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上回。
刘长杀了审食其之后,径直前往未央宫向汉文帝请罪。见到文帝后说道:“臣今日杀审食其,有三条理由!其一,我母亲本不该因宣平侯谋反案被牵连,审食其当时能影响吕后,却不据理力争,害我母亲身陷囹圄;其二,三哥赵王刘如意母子无罪,吕后却将他们杀害,审食其身为丞相,却坐视不管;其三,吕后分封诸吕为王,妄图危害刘氏社稷,审食其依旧袖手旁观。此等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臣为天下除害,为母亲报仇,若陛下认为臣做错了,便请处罚臣!”
这番话,直接将刘恒架在了火上烤。若处罚刘长,汉家以孝治天下,刘长为母报仇,本就符合 “孝” 道,处罚他会动摇立国之本;可若不处罚,光天化日之下刺杀朝廷命官,若就此放过,大汉律法的威严何在?
![]()
然而,面对如此滔滔舆情,巨大的压力之下,身为一国之君的汉文帝却态度暧昧,他在朝堂上竟然特赦了那个无法无天的凶手。文帝的意思是:“我只剩这一个弟弟了,实在不忍心处罚他。” 最终,他不仅没有责怪刘长,还让刘长返回了封地淮南国。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刘恒此举并非真的 “仁厚”,而是另有图谋。若他真的为刘长着想,就该趁此机会严加管教,而非放任不管。可刘恒却选择了 “捧杀”—— 文帝知道,刘长骄横跋扈,失去约束后,必然会犯下更大的过错。
![]()
接下来的三年里,刘长在淮南国的所作所为,一次次挑战着刘恒的底线:他出入时使用皇帝专属的警卫规格,文书称谓也僭越天子礼仪,甚至私下派人联络闽越与匈奴,意图谋反。朝中大臣多次上奏,请求刘恒惩治刘长,可刘恒始终不为所动,只是象征性地提醒几句。
在接下来的三年里,刘长在淮南国中各种骄横不法的大事小情被一件件的摆上汉文帝的御案。包括出入擅用皇帝的警卫规格,使用皇帝专用的文书称谓,僭越天子礼仪!直到此时,汉文帝他下旨狠狠地责骂了刘长一番,让其以之前那些被诛杀的、造反诸侯王为警示,不要太“作”!“帝重自切责之,乃令薄昭与书风谕之,引管、蔡及代顷王、济北王兴居以为儆戒”。但也是仅此而已。
![]()
所有人都在疑惑,刘恒究竟在等什么?直到前元六年,有人向汉文帝奏报,查有淮南王刘长的属下,共70人,以及棘蒲侯柴武之子柴奇,策划用40辆大货车在谷口县起事,准备截杀圣驾!汉文帝看到奏报之后,立即宣刘长入长安接受调查。
明眼人这一看就是诬告,刘长既然已经决定造反,又怎么只会拉出区区70个人参加行动,而棘蒲侯柴武,是大汉开国十八位开国侯爵之一,现在就剩这一个了,此时更是军方第一人,他的继承人怎么可能和刘长混在一起,他应该天天在长安培养自己的人脉,更关键的 是,刘长在接到传召他去长安的诏书后,磕绊都没打,即刻就动身上路了,这显然不是准备谋反的态势。
![]()
所以这个案子怎么看都是汉文帝自己造出来的。因为当时唯一能置刘长于死地的,只有坐实谋反这一宗罪。至于以前那些罪名,什么僭越、勾结匈奴,不都是皇帝打击各诸侯王的家常的借口。至于刘长的造反结果,自不待说——还没发动就被扑灭了。
其中的柴奇,不过是这场棋局中的一枚棋子。令人费解的是,柴奇谋反被杀后,柴武的棘蒲侯爵位却丝毫未受影响。要知道,谋大逆是灭族之罪,哪有儿子被处死,父亲却依旧手握重权的道理?显然,这是刘恒与柴武私下达成了协议,用柴奇的命,换来了刘长的 “罪证”。
接下来,便是刘恒精心策划的 “仁德” 大戏。首先,丞相张苍领衔,御史大夫、宗正、廷尉等官员联名上奏,判定刘长犯大逆罪,应斩首弃市。刚刚还在重重责骂刘长的文帝,立马又变了一副面孔,他不顾众人反对,直接免了刘长的死罪,改为流放。而宰相张苍在第二次上奏时,联合了包括三公九卿在内的四十三名两千石以上高官,齐声请求处死刘长。可刘恒依旧 “于心不忍”,说道:“朕不愿依法惩处淮南王,但为了以儆效尤,文帝对于刘长的处罚却比杀了他还残忍:让其坐着栏车,从长安出发一直游街示众,直到发配之地。
![]()
张苍等人顺势提出,将刘长废黜王位,流放至蜀郡严道邛崃山。邛崃山地处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交界处,环境恶劣,让刘长去那里,与让他慢慢等死并无区别,只是名声上好听些罢了。刘恒欣然同意。
可刘长终究没能熬到流放地。押送途中,沿途各县的官员都深知刘恒的心思,害怕触怒这位帝王,竟没人敢打开囚车的封条。这意味着,刘长从离开长安起,就没吃过一口饭、喝过一口水。直到队伍行至雍县,雍县县令胆子较大,打开封条查看,才发现这位曾经风光无限的淮南王,早已气绝身亡。
![]()
死讯传回长安,刘恒在朝堂上哭得悲痛欲绝,仿佛真的失去了至亲。可转身,他便下令,将沿途所有不肯打开封条的县令全部处死。这场看似 “仁德” 的处置,终究暴露了他帝王心术下的冷酷与残忍。
淮南王刘长的一生,是汉初皇权斗争的缩影。他既是刘邦风流韵事的产物,也是刘恒巩固皇位的牺牲品。那场看似荒唐的谋反,不过是帝王精心编织的罗网,而他,终究没能逃出这张名为 “权力” 的网,最终化作了历史长河中一抹血色的叹息。
![]()
记得在《左传》中有《郑伯克段于鄢》这么一篇文章:讲的是,春秋时期的郑庄公,一直故意纵容,能够威胁到自己爵位的弟弟段叔公,直到后来弟弟天怒人怨,起兵谋反,郑庄公才露出了真实面目,立马以正义之师的名义,征讨段叔公,并且杀死了他。
《春秋》讥讽这兄弟俩是“段不弟,兄失教”——弟弟没有遵守本分,哥哥没有做哥哥的样子。所谓,人性不变,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