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向“新”而行 以“质”致远
安徽向前|濉溪:一块田 一粒种 一个梦工场
人民网记者 吕欢欢
从整合零散的“巴掌田”到建设现代化高标准农田,从深耕种业创新到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从村民“外出务工”到“家门口就业”……
在安徽濉溪县,土地还是那片土地,但耕耘的方式和收获的价值已然不同。近年来,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濉溪的农业产业正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让每一寸土地焕发新的活力。
从“一户一块田”到“一庄一块田”
双堆集镇施刘村许庄的变革始于土地。这个典型皖北村庄的耕地,曾因肥力差异搭配,每户平均耕种7块“细碎田”,土地碎片化导致耕地效益低、生产成本高。
“最多的一户有12块小田,零零散散。”双堆集镇农业农村和乡村振兴中心相关负责人李广林介绍。这种“巴掌田”难以机械化作业,也无法规模生产,制约了农业生产力的提升。
![]()
双堆集镇许庄“一庄一块田”入股村民。范胜明摄
变革的动议来自一次村民会议后的夜晚。2022年1月26日,镇里召开动员会后,许庄的党员和村民代表连夜召集在家群众商议。村民陶强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以整个自然庄为单位,成立合作社,将所有土地入股,实施“一庄一块田”,由合作社统一经营。
这个想法当场点燃了在场村民的热情,老村民许立超、许立新等人当即表示支持。
一个月后,濉溪县双堆集许庄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54户村民带着1253.5亩土地入股,并约定每亩地每年有1000元的保底分红,合作社盈利后再按入股面积进行二次分红。
为解决启动资金,村民们自愿筹集了55万元,还整合了各家各户的大型拖拉机、收割机和植保飞机,连燃油都统一购置,劳动报酬也明码标价。
![]()
许庄“一庄一块田”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范胜明摄
变革的力量是直观的。站在田边望去,往年大大小小几十个田埂沟坎已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马平川的1400多亩大地块。仅通过平整不必要的生产路、填平低洼沟坡,就新增了34亩耕地,每年为合作社额外带来超过4.5万元的收入。
一位村干部回忆,合作社在当年秋粮播种时,全部采用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在保证玉米产量的前提下,每亩还能多收一百多公斤大豆,并能享受国家补贴。而在首个经营年度,合作社的净收入就超过了50万元。
从“卖原料”到“卖产品”
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一环,藏在小小的种子里。濉溪人深知,没有好的源头,就难有好的身价。作为国家级制种大县,濉溪的突破从“种业振兴”开始。
在这里,22家种子企业构成了产业升级的基石。近年来,濉溪育成农作物新品种56个,其中小麦品种29个。这些凝聚了科研人员心血的种子,是产业链价值攀升的起点。
一颗优质麦粒的旅程,清晰地勾勒出价值提升的路径。在濉溪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订单农业已不是新鲜事。农户们按照食品企业的标准,种植特定的优质专用小麦。这些小麦收获后,不再作为普通的粮食原料被卖掉,它们的下一站,是本地深加工企业。
![]()
安徽昊晨食品有限公司原料加工车间。人民网记者 吕欢欢摄
安徽昊晨食品的车间就是典型的下一站。在这里,优质小麦不再仅仅是面粉。生产线的一端,小麦被加工成“昊晨”牌系列高筋特精小麦粉、水饺粉、馒头专用粉等十几个品种的面粉产品,价值已比卖原粮高出不少。
生产线的另一端,则更能体现“卖产品”的深意。部分优质面粉被进一步加工成无蔗糖高膳食纤维代餐饼干、酥性饼干等休闲食品。一吨小麦的价值,经过这番“变身”,实现了成倍的增长。
“我们已先后与多家种子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组建产业联合体,从良种选育到优粮优加全过程,延伸产业链条。”企业负责人介绍。这种从田间到餐桌的闭环,让濉溪的农业摆脱了单纯“卖原料”的初级阶段,让每一颗粮食都追求最大价值,实现价值提档升级。
从“外出务工”到“家门口就业”
在安徽欧兹机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村民苗理想一边做着手上的活,一边说:“中学毕业后就在外打工,孩子交给家中老人照顾。自从村里引进机械厂后,我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回家打工。”
两年前,欧兹机械落户双堆集镇高家村,打造了“共富梦工场”,吸纳当地9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
“现在每个月有5000至8000元的收入,妻子在加工中心也有4000元工资。”苗理想坦言,现在在这里上班赚份收入,下班后还能照顾家庭,一点不比在外务工差。
![]()
位于双堆集镇高家村的“共富梦工场”。人民网记者 吕欢欢摄
如今,像苗理想这样的返乡务工人员不在少数。近年来,濉溪县聚焦破解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难题,探索通过盘活闲置建设用地、整合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等方式,推动劳动密集型企业下沉镇村,打造多类型、多业态融合的综合性“共富梦工场”。
在濉溪县委组织部牵头组织下,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共富梦工场”75个,入驻企业95家,覆盖11个镇50个村,累计带动235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发放劳动报酬超4800万元,实现“家门口就业、村集体增收、企业增效”的多赢目标。
双堆集镇高家村党总支书记张玉朋告诉记者,随着“共富梦工场”的增多,回乡就业的农民越来越多,他们对村“两委”也提出了更多服务需求。比如说要增加村里的健身设施,希望修建一些文化娱乐场所。村“两委”也在与时俱进地提升基础设施条件和管理服务水平,尽力满足村民需求。
![]()
航拍高家村“共富梦工场”。濉溪县委宣传部供图
“自从引进了4家企业后,村集体收入从以前的负数变成了现在的103万元,村里修路、修桥、修井、安装路灯都一一实现了。”双堆集镇吴井村党支部书记马香龙感叹。
一来二往之间,从“望天田”到“高产田”,从“卖原料”到“卖产品”,从“外出务工”到“家门口就业”,濉溪的田野故事正在被改写。这片土地所带来的,已不仅仅是丰收的粮食,更是百姓丰收的生活。
![]()
点击进入专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