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0月18日,陕西延安,三匹骡子驮着六个大包裹,摇摇晃晃走进苏区中央政府驻扎地。包裹卸下后,工作人员将其中一只送到了毛泽东的书房,说:这是鲁迅先生寄来的。
毛泽东有些诧异,忙让人打开来看,里面是一些书——这并不奇怪,毛泽东和鲁迅都是爱看书的人,鲁迅给他送书理所当然——奇怪的是,书本下面竟然还有几大包火腿肉。
毛泽东看着火腿,沉默了片刻,哈哈大笑着对身边工作人员说:“这下我们可以大嚼一顿了。”
![]()
毛主席在延安
鲁迅为什么要给毛泽东送火腿呢?这事还要从红军进入延安的时候说起。
早在一年前,红军到达陕北时,远在上海的鲁迅听闻此事,欣喜万分,特地和茅盾一同给中共中央发来贺电。在贺电中,鲁迅激动地写道:
英勇的红军将领和士兵们,你们的英勇斗争,你们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解放史上最光荣的一页,全国民众期待你们的更大胜利。在你们的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
鲁迅知道陕北物资匮乏,红军生活十分艰苦,于是决定送些东西中央领导人,表示慰问,就买了八包金华火腿,外加一些肉松巧克力,委托地下交通员捎往延安。
![]()
浙江金华特产金华火腿
东西一共送了两次,第一次由上海地下党员冯雪峰负责,可惜并没有送到毛泽东手中,而是被其他人分吃了。张闻天写信冯雪峰告知此事,鲁迅获悉后,说:“再送一次。”于是有了第二次赠送,总算到达毛泽东手里。
从历史记录来看,毛泽东在收到鲁迅的送礼后,还是有些意外的,主要是他跟鲁迅并没有实质性的交情。两人既不是故友,也未曾书信来往,甚至从没有见过面。如果要说他们有什么联系?恐怕只有神交二字可以形容。
这二人一武一文,一个是共和国开创者,征战南北改天地旧貌,一个是文坛宗师,挥毫泼墨创文坛新风,两人貌似并不相干,却又似乎紧密联系。
他们又是如何成为神交故友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屡屡这段故事。
![]()
毛主席和鲁迅
1918年,为组织新民学会的会员赴法国勤工俭学,毛泽东和萧子升、李维汉等人联袂北上,到北京后,毛泽东又因为经济窘迫,不得不立刻开始找工作。
在恩师杨昌济的引荐下,他认识了北大图书馆馆长李大钊。经过李大钊的安排,成了一名图书管理员。一个月八块钱薪水,解了燃眉之急。
同一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一时间引起轰动,成了新文学的代表。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也看到了这本书,于是知道中国有个鲁迅。
1920年,北大校长蔡元培邀请鲁迅赴北大任教。此前毛泽东因为母亲生病,不得不辞去图书馆职位回乡探望,之后又因为工作原因再次返京。
得知鲁迅来京,毛泽东特地前往八道湾胡同拜访。不巧的是,这天鲁迅出门去了,接待他的是鲁迅弟弟周作人,二人聊了几句就各自分开。
![]()
鲁迅故居
此后毛泽东为革命工作长年奔波各地,再无有机会和鲁迅相见。多年后,他不无遗憾地说道:“五四时期在北京,弄新文学的人我见过李大钊、陈独秀、胡适、周作人,就是没有见过鲁迅。”
1921年,毛泽东和十二个热血青年,在浙江嘉兴的一条渔船上,写下了《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一颗革命新星就此冉冉升起。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革命运动逐渐走向高潮,全国范围内罢工游行事件不断,反对压迫统治的呼声日渐高涨。而与此同时,反革命力量也渐渐显露爪牙,危机一触即发。
1926年,日本舰队逼进天津大沽口,被国民军奋力击退。日本向北洋政府施压,要求撤除大沽口的防务。北京学生在李大钊带领下到天安门聚会,呼吁组织大联盟,反抗敌寇。
![]()
学生游行示威被军警阻挡
万万没想 的是,北洋政府非但不听民众呼声,还对学生们挥下了屠刀。枪林弹雨中,四十七名学生不幸牺牲,其中包括鲁迅的学生刘和珍女士。
鲁迅愤而写下了著名的《记念刘和珍君》,发出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里爆发的呼喊。此后,他又连写了七篇檄文,痛斥段祺瑞政府的暴行。
因为这些文章,鲁迅被北洋政府通缉了。北京是待不下去,只得南下。次年1月,鲁迅到达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
而就在同一年,国民党政府也背叛了革命,对共产党员进行血腥的大清洗。广州的反动军警满大街抓捕共产党员,中山大学许多学生不幸被捕。
![]()
4.12反革命政变
鲁迅得知后,心急如焚,毅然回到学校召开议会,商讨解救学生的办法。不料校长朱家骅却认为:“学生被捕,这是政府的事,我们不要对立”。
鲁迅气得一连几天饭都吃不下,不久就递交了辞呈。朱家骅一再挽留,鲁迅始三次拒收聘书,最终离开广州,去了上海。
上海是革命前沿地带,这里聚集着最多的热血青年,这里也是新文学最有号召力的地方。当然,这里也是国民党屠刀下最危险的地方。
1927年4月份到1928年上半年,血腥的大清洗下,31万革命人士丧生于国民党的屠刀,其中包含共产党员2.6万。
毛主席秘书夏明翰,著名的女革命家向警予,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以及陈独秀之子陈延年陈乔年兄弟,都是在这期间遇害。
![]()
影视作品里的陈乔年
鲁迅对此发出了痛心疾首的悲鸣,“1928年,民国没有了,我们只是民国遗民。”在鲁迅看来,蒋介石的倒行逆施,无疑已经葬送了中华民国。
幸运的是,灾难发生时,毛泽东并不在上海。
当陈独秀为首党内领导人还在跟国民党打口水仗,企图用投降政策,换取对方心慈手软时。毛泽东已经意识到,软弱退缩只会助长敌人嚣张气焰,唯有枪杆子里才能出政权。
毛泽东意识到城市并不是中共优势所在,于是决定出走,到农村发展新的革命力量,他“要上山结交绿林朋友”,以“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
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决定以退为进,带着部队登上井冈山。随即又派人去湖南联系朱德。次年,朱德和陈毅也带着南昌起义余部前来会师。
![]()
井冈山会师
“井冈山会师”,保存了中国革命的有生力量,为革命事业开启了新篇章,党的军事路线也由之前的城市对抗,转变为农村包围城市。通过建立革命根据地,逐步壮大力量。
在毛泽东带领下,中央红军迅速恢复元气。1930年,蒋介石纠集10万大军,对革命根据地进行首次“围剿”。毛泽东采取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策略,成功粉碎“围剿”。
次年,蒋介石调动20万大军卷土重来,红军方面依旧坚持毛泽东的作战方针,再次粉碎“围剿”。第三年,蒋介石发动第三次“围剿”,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成功击退敌人,红三方面军因张国焘指挥失误,损失巨大。
同年七月,蒋介石调集四十万兵力,发动第四次“围剿”。此时毛泽东受排挤,被剥夺指挥权。幸而指挥作战的周恩来和朱德坚持了他之前的策略,再次击退敌人。
![]()
红军反围剿
1933年9月,休整一年的蒋介石,率百万大军发动第五次“围剿”。被之前的胜利冲昏头脑的李德王明等人,竟然放弃之前反围剿的经验,改游击战为正面对抗,以十万兵力硬抗蒋介石百万大军,结果可想而知。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伤亡惨重,被迫开启长征。而后又因为李德等人错误的撤退路线,导致湘江一役,红军伤亡过半。不过也正是这些失败的经验,让中央高层意识到毛泽东的正确性。
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王明李德等人下台,毛泽东重新掌握军队领导权,从此开启了一场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的新局面。
在毛泽东的出色指挥下,红军一次次击退了国民党的进攻。四渡赤水,巧夺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一场场精彩的战役,打消了国民党的嚣张气焰,也打起了红军的战斗激情。
同年10月,红一方面军翻过雪山草地到达延安。1936年,红二红四方面军相继到达,长征结束。
![]()
红军到达陕北
在中央红军反围剿期间,远在上海的鲁迅对于革命事业也非常关注。
1932年,刚经历第三次反“围剿”战役的陈赓,因腿伤发作到上海就医。鲁迅得知后,特地请他到家里做客。
期间,陈赓谈起反“围剿”的艰辛过程,讲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鲁迅听了,十分动容。陈赓又讲了苏区人民的生活状况,土地改革以及文化建设等等。
鲁迅对苏区农民的生活尤其关注,问了很多农民关于如何反抗地主压迫,红军怎样帮助农民的问题。陈赓都一一做了介绍,还唱了一首《送郎当红军的》歌谣。
几天后,鲁迅再次约见陈赓,又谈了些红军故事和苏区生活状况,他还特地用纸笔把重点内容都记录了下来。鲁迅的认真态度,让陈赓有些感动。
原来鲁迅一直在构思一本以苏区为背景,反映红军战士英勇作战的军事题材小说。遗憾的是,他并没有苏区生活经验,写起来有心无力,最终不得不放弃。
![]()
陈赓
1934年,冯雪峰因在上海安全难以保证,回到瑞金。这时毛主席因为受排挤失去军权,就到瑞金拜访他。
冯雪峰告诉毛泽东,鲁迅读过他的诗,认为他有“山大王”的气概。毛泽东非常开心,觉得鲁迅懂他。因为在上井冈山前,他就常常以“山大王”自居。
冯雪峰又说,临时中央有人提议把鲁迅接到苏区来。毛泽东问:“干什么?谁主张的?”冯雪峰解释,并非正式主张,只是说说而已。毛泽东摇头,时候:“这些人真是一点也不了解鲁迅。”
冯雪峰又把鲁迅不愿意去苏联去治病,认为在岗位上能,能打一枪算一枪的想法告诉毛泽东,毛泽东感慨道:“这才是实际的鲁迅!一个人遇到紧要关头,敢于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我们民族几千年来多次濒临危亡,终于能够维持不堕,就因为人民有这样的品格,这点在鲁迅身上集中地体现出来。”
![]()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1936年,上海“托派”组织(即投降派)给鲁迅写信,对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人进行诋毁,企图离间他和毛泽东的关系。
鲁迅看了很生气,撑着病体口授回信,“你们的‘理论’确比毛泽东先生们高超得多,岂但得多,简直一是在天上,一是在地下。但高超固然是可敬佩的,无奈这高超又恰恰为日本侵略者所欢迎……对毛泽东们,我得引为同志,是自以为光荣的”。
鲁迅给毛泽东送火腿,也即是在这一年,其中深意不言而喻。除了表达对友人的牵挂,更是表明一种态度:无论别人怎么污蔑你,诋毁你,我鲁迅始终信任你,支持你。
不幸的是,就在火腿到达延安两天后,鲁迅病情恶化了。
10月19日,一代文豪与世长辞。
![]()
鲁迅葬礼
鲁迅去世的消息轰动上海各界,出殡时数万人自发为其送行,他棺椁上覆盖着“民族魂”三个大字,这大是对他一生最贴切的写照。
延安得到消息后,毛泽东领导下的苏维埃政府决定全区内下半旗致哀,同时致电南京政府,要求对鲁迅遗体进行国葬。另外,延安方面还举行了一系列盛大的纪念活动。
1937年10月19日,陕北公学举行鲁迅逝世一周年纪念大会,毛泽东出席演讲,对鲁迅做了极高评价:“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在传记里也写过类似的评语,“鲁迅……他矮小而孱弱……面孔的轮廓是最常见的中国人的模样……他的风度、谈吐、举手投足,都辐射出一种完美人格的魅力。”
毛泽东不仅推崇鲁迅,而且极爱读鲁迅的书。
1938年,《鲁迅全集》出版,毛泽东通过上海的地下组织得到了一套,视若珍宝,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带上。戎马倥惚的年代,他的许多书籍和用品都被迫丢弃,唯独这套书从未离身。
![]()
毛主席铜像和鲁迅全集
新中国成立后,有一次他在书房里阅读这套书,一边看一边饱含深情地对身边工作人员说:“这套书保存下来不容易啊!当时打仗,说转移就转移,有时在转移路上还要打仗。书能保存到今天,我首先要感谢那曾为我背书的同志们。”
1949年,毛泽东访问苏联时,随身还带着几本鲁迅书,稍有空闲就拿出来品读。工作人员催他吃饭,他边吃边看,笑着说:“我就爱鲁迅的书,鲁迅的心和我是息息相通的。我在延安夜读鲁迅的书,常常忘了睡觉。”
1971年,林彪叛逃,毛泽东大病了一场,他再次拿出了鲁迅全集。因为看不清小字,就叫人把书排成线装大字版,认真阅读并精心批注。晚年又多次号召“学习鲁迅的榜样”,号召“读点鲁迅”。
1976年9月9日,这位世纪伟人的心脏也停止了跳动,留给世人无尽哀思。
![]()
1976年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
毛主席和鲁迅,他们的人生道路不同,目标却不约而同。他们都是伟大的战士,一个征战沙场,一个驰骋文坛。前者主张用武力推翻暴政,带领百姓翻身。后者信奉用文学唤醒国民,获得自由。
毛主席推崇鲁迅,因为他能从鲁迅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敢于反抗,不怕牺牲,关心底层人民的疾苦,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我。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毛主席称赞鲁迅的那句话,用在他自己身上也同样实用。
我们这个民族历经千年沉浮,几次走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却一次次凤凰涅槃般浴火重生,并且变得更加伟大,就是因为有他们这些舍生忘死的前辈先贤,为我们阻挡了风雨,铺平了道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