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
办公室的空调总是开得太足,冷风从头顶的出风口直直吹下来,吹得我后颈发凉。那是2013年的夏天,我刚满二十二岁,大学毕业后通过校招进了这家规模庞大的集团公司总部。我被分到行政部,具体岗位待定,报到第一天,部门主管赵姐上下打量了我一番,指了指角落里的空位。
“小李,你先坐那儿。今天下午三点大会议室有投资部的季度汇报会,你去帮着准备一下茶水。”
我点点头,把双肩包放在那张看起来有些年头的办公椅上。椅子腿有点摇晃,我调整了好几次才找到平衡点。办公室里其他人都忙着敲键盘或者打电话,没人多看我一眼。我小心地把笔记本电脑拿出来,擦干净桌面上薄薄的一层灰。
三点差十分,我按照赵姐的吩咐来到大会议室。投资部是公司的核心部门,每次开会阵仗都很大。长条会议桌上已经摆好了水果和点心,我检查了热水瓶里的水量,把茶叶和咖啡粉分门别类放好。
三点整,投资部的人陆续进来。走在最前面的是投资总监刘总,身后跟着几个项目经理,其中就有陈立。陈立和我同校毕业,比我早五年,已经是投资部的明星项目经理。他穿着一件熨烫平整的浅蓝色衬衫,手腕上戴着一块我后来才知道叫欧米茄的表。他和旁边的人说笑着,目光扫过我时没有任何停留,仿佛我只是会议室里的一件家具。
会议开始后,我站在角落负责添茶倒水。当我把热水倒入刘总的杯子时,他正讲到关键数据,完全没有停顿。轮到给陈立倒水时,他下意识地把笔记本电脑往旁边挪了挪,生怕水滴溅上去。
两个小时的会议,我站得小腿发麻。结束时,我正要收拾茶具,赵姐走进来叫住我。
“小李,投资部的材料落在这了,你给送过去一下。”
我接过那份厚厚的文件,走向投资部所在的五楼。投资部的办公区和我们行政部完全不是一个世界。玻璃隔断里面是宽敞的工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立空间。我找到陈立的工位,他正盯着电脑屏幕。
“陈经理,这是你们落下的文件。”
陈立转过头,接过文件随手放在桌上。“谢谢啊。”他说完就转回电脑前,但突然又想起什么,回头看了看我,“你是新来的?”
“是的,我今天刚报到,在行政部。”
“哦,行政部。”他点点头,语气里有一种不易察觉的轻慢,“以后送文件直接放前台就行,不用特意送到工位。”
我抿了抿嘴,没说什么。回到行政部,赵姐正在我工位前等着。
“怎么去这么久?这些报表需要录入系统,今天下班前要完成。”
她指着我桌子上厚厚一摞文件,那分量明显不是一下午能完成的量。但我只是点点头,坐下开始工作。我知道,作为新人,这是必经的过程。
晚上九点,办公室只剩下我一个人。窗外的城市灯火通明,我揉了揉发酸的眼睛,继续敲击键盘。肚子饿得咕咕叫,我才想起还没吃晚饭。正当我准备去便利店买个面包时,手机响了,是妈妈打来的。
“小薇,工作怎么样?同事好相处吗?”妈妈的声音透着关切。
“都挺好的,大家都很照顾我。”我尽量让声音听起来轻松愉快,“刚忙完,正准备回家呢。”
挂掉电话,我看着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据,深吸一口气。我知道自己必须坚持下去。我家在南方一个小城市,父母都是普通工薪阶层,供我读完大学已是不易。这份工作是我留在北京的唯一机会。
第二天一早,我提前半小时到办公室,把昨晚没完成的报表最后一部分录入系统。八点半,同事们陆续到来,没人注意到我通宵工作的黑眼圈。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三个月。我倒茶、送文件、整理档案、做各种杂事。投资部的人来行政部办事时,从来不会正眼看我。陈立偶尔来取快递或者预约会议室,总是直呼其名地使唤我:“李薇,把这个复印三份。”“李薇,下午的会议室再加两把椅子。”
我每次都按时完成任务,不多说一句话。但没人知道,每天晚上回到租住的单间,我都会自学投资分析、财务建模。大学时我辅修过金融课程,现在我把所有空闲时间都用来自学。我清楚,只有真正掌握专业技能,才能摆脱打杂的命运。
转机出现在一个周五的下午。投资部的一个项目助理突然辞职,留下了一堆未整理的尽职调查资料。项目下周就要上会,时间紧迫,投资部的人个个忙得焦头烂额,没人愿意接手这份繁琐的基础工作。
赵姐把我叫到办公室:“李薇,投资部那边需要人帮忙整理资料,你手头的工作先放一放,去支援他们一周。”
我内心一阵激动,这或许是个机会。但我表面上只是平静地点点头:“好的,赵姐。”
投资部把我安排在走廊尽头的一个小隔间里,那里堆满了需要整理的文件。陈立把我领到那里,指了指地上几个纸箱。
“这些都是需要录入系统的资料,下周三之前要完成。有什么问题可以问王萌,不过她也很忙,尽量自己解决。”陈立说完就匆匆离开了,连个基本的操作指引都没给我。
我打开纸箱,里面是杂乱无章的文件:发票、合同、财务报表、访谈记录。看起来前一位助理离开前已经无心工作,把几个月积压的材料都堆在了一起。
那个周末,我两天两夜没合眼。不仅把资料全部整理归类,还发现了其中不少数据矛盾的地方。我小心地把这些问题标记出来,附上便签说明。
周一早上,当陈立来到办公室时,我把整理好的文件和问题清单交给他。他明显愣了一下,翻看了一会儿文件,抬头看了我一眼。
“这些都是你周末做的?”
“是的,有些数据我不太确定,就用便签标出来了。”
陈立点点头,没多说什么,但眼神里的轻蔑少了一些。那天之后,他偶尔会交给我一些简单的数据核对工作。我每次都完成得又快又好。
一周支援结束时,陈立甚至主动问我:“你有没有考虑过转岗到投资部?虽然现在没有编制,但可以先借调过来帮忙。”
这是我梦寐以求的机会,但我知道行政部不会轻易放人。果然,当我和赵姐提出这个想法时,她直接拒绝了。
“小李,行政部现在人手紧张,你走了这些杂事谁来做?投资部那边只是临时缺人,过段时间就不需要你了。安心做好本职工作,别好高骛远。”
我看着她桌上那杯我刚泡好的茶,热气正缓缓升起。那一刻,我明白在这个地方,没有人会为我着想,我只能靠自己。
接下来的几个月,我继续白天做行政工作,晚上自学。我甚至自费报名了线上的投资分析课程。偶尔,我会“不小心”把一些学习材料放在桌上,希望有人注意到我的潜力。但除了偶尔几个同事好奇地问问,从没有人真正在意。
直到公司宣布启动“青年人才储备计划”,任何部门的员工都可以提交一个投资项目分析报告,前十名将获得六个月的投资部实习机会。这是我等待已久的机会。
我选择了一家小众的环保科技公司作为分析对象。那段时间,我每天只睡四小时,白天完成本职工作后,晚上就全力投入到这份分析报告中。我运用了所有自学到的知识,从行业前景、技术壁垒、财务状况到团队背景,做了全面分析。
报告提交截止日前一晚,我通宵校对最后的数据。凌晨五点,我点击发送按钮,然后瘫在椅子上,看着窗外渐渐亮起的天空。
名单公布那天,我紧张得手心出汗。当看到“李薇”的名字排在第三位时,我差点在办公室里叫出声。赵姐的表情很复杂,但还是勉强说了句“恭喜”。
投资部的实习并不轻松。我被分到陈立的小组,他显然对这个结果不太满意。
“行政部来的能懂什么投资分析。”我偶然听到他和另一个项目经理的对话,“不过是走了狗屎运,选了个冷门题目。”
我假装没听见,更加努力地工作。我主动承担最枯燥的数据收集工作,加班从不抱怨。渐渐地,陈立开始交给我一些更重要的任务。但我能感觉到,他始终没有真正认可我的能力。
实习的第四个月,我们小组接手了一个棘手项目:一家濒临破产的传统制造企业,但该公司拥有一项潜在价值巨大的专利技术。小组内部分歧严重,多数人认为风险太大,建议放弃。
我花了三个周末亲自去工厂调研,甚至混进工人食堂听他们聊天。回来后,我提出一个被众人嘲笑的方案:不直接投资该企业,而是单独收购其专利技术,与一家小型创业公司合作开发。
“太天真了。”陈立在小组会议上直接否定,“这种拆分操作根本不现实,法律风险太大。”
会议结束后,我独自留在会议室里,看着投影屏幕上被否决的提案。窗外的天色已经暗下来,远处的楼宇亮起零星灯火。我打开笔记本电脑,开始整理支持我方案的法律条文和类似案例。我知道这可能毫无意义,但我不甘心就这样放弃。
第二天是周六,我照常来公司加班。经过大会议室时,意外发现里面有人。透过门缝,我看到几位公司高层正在开会,其中包括很少露面的执行副总裁张总。
我正要悄悄离开,突然听到张总提到那个制造企业的名字。“这个项目如果没有人能提出可行的方案,周一就正式否决。”
鬼使神差地,我站在门口没有离开。几分钟后,会议室门打开,张总独自走出来,似乎是要去洗手间。他看见我站在门口,愣了一下。
“张总好。”我认出他是最终决定实习名单的高层之一。
“你是...李薇对吧?青年人才计划的。”张总的记忆力出乎意料地好。
“是的,张总。我刚刚偶然经过,听到你们在讨论昌明制造的项目...”
“你有什么想法吗?”张总看似随意地问,但眼神锐利。
我心跳加速,知道自己接下来的话可能会断送在公司的前程,但也可能是唯一的机会。我深吸一口气:“我认为这个项目有投资价值,但方式需要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