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环境记协主席刘友宾出席2025东莞银瓶森林诗会并做主旨发言

0
分享至

日前,2025东莞银瓶森林诗会生态诗歌圆桌对话会在东莞市谢岗镇举行。对话会聚焦“生态诗歌的时代性、主体性、交融性”这一主题,与会著名诗人、学者,东莞及谢岗本土诗人代表、文化工作者等20余人先后发言,进行深入对话和交流。


对话会由中国诗歌学会理事、东莞诗人方舟主持。他简单介绍了东莞近年来开展生态诗歌创作的情况,他认为东莞是一座在经济高速轨道上奔跑的城市,也是一片被绿色浸润、被诗意滋养的“中国诗歌之城”,创作和出版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生态诗歌作品集,东莞正努力探索一条人与自然、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和谐共生的诗意路径。而谢岗镇正是其中一个闪亮的坐标,多年来举办了谢岗诗歌季、森林诗会、银瓶杯诗歌大赛、青少年诗歌讲座、诗歌采风等系列活动,成绩斐然。

同时他从个人创作的角度谈到,生态诗歌,不仅是山林溪流的歌咏,更是对现代文明的深刻反思和对现代生态价值观的倡导;生态诗歌既强调创作主体的生命体验与精神投射,更有对自然万物多主体共存的对话、唤醒与同构,既是对诗人旷野经验、身体实践的激活,也呼唤着传统自然诗学与环境科学、博物学、和谐共生理念的深度融合。


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王久辛

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王久辛作主旨发言,他代表学会王山书记、杨克会长对森林诗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对东莞、谢岗文化部门持续开展生态诗歌创作活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在发言中由银瓶山联想到“愚公移山”中搬走的王屋山与太行山,结合“愚公移山”的寓言,提出对生态保护与诗意栖居的当代思考。他指出,愚公移山中,愚公为了“看不见”的目标牺牲自然生态、牺牲祖辈人生的行为是“愚人”的行为。一日长于百年,现代人应珍视万物葱茏的自然馈赠、珍惜情感萌发的瞬间,把瞬间的感悟书写成永恒,这也是现代诗的重要标志与写作定律。

他呼吁诗人应以文学创作升华银瓶山的文化价值,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用一生改善自然、建设精神家园的执着,效仿戏剧家汤显祖在华章佳句中苦炼,让这座“东莞第一峰”通过诗歌传播到千家万户,成为人民心中的精神高地。


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刘友宾

全国生态文学的推动者刘友宾作了《繁荣生态文学,建设美丽中国》主旨发言。他从世界生态文学经典《寂静的春天》《瓦尔登湖》《沙乡年鉴》切入,梳理了世界生态文学发展的脉络和中国生态文学的兴起与发展历程,阐述了生态文学的现代性命题以及生态文学与传统自然伦理的关系。

他认为,当前生态文学正迎来繁荣发展的春天,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化建设,国家生态环境部、中国作家协会2023年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新时代生态文学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各地积极开展生态文学采风行、中国生态文学论坛、生态文学征文等活动。作家朋友们积极开展生态文学创作活动,一批生态文学优秀作品给读者带来惊喜。中国当代生态文学正在从对西方作家经典作品的模仿到注重原创、从对风花雪月自然风光的浅层次感悟到人与自然关系多维度呈现、从对环境问题的批判性呐喊到对美丽中国建设史诗记录的转变。

他提出,波澜壮阔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为创作提供了丰厚滋养,生态文学也必将以其深沉的情怀与担当,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不可或缺的文学力量。


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新媒体部主任安琪(黄江嫔)

诗人安琪认为,当一些全球知名的艺术家仍缺乏生态保护与尊重自然的意识,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时,诗歌界早已展开了与生态有关的探索与诗写,这方面最突出的地域代表就是东莞。一直以来,东莞诗人自觉以生态诗歌为诗写方向,出版诗集、举办研讨会,让生态文学成为这座城市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

她指出,生态诗歌是一种既在自然诗歌之中又区别于自然诗歌的新诗歌样态,需要有深度的人文关怀,思考如何促进生态的良性发展。她以诗人凸凹为李冰父子写作诗集《水房子》为例,提出生态写作应侧重于在生态维护、生态治理上有所贡献的工程、人物,以诗的形式为他们“立传”,让诗歌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发挥更具针对性和启发性的文本作用。

此外,她谈到,生态诗歌不只表达赞美,还应有反思、反省甚至批判,对破坏生态的行为创作者也应以手中的笔代万物发声。这要求写作者有综合素养尤其是科学认知,能准确预判人类行为的错误性,更要有人文关怀、求真意志和道德勇气。


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罗鹿鸣

诗人罗鹿鸣常年用镜头和诗句记录自然生物,在他看来,东莞是反映生态诗歌时代性最鲜活的样本,能让创作者体验到一种“在场感”,记录下工业文明投在自然身上的长长阴影,也捕捉到那些在阴影里倔强生长的微光。

在当今时代语境下,他认为确立诗人的“主体性”,核心在于从“抒情者”转变为“对话者”和“见证者”。既要为东莞这片土地上的白鹭、红树林书写,也要思考“东莞制造”与“东莞生态”如何不再是此消彼长的对手,而是可以对话的邻居。


江苏省作家协会《扬子江诗刊》编辑麦豆(徐云志)

诗人麦豆认为“生态写作的对象就是人自身”,当下,人们习惯于滑动屏幕获取即时满足,导致感知世界的能力悄然退化。生态写作不仅是对外物的观察记录,更是对自我心灵世界的观照,恢复了“人”的体验深度。生态文学作品是思维按照自身跳动的自然过程,帮助创作者恢复写作的自然节律与整体性。它最终指向的,不仅是如何写作,更是人该如何存在——人应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机的、与世界保持丰富联系的人。


广东省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广东省作家协会诗歌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世宾(林世宾)

诗人世宾认为,生态诗歌要表达的是人与自然的交往、交融过程中产生的体验,因此在诗歌写作中思考“我”实际上是最重要的一环,因为世界是通过“我”的观看而显现的,会因为“我”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对自我的塑造,应该贯穿写作和生命的整个历程,选择并建立一套具有“人类文化”的价值观,通过情感和意志贯彻在“我”的语言和行为里,让诗歌以多种方式、多种角度进入自然和我们生存的世界。


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卢卫平

诗人卢卫平观察到如今大众爱上了散步,向往郊外和乡野,提出在探讨这个生态诗歌和生态文学时,要回到本质,“以自然为主体”。他从辛弃疾、李白等人的诗中看到,是自然先向诗人呈现了丰饶与亲切,诗人方能与之唱和。因此诗人需涤除内心纷扰,感知天地间浑然天成的本真,让诗歌回归没有语法修辞之前的本真。


清远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生态诗人华海(戚华海)

生态诗人华海结合清远生态诗群多年来的创作实践,针对当下生态诗歌写作的现状发表看法,在阐述“生态诗歌的地方性”层面,他谈到新世纪以来出现了自觉倡导和探索生态诗歌写作的诗人,涌现了“清远生态诗群”“生态地学诗派”“东莞森林诗歌群”“半塘诗群”等生态诗歌群落,这些生态诗歌群落致力于在诗歌中建构各自的“地方感”,为生态诗歌的发展和生态诗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范例,也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汉语新诗发展新的生长点和具有趋势性的诗歌思潮。


广东省作家协会理事、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冯娜

诗人冯娜认为,如今人类的生态意识已在公共讨论和学术思辨中达到相当深度,相比之下,文学创作在将这种意识转化为有血有肉、可感可知的审美体验方面尚显滞后,这鞭策创作者真正地回归生存现场,切身感受生态变迁对生活的具体影响,并在作品中重新审视和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她认为,谢岗便是一个生动的样本,可从中思考一个地区如何从“世界工厂”的一部分,向“诗歌之城”“生态之城”进行文化跃迁,观察中国从“乡土中国”向“城市中国”的转型轨迹。


梅州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游子衿(游文君)

诗人游子衿回顾了采风行中参观的东莞工厂与银瓶森林诗会,他提到,东莞的工业文明既代表了一个时代,也代表了中国工业的一种现状。在这个工业发达的城市提出生态诗歌写作,实际上是工业文明对环境的一种要求,工业刺激了这个话题,刺激出生态诗歌,它需要在工业文明发展的一个地点或一个时段,开展生态诗歌的写作,来维护文明的同步发展。


中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博鳌国际诗歌节副主席倮倮(罗子健)

诗人倮倮谈到要警惕“模式化”书写,“写污染”不等同于“写生态”。他指出生态诗歌的核心价值在于以诗性的语言叩问人与自然的关系,借斯奈德的实践抒发观点:真正的生态诗歌,不只是书写自然,更是学习像自然一样思考,在词语的根须处,重建与大地血脉相连的感知,才能使每一首诗都成为独一无二的生态对话。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东莞作协副主席林汉筠、黎启天也立足本土创作实践,围绕主题即兴分享他们的在地思考。


与会嘉宾认为,诗歌是语言的生态,更是万物的回响。当诗人将目光投向山川湖海、草木虫鱼,便是在为这个时代书写最深沉的情书与箴言。

来源 | 中国诗歌学会

原标题:东莞谢岗生态诗歌对话:时代性、主体性、交融性的多维共振

提供环境新闻线索



环境新闻线索征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 incentive-icons
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
团结全国环境新闻工作者
4459文章数 616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