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闻策划作品展演
![]()
欢度记者节
![]()
唐瑞
![]()
费勇玮
![]()
从左至右依次为汪霺 何佳琪 温纪超
笔墨记录时代变迁,镜头定格温暖瞬间。在第26个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11月6日,兰州日报社庆祝记者节表彰大会暨新闻策划作品展演活动隆重举行。全体新闻工作者齐聚一堂,以表彰先进树标杆、成果展演聚合力的方式,共庆属于新闻人的光荣节日,共话媒体融合发展新征程。
今年以来,兰州日报社全体新闻工作者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将新闻触角深度延伸至强省会行动的主战场与最前沿,精心策划系列专版专栏和融媒体产品,推出了一批有深度、有温度、有力度的新闻作品,生动讲述兰州故事,有力传播城市好声音,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
在媒体融合发展方面,兰州日报社成效尤为显著。精心打造的观澜新闻客户端下载量突破540万,全媒体传播矩阵粉丝总量超1200万,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传播格局;重点建设的兰州黄河国际传播中心,跻身全国地市党媒国际传播第一方阵。该中心打造的多档双语特色栏目,传播覆盖50余个国家、受众达上亿人次,让兰州声音走向世界舞台。与此同时,报社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提升新闻工作者的采编能力,推动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显著提升。2024年度有14件新闻作品获评甘肃新闻奖,其中一等奖6件,取得了报社自成立以来的最好成绩。这些成绩既凝结着每一位采编人员的心血与汗水,也为全市媒体融合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活动现场,报社对资深新闻工作者代表予以表彰,致敬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奉献。随后,六个各具特色的新闻策划展演作品依次登场,从时政报道创新到文化国际传播,从基层民生坚守到媒体价值拓展,多角度展现了兰州日报社在媒体深度融合道路上的探索足迹与深刻思考,彰显了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淬炼“三劲”
以新闻之笔记录时代脉搏
作为青年时政新闻记者,唐瑞回望在兰州日报社的四年成长路,感触最深的是完成了从“小白”到“熟手”的蜕变。她坦言,支撑这份成长的核心,是始终坚守的三个“劲”——一股闯劲、一份细劲和一股韧劲。
初入时政部,面对“政治站位要求高、稿件质量要求高、新闻时效要求高”的“三高”标准,唐瑞曾一度陷入紧张焦虑。为打破困境,她以闯劲为刃,主动对接跑口单位,扎根新闻一线现场,在实践中深化对“新闻四力”的理解与践行。时政报道“不能出错”是铁律,唐瑞将“零差错”作为职业追求。她以细致态度核对关键表述、精进业务能力,靠着对规范的敬畏心与日常工作的严谨作风,筑牢专业根基。而报道获认可、用文字记录城市发展的成就感,让所有疲惫都能化作前行动力。唐瑞坚定地说,将继续以笔为媒、以心为桥,在传递政策声音、记录时代变迁、讲好城市故事的道路上笃定前行,不负青年记者的使命与担当。
扎根社区
以百姓心声照见为民初心
“好的新闻来自沾满泥土的足迹,记者的价值藏在群众舒展的眉宇间。”《兰州晚报》“记者跑社区”专栏骨干苏晓、华晓婧,用一年的深耕实践诠释着新闻人的初心。
自栏目创办以来,她们聚焦社区百态,涵盖服务保障、基层治理、百姓故事等多方面,深入社区一线,以脚步丈量民情,用笔墨传递温度,成为城市治理“最后一公里”的有力推动者。从跟进水管爆裂抢修到记录居民告别三十年无集中供暖的喜悦,从调解邻里纠纷、清理楼道杂物到跟踪老旧小区改造与环境整治,她们始终第一时间联动社区、搭建沟通桥梁,让“为民服务”落到实处。
苏晓说:“我认为,真正的荣光在于用专业能力为群众排忧解难,用真实笔触记录人间温暖。记者节是对过往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承诺。我们将继续带着对基层的热爱,倾听百姓心声,记录市井烟火,让普通人的闪光时刻被看见,让基层的温暖照亮城市的每个角落。”
十年深耕
用镜头语言对话城市发展
“我就像一个拾穗者,在时代的麦田里,弯腰捡起一颗颗饱满而真实的麦粒。”这是记者费勇玮对自己十年职业生涯的生动诠释。十年来,她的足迹遍布兰州的大街小巷,从文字报道到新媒体创作,始终坚守“真实的故事值得被用心记录”的信念。她记录过市井烟火气,也报道过城市绿色发展;见证过乡亲们丰收的喜悦,也捕捉过手艺人指尖的文化传承。
从《我们的幸福生活》到《小澜游园》《小澜探馆》,她参与的栏目不断迭代,以实时直播、短视频等丰富形式,多维度展现兰州的崭新面貌。谈及未来,费勇玮说:“兰州正在书写新的故事,我愿继续做一个忠实的记录者,用镜头和文字,为这个时代留下真实而生动的注脚,与这座城市共同成长。”
创新语态
让时政报道直抵人心
来自《兰州晚报》的青年记者陈梦圆、颜维俊,以职业成长历程为脉络,通过三个核心问题串联起对时政新闻传播规律的探索与感悟,分享了让时政报道“活起来”的实践路径。
颜维俊回忆了从初次采访果茶店老板时的忐忑到在灾害报道中成长的历程,他感慨道:“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课堂作业和业内标准的差距,也是在那个泥泞的环境里,我摸索出了用方言和受访者拉近距离的技巧,学会了如何用细节和故事,为严肃的新闻报道注入温度。”陈梦圆分享了自己成长为全媒体“多面手”的职业感悟。她认为:“我们不仅要把现场的所见所闻有重点地传达给受众,还要用接地气的语言拉近距离,让新闻报道既有思想高度,又有人情温度。”
谈及创新探索,颜维俊讲述了个人专栏《小颜探路》的坚守与成长:“自2024年8月开栏以来,每周一更从未间断,如今已推出60期。中途无数次想过放弃,但始终坚信‘放弃易如反掌,坚持方显可贵’。”他们的实践证明,时政新闻的年轻化表达,核心在于选题策划与全媒体技能的深度融合,唯有让主流声音更可亲、可感、可触,才能在多元传播格局中站稳脚跟、赢得人心。
表达破圈
让丝路文化走向世界
“从单纯的‘报道者’到深耕文明对话的‘文化摆渡人’,我们用三年时间完成蜕变。”兰州黄河国际传播中心记者汪霺、何佳琪、温纪超,以连续三年参与敦煌文博会报道的经历,讲述了党媒人在国际传播中的创新担当。
2023年,汪霺与团队成员首征敦煌文博会,带着“让受众‘走进’敦煌”的思考打造《遇见敦煌》栏目。“我们以一张明信片为情感纽带,运用光影交互、虚实结合创新表达,以国际化叙事视角打破文化隔阂。”汪霺回忆道,作为当时播报团中唯一的市级媒体,他们用创新实践证明,真诚的表达与新颖的形式,自有直抵人心的力量。2024年,何佳琪从“铜奔马”玩偶汲取灵感,推出《当铜奔马遇上九色鹿》,融合兰州元素与敦煌文化,作品海外获近200万浏览量,入选中宣部国际传播标杆案例。今年,新人记者温纪超勇担全英文直播任务,带全球网友打卡展馆、解读壁画、体验非遗,以流畅英文和生动讲解架起跨文化桥梁,实现百万级流量突破。三年深耕,这支年轻团队用创新表达与国际视角,让敦煌故事、黄河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焕发新的光彩,向世界展现着甘肃的开放包容与文化自信。
跨界赋能
让健康传播守护民生
2024年初,兰州日报社融媒体中心聚焦群众健康需求,推出“观澜健康”医疗科普栏目,成立观澜健康工作室。“工作室的诞生,源于我们对媒体价值的重新思考与锚定——除了传递信息,媒体还能为群众提供更直接、更实用的服务。”工作室团队成员马萄回忆道,初创阶段,团队走访多家医院寻求合作却屡屡碰壁,但他们并未气馁,而是主动提出“免费制作科普视频”的诚意方案。为做好这枚“试金石”,团队成员与医生反复沟通打磨,将晦涩难懂的医学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百姓语言。
功夫不负有心人,首批科普视频一经推出便收获上千点赞,“听懂了”“太实用了”的读者反馈源源不断,合作局面也从“谈不拢”彻底转变为医院主动“催排期”。如今,“观澜健康”医疗科普栏目已推出92期优质内容,更通过沉浸式Vlog等形式,让健康知识走进千家万户。谈及未来规划,马萄与团队信心满怀:“我们将推出‘视频+报纸’立体传播套餐,启动‘社区健康驿站’赋能计划,探索‘未来健康+’实验室,力争成为西北健康传播的制高点与健康服务新模式的探索者。”
◆记者手记
当歌曲《送你一朵小红花》的旋律缓缓流淌,兰州日报县区部70后、80后、90后、00后四代新闻人并肩登台,他们分享着彼此的从业心声,从编辑部的灯火到采访现场的奔波,字字句句诠释着“四力”的深度与温度。同时,AI技术织就时光隧道,大屏上刚入职时青涩的面庞与此刻坚毅的容颜重叠,他们伸出手,与当年怀揣新闻理想的自己温柔相拥——那一刻,初心穿越岁月,依然炽热如火。
这不仅是对风雨征程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新闻理想的薪火传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兰州日报》新闻人将继续根植金城沃土、立足时代潮头,以脚步丈量大地、以笔墨记录变迁、以真情回应民声,在记录时代、服务人民的征程上步履不停、一往无前。
□兰州日报记者 陶奕冰 见习记者 魏佳贝 文/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