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艺术为载体传播崇高精神,培育青少年爱国情怀
爱国工程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刘雨龙/文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以艺术为独特载体,有效传播崇高精神,并系统性地培育青少年的爱国情怀。文章将紧密围绕“新时代爱国工程”的核心理念——“以文化人、以史为鉴、知行合一”,总体工作方向——“结合历史、结合文化、结合实践”,以及核心价值观——“爱国、爱党、爱父母、爱家庭、爱社会主义、爱人民”,进行深入论述。通过对理论的阐释、实践路径的分析以及具体案例的剖析,本文旨在构建一个将艺术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深度融合的理论与实践框架,为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艺术教育、爱国情怀、青少年、以文化人、以史为鉴、知行合一
一、 引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繁荣发展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1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的今天,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尤为紧迫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1]。然而,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教育方法在面对思想活跃、个性鲜明的当代青少年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创新教育载体与方法,成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破解的核心课题。
艺术,作为人类情感与智慧的结晶,以其独特的审美感染力和跨越时空的传播力,为这一课题提供了创新的解决方案。以艺术为载体,能够将抽象的爱国理念、崇高的民族精神转化为生动、可感知的文化体验,顺应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激发其内在的情感共鸣。本文将立足于“新时代爱国工程”的顶层设计,从其核心理念、总体工作方向及核心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系统论证如何通过艺术这一独特载体,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青少年爱国情怀培育体系。
二、 新时代爱国工程的核心理念:“以文化人、以史为鉴、知行合一”
新时代爱国工程提出的“以文化人、以史为鉴、知行合一”三大核心理念,构成了一个从价值浸润、历史认知到行为实践的完整教育闭环。艺术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替代的“黏合剂”与“催化剂”角色。
1. 以文化人:艺术的浸润与熏陶
“以文化人”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灵魂所在。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正如《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所强调,爱国主义教育要“着眼固本培元、凝心铸魂” [1]。艺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与生动载体,其本身就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无论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诗词歌赋,描绘祖国壮丽山河的水墨丹青,还是歌颂革命英雄的红色经典旋律,都以其独特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冲击力,在潜移默化中滋养着青少年的精神世界。艺术教育通过引导青少年欣赏美、理解美、创造美,将爱国主义从外在的道德要求,内化为深刻的文化认同和自觉的情感归属,真正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7]。
2. 以史为鉴:艺术的叙事与传承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爱国主义最深厚的源泉。《纲要》明确要求广泛开展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 [1]。然而,对于青少年而言,单纯的文字记述和历史理论可能显得枯燥。艺术的强大叙事功能恰好能弥补这一不足。它能够将宏大、复杂的历史叙事,转化为具体、感人、有温度的艺术形象和故事。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一台震撼人心的舞台剧、一首慷慨激昂的歌曲,其所能带来的历史沉浸感和情感冲击力,远超书本上的简单描述。通过这些艺术形式,青少年得以“穿越”时空,与历史人物对话,感受历史脉搏的跳动,从而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1] 的历史逻辑,在艺术的熏陶中“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3. 知行合一:艺术的实践与升华
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实践报国之行” [1]。《纲要》倡导“知行合一,推动爱国之情转化为实际行动”。艺术教育天然地强调实践与体验。从被动地欣赏艺术,到主动地参与艺术创作与实践,是引导青少年从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价值践行者的关键一步。组织青少年参与红色主题的戏剧排演、合唱比赛、美术创作、微电影拍摄等活动,不仅仅是技能的锻炼,更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精神洗礼。在“做”中学,在“演”中悟,在“创”中升华,青少年通过亲身实践,将对历史的认知、对英雄的崇敬、对国家的热爱,熔铸于自己的作品之中,从而将内在的爱国情感,外化为具体的、创造性的报国行动。
三、 新时代爱国工程的总体工作方向:“结合历史、结合文化、结合实践”
“结合历史、结合文化、结合实践”的总体工作方向,为艺术载体如何落地指明了具体路径。这三个方面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了艺术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框架。
![]()
通过上述路径,艺术不再是孤立的审美活动,而是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文化与生活、认知与行动的桥梁。例如,上海市静安区推出的“增进文化自信 讲好爱国故事”系列活动,明确提出“写故事、说故事、画故事、演故事”四种形式 [3],正是“结合历史、文化、实践”的综合体现。学生首先通过探访历史场馆、访谈长辈等方式(结合历史与实践),收集爱国故事素材,然后通过征文、演讲、绘画、戏剧等艺术形式(结合文化)进行创作和表达,最终形成可听、可看、可感的爱国主义教育成果。这一过程完整地体现了从输入到输出、从认知到认同、从情感到行动的转化链条。
四、 新时代爱国工程的核心价值观及其艺术化培育
新时代爱国工程提出的“爱国、爱党、爱父母、爱家庭、爱社会主义、爱人民”六大核心价值观,构成了一个由近及远、由小家到大国、从个人情感升华至政治认同的完整价值体系。艺术以其丰富的情感表现力,在培育这些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在培育“爱父母、爱家庭”的情感基础方面,艺术作品拥有强大的共情能力。无论是描绘家庭温情、展现亲情伦理的戏剧、电影,还是以上海风华初级中学西校以“家书文化”为媒介的德育实践 [3],都能引导青少年在感动中理解“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深刻道理,将对家庭的责任感自然地延伸为对国家的责任感,厚植家国情怀。
其次,在培育“爱人民”的社会大爱方面,现实主义题材的艺术作品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文学、美术、影视等形式,展现广大人民群众在各行各业的奋斗与奉献,讴歌劳动模范、时代先锋的感人事迹,能够引导青少年建立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连接,深刻理解“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内涵,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坚定志向。
最后,在培育“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最高层次政治认同方面,宏大叙事的艺术作品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引领功能。从《长津湖》《觉醒年代》等影视作品,到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再到遍布全国的革命历史题材艺术展览,这些作品以其宏伟的格局、崇高的精神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系统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它们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最生动的教材,能够帮助青少年在震撼的视听体验中,深刻认识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性,从而铸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 [1]。
五、 结论
综上所述,以艺术为载体是新时代背景下,遵循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它紧密契合了“新时代爱国工程”的核心理念、工作方向与核心价值观。在“以文化人、以史为鉴、知行合一”的理念指引下,艺术通过“结合历史、文化、实践”的多元路径,将抽象的爱国主义精神内核,转化为青少年乐于接受、易于理解、能够亲身参与的生动实践,从而系统性地培育了从“爱父母、爱家庭”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完整价值体系。
展望未来,随着数字技术和新媒体的飞速发展,艺术的载体形式正在被不断拓宽。我们应积极探索运用动漫、游戏、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兴艺术与科技手段,开发更多具有时代特色和吸引力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产品,构建一个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虚拟与现实相补充的全方位、立体化、网络化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新格局,让爱国主义的崇高精神在新一代青少年心中深深扎根、代代相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