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里约热内卢警方发起一次大规模剿匪行动,打死了117名“红色司令部”武装贩毒组织成员,还抓捕了113名犯罪分子,缴获了118支枪和超过1吨毒品。就连执行任务的巴西特警也有4名牺牲了。
按理说,这该算是一场打击犯罪的胜利吧?可巴西总统卢拉却站出来说“这是一场屠杀”,连联合国都呼吁要调查。真是让人越来越看不懂这帮人的思维方式了!先来看看这次行动的具体情况。10月28日,巴西警方在里约热内卢的阿莱芒和佩尼亚社区展开了针对“红色司令部”的大规模行动。
这个“红色司令部”可不是什么善茬,它是巴西最大贩毒集团之一,长期控制着这些地区的毒品交易,对当地治安构成严重威胁。
![]()
警方这次行动可谓收获颇丰,不仅击毙了大量犯罪分子,还逮捕了113人,缴获了上百件武器和数吨毒品。从打击犯罪的角度来看,这确实是一次成功的行动。就连里约州长克劳迪奥·卡斯特罗也称赞此次行动对犯罪势力是一次“沉重打击”。但问题在于伤亡数字——121人死亡。
这个数字确实高得吓人,也难怪会引发如此大的争议。巴西总统卢拉对这次行动的反应非常强烈。他在11月4日公开表示:“法官签发的是执行逮捕令,而不是屠杀。但屠杀确实发生了。”他还宣布联邦政府将对这次行动进行独立调查。
![]()
卢拉的说法引发了很多人的不解。如果警方面对的是全副武装的贩毒集团,他们怎么可能不伤一人就完成逮捕任务?难道要警察们自己进去送死,让贩毒黑帮屠杀,才是正确的做法吗?
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蒂尔克也站出来发声,呼吁巴西对其警务方式进行全面有效的改革。他还强调,巴西执法部门针对非裔人群的致命暴力是普遍且系统的,据估计每年约有5000名非裔人士死于警方暴力。有趣的是,巴西民众对这次行动的看法却与总统和联合国不同。
一项民意调查显示,里约热内卢州64%的民众支持警方的这次行动。全国范围内的调查更是显示55%的巴西人支持这次警察行动。
![]()
这种分歧其实反映了巴西社会面临的现实困境。一方面,民众深受犯罪之害,渴望安全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政府和人权组织关注执法过程中的过度暴力问题。
一位名叫Adeilton da Silveira的里约居民的话很有代表性:“一个好罪犯就是死了的罪犯。如果他们每周都这样做,罪犯们就会害怕。”这种观点在犯罪猖獗的地区其实很常见。
这次事件实际上暴露了一个深刻的难题:在打击极端暴力的犯罪组织时,执法部门应该如何平衡效率与人权?
![]()
从警方角度看,他们面对的是装备精良、手段残忍的犯罪集团。在这次行动中,匪徒用燃烧物筑起街垒,还用无人机向警方投掷炸弹。在这种危险环境下,警方很难温和执法。
但从人权角度看,一次行动导致121人死亡,这个数字确实令人震惊。联合国人权高专蒂尔克指出,数十年来,巴西的高致死率警务行为已逐渐被视为常态。这种“常态化”可能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
这次事件还有明显的政治维度。卢拉作为左翼领导人,一直关注人权问题;而里约州长克劳迪奥·卡斯特罗作为前总统博尔索纳罗的保守派盟友,则采取了强硬打击犯罪的立场。
![]()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行动后卡斯特罗的支持率还上升了10个百分点,这说明强硬打击犯罪的政策在巴西有一定的民意基础。巴西政治分析人士和右翼政治家甚至将这种情况与萨尔瓦多总统布克尔打击黑帮的政策相提并论。
布克尔的政策虽然因侵犯人权而受到批评,但在打击犯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受到了本国民众的欢迎。
巴西这次警方行动引发的争议,实际上反映了现代社会面临的一个普遍困境:如何在有效打击犯罪的同时,保障基本人权?如何在不完美的选项中做出选择?
![]()
一方面,犯罪集团对社会的危害是实实在在的,警方有责任保护公民安全;另一方面,执法行动必须遵守相称性和必要性原则,不能沦为单纯的以暴制暴。也许真正的解决方案不在于极端的选择,而在于寻找平衡点——既有效打击犯罪,又遵守法治原则;既保障社区安全,又尊重基本人权。
但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特别是在巴西这种犯罪问题根深蒂固的国家。无论如何,这次事件至少应该引发人们思考:什么才是真正有效的执法?如何使用国家暴力才符合法治原则?希望巴西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答案。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