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登高的秘密,竟然源于一场古代的“避灾”?做好这三点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流传千古,将重阳登高的习俗与思亲之情紧密相连,赋予了佳节一层温馨的文化底蕴。

然而,对于乌云村的村民来说,九月九这一天却并非意味着欢聚与思念,而是一场关乎生死、必须严格遵守的古老仪式。

他们登的不是寻常的山,而是为了躲避一场看不见的灾祸。

民俗学在读研究生李浩,为了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回到了这个他只在童年记忆中留下模糊印象的故乡。

他本以为这只是一个普通而守旧的山村,却未曾想,自己将要揭开的,是一个流传了数百年的、关于“登高避灾”的惊人秘密。

而这个秘密的核心,就藏在村民们口中那三条不容违逆的铁律里。



01

九月初八,李浩乘着颠簸的乡镇巴士,终于抵达了乌云村的村口。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潮湿的泥土味和草木腐败的混合气息,与城市里的味道截然不同。

村子不大,几十户人家散落在山脚下,青瓦泥墙的房屋显得古老而宁静。

但李浩很快就察觉到了一丝不对劲。

村子里太过安静了,甚至有些压抑。

家家户户门前都挂着一串黑紫色的茱萸,颜色深得发黑,散发着一股浓烈刺鼻的怪味。

偶尔有村民从他身边走过,也只是匆匆瞥他一眼,眼神里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警惕和愁虑,随即就低下头,加快了脚步。

这完全不像一个即将过节的村庄该有的样子,没有喜悦,没有期待,反而像是在准备一场严峻的考验。

李浩找到了自己的远房三叔李满仓家。

三叔见到他,脸上挤出一丝勉强的笑容。

“小浩来了啊,快进屋,路上累了吧。”

三婶端上一碗热茶,但眼神同样有些闪躲。

李浩放下背包,好奇地问道:“三叔,村里这是怎么了?感觉大家好像都很紧张,门口挂的茱萸颜色也这么奇怪。”

李满仓的脸色微微一变,他看了一眼窗外,压低了声音说:“明天就是九月九了,村里人都是这样,习惯了就好。”

“九月九?重阳节不是该登高望远,喝菊花酒,图个吉利吗?怎么感觉村里的气氛像是要大难临头一样?”李浩不解地追问。

“嘘!别瞎说!”李满仓立刻打断了他,神情变得无比严肃,“在我们乌云村,九月九登高,不是为了图吉利,是为了避灾!”

“避灾?”李浩的专业敏感性立刻被调动了起来,“什么灾?”

“不该问的别问。”李满仓的语气带着不容置喙的坚决,“你只要记住,明天天不亮,我叫你起床,你必须跟着我们全家一起上山,在太阳出来之前,必须到达半山腰的‘避灾石’上,少一步都不行。”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记住,这是我们村的铁规矩,所有人,一个都不能少。山上冷,多穿点衣服。”

说完,他便不再理会李浩,自顾自地去检查明天要带上山的干粮和水,那认真的神情,仿佛是在准备一场逃难。

李浩心中充满了疑惑,他看着三叔如临大敵的样子,又看了看窗外那些随风摇曳的黑色茱萸,第一次感觉到,这个看似平常的民俗背后,似乎隐藏着某种令人不安的秘密。

02

夜里,李浩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三叔白天的警告在他脑海里挥之不去。

作为一个研究民俗学的学生,他深知许多古老的习俗都源于先民对未知自然的敬畏和恐惧。

所谓的“避灾”,很可能是一种象征性的仪式,旨在寻求心理上的安慰。

但他总觉得,乌云村的这种“避灾”,不仅仅是仪式那么简单,村民们发自内心的恐惧是装不出来的。

第二天,天还未亮,雄鸡甚至没有打鸣,李满仓就敲响了李浩的房门。

“小浩,快起来,准备出发了!”

李浩挣扎着起身,窗外一片漆黑,只有几点疏星挂在天幕上。

三叔一家已经全都整装待发,每个人都穿着厚实的衣服,脸上毫无节日的喜气,反而写满了凝重。

三婶递给李浩一个用布包好的东西,打开一看,是一个颜色更深的茱萸囊,里面的气味比挂在门口的还要刺鼻。

“戴在身上,千万别弄丢了。”三婶叮嘱道。

随后,三叔又递给他一小竹筒菊花酒,那酒的颜色也呈现出一种不正常的暗黄色。

“一口喝完,别洒了。”

李浩依言照做,辛辣的酒液划过喉咙,带着一股苦涩的药味,让他瞬间清醒了不少。

一家人没再多话,锁好门,便汇入了村里的人流中。

整个乌云村的人都出动了,男女老少,甚至还有襁褓中的婴儿,都被父母紧紧抱在怀里。

没有人说话,只有沉重的脚步声和粗重的喘息声在寂静的山路上回荡。

队伍像一条沉默的黑龙,蜿蜒着向村后那座名为“乌云山”的大山攀登而去。

李浩跟在队伍中,心中充满了震撼。

他能感受到一种集体性的、深入骨髓的恐惧,这种恐惧通过沉默和脚步,在每个人之间传染。

他试图向身边的三叔打探这“灾”的来历。

“三叔,我们到底在躲什么?总得有个说法吧?”

李满仓在黑暗中喘着粗气,犹豫了许久,才仿佛下定决心般地开口。

“是‘山影’。”

“山影?”李浩愣住了,“山自己的影子?”

“不是那个影子。”李满仓的声音在寒冷的空气中显得有些飘忽,“是一种东西,没人见过它到底长什么样。村里的老人说,每年的九月九,太阳出来之前,会有一道看不见的‘山影’从山顶上下来,扫过整个村子。”

他咽了口唾沫,继续说道:“谁家要是有人留在村里,被那‘山影’给碰到了,那这一家,一年之内,必定会大祸临头。轻则牲畜死绝,庄稼颗粒无收,重则家破人亡,染上怪病,药石无医。”

李浩的心头一震。

这听起来像是一个典型的民间传说,充满了原始的、非理性的恐惧。

他本能地想要用科学来解释,比如山间的瘴气,或者某种定时爆发的、携带着病菌的特殊气流。

可当他看到身边连几岁的孩子都咬着牙,拼尽全力向上攀爬时,他知道,对于乌云村的村民来说,“山影”是真实不虚的存在,是悬在每个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03

天色在攀登的过程中渐渐泛起了鱼肚白。

李浩和村民们终于在太阳跃出地平线的前一刻,赶到了半山腰的一处巨大而平坦的青石上。

这应该就是三叔口中的“避灾石”了。

巨石上已经站满了人,大家挤在一起,面朝山下自己村庄的方向,脸上带着劫后余生般的庆幸和后怕。

当第一缕金色的阳光穿透云层,照射在乌云村的屋顶上时,人群中发出了一阵如释重负的叹息。

仿佛一个无形的警报解除了。

人们纷纷瘫坐在地上,大口地喘着气,脸上紧绷的肌肉也终于松弛了下来。

李浩站在人群边缘,眺望着山下的村庄。

阳光普照,一切看起来都那么宁静祥和,与几分钟前那种生死时速的紧张气氛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所谓的“山影”,他什么也没有看到。

“这就……结束了?”他轻声问三叔。

“结束了。”李满仓点点头,从怀里掏出干硬的重阳糕递给他,“今天之内,‘山影’是不会再来了,我们安全了。”

李浩接过糕,却没有半点胃口。

他无法理解,村民们为何会对一个如此虚无缥缈的传说深信不疑,甚至不惜每年都进行这样一场劳心劳力的集体迁徙。

难道就因为一个传说?还是说,曾经真的发生过什么可怕的事情,才让这份恐惧延续至今?

正当他思索时,人群中忽然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

他顺着人们的目光看去,只见队伍的最后方,一个男人正背着一个少年,在妻子的搀扶下,踉踉跄跄地刚刚登上避灾石。

这一家三口看起来狼狈不堪,男人的脸上写满了愧疚与痛苦,女人则在不停地抹着眼泪。

而被背在背上的那个少年,大约十五六岁的年纪,双目紧闭,脸色苍白如纸,似乎已经失去了意识。

“是陈家的人。”三叔在旁边低声说了一句,语气里带着几分同情和惋惜。

“他们怎么了?”李浩问。

“唉,还能怎么。”李满仓叹了口气,“去年九月九,陈家这小子陈军突然发高烧,爬不动山,他们两口子心疼儿子,就没舍得把他一个人丢在家里,一家三口都没上山。”

李浩的心猛地一沉。

“结果呢?”

“结果?”李满仓摇了摇头,眼神复杂,“刚开始几个月还没事,大家都以为规矩可能不灵了。可从开春起,陈家的灾祸就没断过。先是养的几头猪莫名其妙全死了,接着种的庄稼又染上怪病,几乎绝收。到了上个月,这好端端的陈军,突然就倒下了,怎么叫都叫不醒,跟个活死人一样。送到县里、市里的大医院都去查了,花光了积蓄,却什么毛病都查不出来。”

周围的村民对着陈家人指指点点,议论声虽小,却清晰地传到了李浩的耳朵里。

“看吧,这就是不听老祖宗话的下场。”

“被‘山影’沾上了,这家算是完了。”

“可怜是可怜,但也是他们自找的,规矩怎么能破呢?”

这些话像一根根针,扎在陈家夫妇的心上,也扎在了李浩的心上。

他看着那个昏迷不醒的少年陈军,再看看他父母那绝望而痛苦的神情,之前所有的学术性猜想和理性分析,在这一刻都显得无比苍白。

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就摆在眼前,让“山影”的诅咒变得无比真实和沉重。

04

从山上下来后,乌云村的气氛恢复了一些生气,但陈家的遭遇像一片阴云,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

李浩再也无法将这一切仅仅看作是一个有趣的民俗研究课题。

一个鲜活的生命正在逝去,一个家庭正在被摧毁。

他找到三叔,郑重地问道:“三叔,村里这个规矩,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难道除了登山,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陈军的病,真的就没救了吗?”

李满仓被他问得面露难色,他抽着旱烟,蹲在门槛上,许久才说:“办法……或许有,但也没人敢试。我们只知道要登山,要戴茱萸囊,要喝菊花酒。更深的东西,只有村里最年长的王婆婆或许才知道了。”

“王婆婆?”

“对,就是住在村东头歪脖子树下的那个老太太。”三叔说,“她今年快九十了,是村里的‘老人精’。关于‘山影’的很多老说法,都是从她那里传出来的。她说的话,没人敢不信。不过她脾气古怪,不爱搭理人,你最好别去惹她。”

三叔的劝告反而激起了李浩的决心。

他觉得,解开所有谜团的关键,很可能就在这位王婆婆身上。

哪怕只有一丝希望,他也要为陈军试一试。

他向村民打听了王婆婆的住处,独自一人找了过去。

那是一座非常破旧的老泥屋,院墙都已经塌了一半,只有一棵巨大的、树干扭曲的槐树顽强地生长着。

李浩刚走到院门口,还没来得及敲门,一个苍老沙哑的声音就从屋里传了出来。

“村里的人都去我家后山采菊花了,你这个后生,跑到我这老婆子门口做什么?”

李浩心里一惊,他定了定神,恭敬地朝着屋里鞠了一躬。

“王婆婆,您好。我叫李浩,是李满仓的侄子,从城里回来看一看。我……是想向您请教一些关于咱们村九月九登高避灾的事情。”

屋里沉默了片刻。

“吱呀”一声,老旧的木门被拉开一条缝,一只布满皱纹和老年斑的眼睛从门缝里露出来,锐利地打量着李浩。

“城里来的读书人?”王婆婆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讥讽,“怎么,想把我们村的规矩写进你的书里,当成封建迷信的笑话讲给别人听?”

“不,婆婆,您误会了。”李浩赶紧解释,“我研究民俗,是出于对先人智慧的尊重。我只是不明白,也……也为陈军感到难过。我想知道,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做的这些,真的能避开灾祸吗?”

他诚恳的态度似乎打动了王婆婆。

门被完全打开了。

一个身材佝偻、满脸皱纹刻得像核桃皮一样的老太太拄着拐杖站在他面前。

她上下打量了李浩一番,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

“你这后生,心倒是不坏。”她缓缓开口,“可惜啊,光有心是没用的。陈家的灾祸,不是因为他们没登山那么简单。”

李浩心中一动,连忙追问:“您的意思是,还有别的原因?”

王婆婆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转过身,慢悠悠地走回屋里。

“你进来吧。”

李浩跟着她走进昏暗的房间,一股浓重的中草药味扑面而来。

王婆婆在一张小板凳上坐下,用她那双仿佛能洞察一切的眼睛盯着李浩。

“你以为,每年背着干粮,累死累活爬到半山腰,就算是对得起老祖宗了?”她冷笑一声,“你们这些年轻人,只学了个皮毛,就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了。真正的‘避灾’之法,从来就不在山上,而在山下!”



05

李浩的心跳瞬间加速,他感觉自己正无限接近那个核心的秘密。

“婆婆,您的意思是,登山这个仪式本身不是最重要的?”

“登山,是做给‘山影’看的,是告诉它,这家人懂规矩,有敬畏之心。”王婆婆用拐杖笃了笃地面,发出沉闷的声响,“但光有敬畏还不够,你还得做得对。老祖宗传下来的避灾之法,其实是环环相扣的三件事,一环做错,满盘皆输。陈家去年,就是错在了最关键的第三点上。”

李浩的大脑飞速运转,他似乎抓住了什么。

“是哪三点?婆婆,陈家到底做错了什么?”

就在这时,屋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陈军的母亲张翠兰哭着跑了进来,她显然是听到了李浩来找王婆婆的消息,抱着最后一丝希望跟了过来。

她一进门,就“扑通”一声跪在了王婆婆面前,泣不成声。

“王婆婆,求求您,求您大发慈悲,救救我的儿子吧!我们知道错了,我们去年不该留在家里,我们真的知道错了!”

她一边说,一边用力地磕着头,额头很快就红肿起来。

王婆婆看着她,眼神里流露出一丝怜悯,但语气依旧平静。

“现在知道错了,晚了。‘山影’已经进了你家的门,再想请出去,就难了。”

“不晚,不晚的!”张翠兰绝望地抓住王婆婆的裤脚,仰起满是泪痕的脸,“只要能救我儿子,您让我做什么都行!求您告诉我,我们到底是哪里没做对?到底是哪三件事我们给忘了啊?求您指点迷津!”

李浩也上前一步,语气恳切地躬身说道:“婆婆,人命关天,陈军可能真的撑不了多久了。请您告诉我们,到底是哪三点?”

王婆婆沉默了,昏暗的房间里只剩下张翠兰压抑的哭声。

良久,她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唉……也罢,天道循环,或许这也是他的命数里,该有的一线生机。”

她的目光在李浩和张翠兰脸上来回扫视,最后定格在张翠兰那张因绝望而扭曲的脸上。

“你们都听好了。”

王婆婆的声音压得极低,充满了神秘而凝重的力量。

“想要让那灾祸不再进门,想要救陈军的命,就必须牢记并且做好这三点。”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