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梦瑶 石晟绮
从“进出无路、吃粮靠返销”的“五无”要饭村,到“家家小楼、四季有景”的生态乐园,济南莱芜房干村用半个世纪的奋斗,书写了一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教材。
他们曾腰系麻绳悬空开路,也曾为守护青山毅然关停年收入千万元的水泥厂。这是一条“宁累死、不饿死”的誓言开启的“不负青山”的转型之路。
![]()
房干村航拍图
“年年有人去要饭
房干何时能翻身?”
秋日的暖阳掠过济南莱芜房干村的九龙大峡谷景区,洒在999级石阶上。房干村年轻讲解员绳春花的声音,正将父辈徒手开山的故事娓娓道来。与此同时,绳本水正在村展览馆引导秩序,他的目光,不经意间落在那张泛黄的老照片上——一群腰系麻绳、悬在崖壁开山的汉子。
绳本水是房干村走出的第一个高中生。家里六口人,他排行老三。两个哥哥早早辍学打工,他因成绩优异,成为村里选送的六名代表之一,走出大山去读书。
房干村,旧称“房屋子峪”。三十多座山头、几十条峡谷交错纵横,方圆几十里,只散落着六十多户人家。绳本水回忆上学的路:先进山,再出山,下山又上山,再下山……徒步三四个小时,才能走出这片群山环绕的闭塞之地。
抗日战争时期,房干是山东抗日根据地四大要地之一。莱北县委机关、《泰山时报》编辑部、八路军的弹药库、枪械修理所、被服厂,尤其是伤员临时医院,都曾设在这里。老百姓自豪地说:“咱们的房子里,住的可都是八路军的干部!”于是,“房屋子峪”的“房”与干部的“干”,合成了“房干”一名,沿用至今。
名字变了,穷,却没变。
1975年以前,那时的房干,一年打不了多少粮食。家家只能靠麦糠、高粱、橡子面,甚至草籽、榆树根充饥。年年都有人饿死。说到路,绳本水语气沉重:“路——可以说到处都是路,也可以说根本就没有路。人踏出的那点痕迹,一场大雨过后,就什么也找不到了。”
“进出无路、山上无树、沟里无水、吃饭无粮、住宿无房。”房干村原党支部书记韩增旗用“五无”村来形容那时的房干。新中国成立快三十年了,这里仍是“三靠村”,即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救济粮都不够吃,年年有人出去要饭;养不起的孩子送人;村里一半是光棍,没钱娶,也没人愿意嫁进这穷沟沟。”
因家贫,绳本水从9岁到13岁,讨了四年饭。如今,他仍常梦见自己14岁那年,拄着打狗棍挨家乞讨。醒来,枕巾湿了一片。作为村里第一个高中生,1975年,毕业时,他铁了心要远走高飞——读书,就是为了逃离这苦日子。就在犹豫去哪儿之际,他听说房干发生了一件改变命运的事:已在外面担任公职的韩增旗,辞去了工作回村,现在正在村里带领大家修水库。
“我们凭什么世代受穷?宁可累死,不能饿死!大伙听我们支部的,要是房干变不了样、脱不了贫,老少爷们儿上来一人一耳巴子,把我拍死!”韩增旗那句发狠的话,让绳本水至今言犹在耳。
这个房干,啥时候能翻身?
这个房干,不能再穷下去了!
绳本水心里那股志气,被点燃了。他决定,回村。
一钎一锤一双手
从石头缝里抠出生路
修水库蓄水,是全村几经商议作出的决定。
“没有水,啥都存不住,庄稼怎么长?”韩增旗看得明白。那时,房干的玉米稀稀拉拉,结不出一粒饱满的籽,一度被嘲笑“懒、不会种地”。“不是老百姓不会种,是地里根本存不住水。只有修水库,玉米才能节节高。”
彼时,建个小水库需要1万元。可全村凑了半年多,只凑出400多元。韩增旗只能四处奔走,借钱、求人。钱不够,人来凑。房干村全员齐上阵,除了青壮年,老人、妇女,甚至孩子也上山搬石运土,无人惜力。韩增旗回忆,当时没有机械,村民们就用双手抬、肩膀扛,用钢钎一点点撬、用棒槌打,几乎昼夜不停,硬是从石头缝里抠出一条生路。
修第二个水库时,正值严冬,山上零下二十多摄氏度。为了赶在第二年汛期前完工,韩增旗和全村280多名劳动力全部来到山上,晚上就睡在临时搭建的窝棚里。“山窝窝里的风刺骨,那时候没人不冻耳朵、不冻手脚。”
![]()
“男劳力不够,妇女顶了上去。”那时,妇女主任韩俊美召集青壮年妇女组成“铁姑娘队”,也上了山。寒冬里,钢钎发脆,一不留神就崩刃。一天十几个小时下来,每个人的手上布满冻裂、磨烂的口子。每一锤下去,刚结痂的伤口再次震裂,钻心地疼。后来,裂口实在太大,她们就用纳鞋底的大洋针,穿上炮捻子线,把皮肉生生缝上。
第二年开春,水库闸门一开,清水哗哗地涌向干涸的土地。老百姓围在田埂上,笑得合不拢嘴:“还真行来!”根据村里的资料,两座水库相继建成后的五年,房干村的粮食年产量从1975年的13万斤猛增至1980年的50万斤,翻了近两番。
此后,房干一发不可收拾。47座水库、6条环山渠,总长2.7万米的“水网”在房干织就。508亩耕地、2万亩山林,全部实现自流灌溉,“天然氧吧”逐渐成型,悄悄为房干村发展生态旅游积累下了“黄金资本”。
“只有漫山遍野的每一株草、每一棵树、每一道堰、每一条路知道——房干走过了怎样的路,在这条路上洒下了多少汗水、泪水和血水。”说这话时,韩增旗眼眶湿了。
“不能为了钱袋子
毁了子孙饭碗!”
吃饱了饭,还不是真正的富裕。韩增旗天天琢磨怎么挣钱。他四处打听,听说威海那边产塑料,特别挣钱。作为村里的“知识分子”,绳本水就跟着韩增旗一起去威海学习塑料制品技术。韩增旗回来后,在村里建了两间土坯房,塑料制品厂办起来了,绳本水担任副厂长,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个小厂后来竟成为华北地区知名的电表盒生产基地,产品供不应求。“北京、上海、东北的买家,开着货车来村里提货,队伍一直排到村口,刚生产出的货就被拉走了。”
“那些年村里折腾真不少,养鸡鸭、养蜂,办手套厂、冷藏厂、鞭炮厂……尝试不断,挫折不断。”韩增旗回忆,这些厂子帮助全村人实现了就地就业,很快,村里第一个万元户、第二个万元户就冒出来了。后来,韩增旗又瞄准了白水泥厂的生意,绳本水就到水泥厂做厂长,水泥厂建成的第二年,销售收入就达1200万元。
![]()
房干村80年代建立的塑料厂
可随着源源不断订单而来的,是翻涌的黑烟、簌簌落下的粉尘,村口的溪流满是灰白浮沫,空气里永远飘着散不尽的硫黄味。韩增旗望着被污染的家园,陷入了沉思:“二十年治山治水换来的青山绿水,难道就被这点眼前利益糟蹋掉?”1999年,就在村里产业干得如日中天时,韩增旗召开了一次党支部会议,决定关掉几家污染严重的企业,其中就包括贡献全村70%收入的水泥厂,改为发展旅游业。
这一决定立刻在村里引起了轩然大波。炸掉水泥厂,老绳更是第一个不舍——经营不到四年,投资尚未回本。那是他和村民一滴血一滴汗建起来的。争执不下之际,村里甚至还从省里请来一位旅游专家调研,专家调研后直言:“这房干村,看山山不高,看树树不大,看水水不多,你怎么搞旅游?”
“可这么干下去,山早晚被挖空,水再也清不了,空气再也闻不得。”韩增旗却坚持,“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于是,正式关停了水泥厂。
水泥厂关停了,村里的出路在哪儿?“咱这里离济南、淄博近,只要人们想爬山、度假,咱这儿就是最好的选择。树不大,就等它长大,哪有栽上树一夜成林的?”韩增旗又给大家鼓劲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又带着村里的干部出发了,先后到达河南、四川等地,以前是学技术,这次是去学景区的经营管理理念。
全村“二次创业”
“卖风景”年入百万
“现在映入大家眼帘的是999个台阶,这是全村人在没有任何机械的情况下修出来的。”2005年,绳春花读完高中准备就业,得知村里旅游搞得红火,也选择回村发展。她在村里当起了解说员,为大家讲述房干村如何通过奋斗变成富裕村的故事。
想办景区,首先要把盘山公路修好,不然山再美,没有路,游客也进不来。房干人开始了“二次创业”。
1998年,房干村抵押村集体资产贷款100万元,全村男女老少再一次吃住在山上。“盘山路修起来那叫一个难!全是大峡谷,开凿起来实在是困难重重。”绳春花正在给游客讲解的是摩云山公路施工时,村民韩明坤腰系麻绳悬在170多米高的老鸹崖半腰打炮眼的场景。一干就是13天,一锤下去,身子在崖壁上撞一下,胳膊磨破,腰部勒得皮开肉绽。
![]()
房干村九龙大峡谷景区
最终,100多公里环山公路、198座桥涵建成,山山相连,天堑变通途。1999年,房干村正式成立旅游公司。九龙大峡谷、梦幻情人谷、摇滚音乐谷……十大景区、100多个景点,让房干变成了“春天一山花,夏天一山绿,秋天一山果,四季有景观”的生态乐园。
“村里是当时全省第一批搞旅游的村庄。”韩增旗回忆,1999年景区开业后的首个黄金周,房干村迎来了意想不到的热闹,村里一下来了上千名游客。这让原本心存疑虑的村民们又惊又喜。
“从穷得留不住人,到接待八方来客,村民终于意识到生态旅游是条正路。”韩增旗算了一笔账:21世纪初,仅“卖风景”一项,年直接收入就达百万元。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这条路走对了!”韩增旗说。
“房干房干
贵在实干”
房干村的名字,随着山风与溪流,飘出了大山。2007年,雪野旅游区正式挂牌,同年建成的济莱高速如一条巨龙穿山而至,这个曾经的偏远角落,更是变成了省城触手可及的“后花园”。
房干村富了,而与房干村山水相连的华山村,发展却大相径庭。两村相距仅2.5公里,同样坐拥青山绿水,华山村人口从270人外迁至120人,迟迟未能发展。
2016年,房干村与紧邻的华山村成立了联合党总支,一场“强村带弱村”的生动实践,在这片青山水墨间轰轰烈烈地展开。韩增旗和他的班子,带着房干人积攒下的家底与魄力,投资上亿元,毅然帮扶华山村开发旅游。天鸡山、音乐谷……一个个崭新的景点,如同希望的种子,被播种在兄弟村的土地上。几个村庄挽起手臂,逐步发展起旅游、康养、采摘等产业,共同走出一条“旅游促共富”的新路。
如今,“乡村游”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旅游业在不少乡村开展得如火如荼。房干村开始寻找新的亮点,探索更有特色、更能持续的发展路子。“我们近年新建了民宿,今后还希望能开发出丰富的文创特产,做出吸引人的特色体验项目。”韩增旗畅想着未来,“最终是希望游客来房干,不单是走马观花,更能留下来,体验生活,感受文化。”
房干村的绿色传奇,赢得了从国家到民间的一致赞誉。无数块沉甸甸的奖牌,是对他们几十年坚守的最高致敬。尤其是2021年,房干村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老支书韩增旗的眼眶湿润了。
“房干的干,是实干的干。”韩增旗说,今年是房干村奋斗的第50年,其中蕴含着“不忘初心、艰苦奋斗、砥砺前行、久久为功”的力量。
“房干房干,贵在实干。艰苦奋斗,大干大变。”绳春花继续向游客们介绍,“这,就是房干的故事。一部用血汗、远见与担当写就的史诗,至今,仍在青山绿水间,绵延传唱。”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