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品区五年

0
分享至





不久前,历经200多天连续掘进,轨交22号线(崇明线)终于实现全线隧道贯通。这条对崇明意义重大的交通动脉,终于在“十四五”末迎来里程碑式节点。全线通车,已指日可待。

盾构机在地下默默掘进,终于破洞而出的过程,很像是崇明“十四五”发展的一个隐喻:在生态之路上,崇明一路保持战略定力,抵住各种诱惑坚韧向前,最终迎来厚积薄发。

回顾过去五年,我们要送给崇明的关键词是“定力”。崇明用实践证明:真正的发展“定力”,是对自身战略定位的自信,更是将自身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的不懈探索。

“有所为有所不为”

崇明的“十四五”,始于一朵“花”的盛开。

2021年5月21日,第十届中国花博会在崇明开幕。这是一场尽显生态特色、现代水平、大国风范的花卉盛事,也是对崇明坚守生态发展之路的一种肯定。

“十三五”时期的崇明,是高光的——撤县设区、世界级生态岛发展规划发布、“举全市之力推进世界级生态岛建设”首次提出,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带着高光进入“十四五”的崇明,用一场全国性的繁花盛宴,对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成果进行了全方位展示。

开花之后自然要结果。崇明的“十四五”,沿着生态立岛之路坚定前行,充分利用好各项战略机遇的长远红利期,让更多“溢出效应”充分显现。

谈及区域发展,人们普遍有个共识:越是压力增大、内外部环境复杂的时候,一个区域就越要找准自身所长,有的放矢地扬长避短,通过发挥“比较优势”来构筑核心竞争力。

生态就是崇明最大的“比较优势”,一切发展都必须建立在生态友好的基础上,这是崇明干部群众的共识。这样的“定力”,是将崇明发展置于立体坐标系中考量的结果。

从自身看,崇明也经历过“村村冒烟”,但事实证明岛域的规模、偏远的区位并不适合发展传统粗放型经济,经历不断摸索后才找到了“生态立岛”这条发展路径。

从上海全市来看,作为上海不可替代、面向未来的生态战略空间,践行生态发展之道是崇明的天然使命。

从长江经济带来看,长江入海口处的崇明,理应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提供更多上海故事。

从更广区域来看,崇明这座全国最大河口冲积岛,理应为全球生态保护提供更多案例和典范。

有“定力”,往往意味着拒绝诱惑、付出代价,意味着对“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清醒认知。崇明的“十四五”始终以生态红线为刚性约束,拒绝了短期可得的利益、急功近利的数字考核,守住了世界级生态岛的根基。

就拿长江大保护来说,崇明坚决贯彻长江十年禁渔、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要求,提前完成“五个100%”(捕捞许可证100%回收、退捕渔船100%拆解、捕捞网具100%回收销毁、退捕渔民100%纳入社保保障、有就业意愿的退捕渔民100%就业),全面完成区内69家码头企业环境综合整治。

再以“双碳”实践为例,崇明切实找到实现生态价值转换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能源活动碳排放量、全口径温室气体排放量呈稳步下降态势,还提出把“崇明三岛”分别建成碳中和岛、低碳岛、零碳岛的目标。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提及人生三境界,崇明的生态发展之路与之完美契合。经历过“望尽天涯路”般的苦苦追索;经历过“为伊消得人憔悴”,即争议讨论“好空气能不能当饭吃”“要了生态还怎么发展”之类;终于,崇明进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第三境——原来,生态本身就是发展,并且是发展的高级形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如今,在生态发展这条路上,崇明走得从从容容、游刃有余。


“一张蓝图干到底”

谈及“定力”,需要精准鉴别一些常见误区。崇明有生态发展“定力”,这并不是“一招鲜吃遍天”式的洋洋得意,更不是“一美遮百丑”式的掩耳盗铃,当然也不是为发展滞后找的借口,而是找准方向后的“一张蓝图干到底”,是对短期成果和长期趋势的辩证把握。

崇明对生态的坚守,并非被动防御,而是主动谋划,历任区委区政府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觉悟,统筹做好绿色生态、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的大文章,积极创新生态优势价值实现途径,推动“生态+”“+生态”能级不断提升。

比如生态本底方面,崇明不断在修复与保护中厚植优势,“十四五”期间投入数十亿元开展湿地生态保护及水环境治理工作,完成北八滧港至北六滧滩涂互花米草整治湿地修复项目,建成明珠湖獐子栖息地、新村乡麋鹿栖息地等。

如今,崇明占全球种群数量1%以上的水鸟物种数稳定保持在12种以上,鸟类多达380多种,全区栖息有东方白鹳、黑鹳、中华鲟、江豚等珍稀濒危物种,扬子鳄、獐、麋鹿等极小种群也得到逐步恢复。

崇明坚守生态,从不意味着发展停滞,而是在绿色赛道上实现更高质量的成长。拒绝高能耗、低效能项目的同时,崇明也积极主动融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大局,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出与生态岛定位相匹配的两个现代化生态产业集群。

当前,长兴岛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最具国际竞争力的造船基地之一。近两年,长兴岛船海产业年产值连续突破500亿元、800亿元。以规上企业口径计,全区船海产业产值十年来始终占全区工业总产值70%左右,在全市海工产业版图中也有较大占比,堪称全市海工产业和全区工业发展的“压舱石”。

都市现代绿色农业方面,崇明区聚焦标准化养殖场、工厂化生产车间等,推动东禾九谷水稻育秧生产基地等科创项目投产,还组建河蟹、白山羊、大米、蔬菜等产业集团。长三角农业硅谷的建设,更是“无中生有”般在崇明铺开一张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蓝图。

海工产业之“蓝”、农业硅谷之“绿”,都在科技创新的助推下,书写着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生态资产向发展资本转化、生态要素向发展要素转化的故事。


“看得见”的成果和“看不见”的沉淀

有“定力”,不是墨守成规、拒绝变化,而是因为看到了更宏阔、更令人憧憬的“诗和远方”。有舍必有得,舍弃了一些东西的崇明,也换来了一些“看得见”的成果和“看不见”的沉淀。

“看得见”的方面,“十四五”期间,崇明的亮眼成就不少。

崇明区西沙明珠湖景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为了上海第5个5A级旅游景区。2024年,崇明区A级景区接待游客超589万人次。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中的上海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成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上海首个世界自然遗产。

在《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崇明杀出重围,获国际湿地城市认证。

国际篮联三人篮球大师赛、环崇明岛国际自盟女子公路世界巡回赛、上海长江半程马拉松赛等高级别体育赛事均扎根崇明,已成为重要“流量端口”。

“看不见”的方面,崇明正耐住性子做着一些“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不追求立竿见影,而是面向长远布局积蓄后劲。

比如,随着轨交22号线和沪渝蓉高铁“两条线”上岛,崇明与上海市中心、与长三角区域的连接将更加紧密,各类资源要素流动将更加顺畅。为了承接可观的“流量”,高铁小镇、地铁小镇正在稳步建设中。

根据相关规划,位于崇明城桥镇的高铁小镇区域规划开发边界为3.26平方公里,将与城桥镇区紧密衔接,实现站城一体化发展;在长兴岛,一座“地铁小镇”也正呼之欲出,占地面积约4.3平方公里,未来将成为连接中心城区、崇明岛和横沙岛的战略发展区域。

生态资源到底值多少钱、到底能不能“当饭吃”?这些年,崇明一直在默默探索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崇明世界级生态岛GEP核算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已发布,一套具有崇明特色的核算指标体系正在建立完善中。今后,这套指标体系将应用于生态补偿等工作,让百姓看到、拿到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

2026年,是崇明撤县设区十周年。撤县设区解决了困扰崇明已久的“身份认同”问题,如今的崇明已今非昔比,早已没有“认同”方面的困境,面向未来更需考量:如何进一步彰显辨识度、提高显示度、扩大影响力;如何走出一条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为超大城市的生态实践提供更具标杆意义的“崇明样本”。


原标题:《品区•五年 | 崇明:定力》

栏目主编:唐烨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茅冠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上观新闻 incentive-icons
上观新闻
站上海,观天下
380524文章数 75769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