面临多重挑战。行业层面,原奶价格震荡可能持续压缩利润空间,头部企业与区域乳企的双重挤压将加剧市场竞争。
企业内部,光明乳业高端化转型需要长期研发与品牌投入,渠道改革可能遭遇部分经销商抵触,数字化系统落地也需大量时间与资金支撑。
此外,光明乳业“乳业最幸福员工”的标签也引发争议,据WIND数据,2024年其员工总数精简至11251人,人均薪酬仍高达29.38万元,不仅远高于伊利、蒙牛等同行,成本管控的优先级引发市场质疑。
从长远来看,聚焦核心资产、深耕高价值市场的战略方向,符合乳制品行业发展趋势。若能稳步推进变革,同时理顺治理结构与成本管控逻辑,光明乳业有望逐步破解当前增长困局。对于这家老牌乳企而言,2025年三季报既是一份问题清单,也是一张改革路线图。
其转型成效不仅关乎自身发展前景,更将为中国传统乳企在存量竞争时代的突围提供重要参考样本。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是基于相关企业的法定信息披露义务,以其公开发布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业绩快报、定期公告、法定披露文件及指定渠道发布的公开资料)为主要研究依据的独立分析。刻度财经致力于确保分析内容的客观性与中立性,但不保证所载信息的绝对准确性与完整性,亦不保证其持续更新。本文所涉及的观点或结论仅供信息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决策依据,刻度财经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文内容而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来 源:刻度财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