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徐州凤凰山麓
一座38.15米高的石砌巨塔巍然矗立
它不仅是城市的坐标
更是一座民族的精神丰碑
今年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
迎来建塔60周年
![]()
六十年风雨沧桑
这座镌刻着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
九个镏金大字的建筑
承载着一段气吞山河的历史
见证着一座城市的
集体记忆与崇高敬意
![]()
基石落定
凤凰山下的抉择与启程
1948年那个冬天,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阔战场上,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战略决战——淮海战役震撼世界。
六十万将士浴血奋战,五百万民众倾力支前,以“一往无前、决战决胜”的信念,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三万多名英烈,将忠魂永远融入了这片热土。
![]()
1949年1月,淮海战役的硝烟尚未散尽,中共中央批准在徐州兴建纪念塔,以此纪念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正如研究者所指出的,“战役刚刚结束就决定建塔,体现了党和人民对烈士的深切缅怀与崇高敬仰。此举不仅在于纪念胜利,更在于铸就一座凝聚民心、昭示精神的不朽象征。”
然而,建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1950年1月2日,奠基典礼在云龙山东麓举行,但因国家财政困难,工程仅两个月后便被迫停建。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历经十载波折,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支持下,苏鲁豫皖四省及南京军区、济南军区携手重启这项伟大的工程。
![]()
丰碑何处立?
最初的选址在风景秀丽的云龙山,但经过反复论证,建塔委员会最终将目光投向了更具深意的凤凰山二峰东麓。
这里——
北依奎山塔,南接戴苇湖,东临奎河,气象开阔;
津浦铁路近在咫尺,南来北往的旅人,凭窗即可瞻仰;
紧邻市区,方便市民凭吊追思;
山腰选址,群峰拱卫,既显庄严雄伟,又便于老幼瞻仰...
这一抉择,奠定了英雄丰碑的地理根基,也开启了它与人民紧密相连的命运。
![]()
设计历程也是凝聚民族记忆的过程。全国50多家设计单位提交了9个方案参与角逐。最终,建筑大师杨廷宝与童隽的设计脱颖而出。紧接着,建塔委员会历时近一年,足迹遍布多地,召开23次座谈会,举办3次内部展览,共征求473条各界建言。
![]()
智慧的碰撞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最终方案创造性地融合了两位大师的设计精髓:将童隽设计的塔顶与杨廷宝设计的塔身完美结合。1960年3月1日,这份凝结无数智慧的设计方案,获得了国务院批复。
![]()
淮塔设计塔模照片(徐州市档案馆馆藏)
1960年4月5日,清明时节,凤凰山下庄严肃穆。两万余名干部群众与解放军指战员肃立,共同见证奠基典礼这一历史性时刻。那把深深插入凤凰山土壤的铁锹,成为伟大工程启幕的无声见证,也标志着一段历时五年的建设征程正式开启。
![]()
丰碑永铸
同心浇筑的永恒
1960年8月6日,纪念塔主体工程正式动工。38.15米的塔身,是钢筋水泥铸就的脊梁,外披坚硬的花岗石铠甲。170多位技术精湛的技工组成攻坚队伍,在现场精雕细琢。
![]()
为了达到石材拼接处误差不超过0.3毫米的极高标准,老石匠们日复一日挥动铁锤,掌心的老茧如同镶嵌在手上的功勋章,见证着建设者们对英烈的无限敬意。
![]()
纪念塔的灵魂,镌刻于塔座两侧总面积达90.39平方米的巨型浮雕——“战斗”与“支前”之上。为捕捉历史真魂,雕塑家们深入战场故地,进行了数百幅素描稿的创作。“就住在老百姓家里,也跟老百姓一样的生活,这样就能体验生活,把这些体会再运用到创作当中去。”参与创作的美术师回忆道。
![]()
浮雕上那些支前农民的形象,都源自真实的面孔。当年21岁的李大超,因矫健身姿被选中作为“提马灯”的模特。为求姿势真实,寒冬腊月,他手持冰冷的道具灯,纹丝不动近20分钟,手指冻得青紫却咬牙坚持。拉独轮车的小胡、背负药箱的李文淑、肩扛粮袋的姚桂荣、年纪最小的王海洲……连同李大超在内的17位普通人,用他们的血肉之躯,定格了那个烽火年代最动人的群像,成为千千万万无名英雄的永恒化身。
![]()
1965年5月,石刻落成安装,五年磨砺,成就这石壁上的不朽史诗。
淮塔与纪念馆的建设从一开始就凝聚着全国的力量——
山东省承担了建塔所需的全部700多立方米花岗石的开采、运输与加工任务;
河南省无偿捐赠牡丹、圆柏等名贵花木;
安徽省精心制作了展出的5个大型沙盘;
南京、济南两军区则承担了文物资料征集审查、展品布置审定、讲解人员培训等重要工作。
![]()
毛主席亲笔手书“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行草大字,作为塔碑题词。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纷纷题词。其中,陈毅副总理亲自为碑文润笔定稿,并为淮海战役纪念馆题写馆标。
![]()
至此,举四省两军区之力,一个气势雄浑、规模宏大的国家级塔、馆即将屹立于世。
1965年11月6日,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落成典礼隆重举行。塔身之上,毛主席的镏金题词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碑文与浮雕承载着千钧历史。六千余人肃立,共同见证这座民族丰碑的庄严落成。
典礼当天,徐州各界群众自发组成绵延三公里的队伍,从市区一路步行至纪念塔,用最朴素的脚步,丈量着对先烈的崇敬。
![]()
亲历者回忆道:“开园典礼那天,人山人海...那会没有喇叭,就直着嗓子喊,最后那几天嗓子都出血了。”正是这样朴素的坚守,奠定了淮塔人“褒扬烈士,教育群众”的初心。
![]()
薪火永续
与淮塔共同成长
六十年弹指一挥间,淮塔园区在不断生长新的年轮。1996年7月,淮海战役总前委群雕落成;2007年7月,淮海战役纪念馆新馆建成开放,以“天圆地方”的建筑理念和现代化的展陈方式,为这段历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
2017年12月13日,是载入淮塔史册的日子。
习近平总书记瞻仰纪念塔、参观纪念馆后作出重要指示:“要把纪念塔和纪念馆建设好、管理好,用好这里的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淮海战役精神发扬光大。”
殷殷嘱托,化为前行动力。淮塔人提炼归纳,由省委确定,"听党指挥、依靠人民、团结协作、决战决胜"16个字成为淮海战役革命精神内涵。
![]()
2020年,淮海战役纪念馆启动大规模口述史抢救工程。从2015年底至今,抢救小组足迹遍布全国26个省(区、市),行程8万多公里,累计采访亲历者705人,征集文物史料1051件,整理口述资料四百余万字。与此同时,英烈墙上补刻的姓名也增加了200余位。
![]()
创新的传承方式也在不断涌现。特殊党课《等待》通过“马凤坤”母亲守望空门的故事,让观众潸然泪下;“行走的淮海战役纪念馆”红色文化直通车将革命精神送到基层;“10+10+10+10+N”菜单式教育课程体系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新时代的淮塔人,正努力把红色场馆建设管理好,把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发扬好,把淮海战役精神发扬光大。
![]()
一位母亲在留言簿上写下的话令人动容:“七岁的女儿总嚷嚷着要来,看完了这个展览之后,她说我忍不住想哭...妈妈以后我也要当兵。”这正是红色基因薪火相传的最好证明。
![]()
六十年过去,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已不仅仅是38.15米高的石砌建筑。它是铭记人民胜利的历史丰碑,是传承伟大斗争精神的精神丰碑,是缅怀革命先烈的情感丰碑,是彰显军民鱼水情深的双拥丰碑。
![]()
当年,543万民工推着小推车支援前线;今天,“淮海e站”吸引超3000万次点击。
当年,9.6亿斤粮秣支撑战场;今日,“幼有善育、老有颐养”的民生答卷正在书写。
当年,三万英烈血洒热土;今天,英烈墙上镌刻的31228位烈士姓名被后人永远铭记。
![]()
六十年一甲子
丰碑无言,自有山河回响
在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建塔60周年的历史时刻
徐州多个地标建筑一同点亮
![]()
![]()
![]()
![]()
璀璨的灯火
仿佛在回应凤凰山麓那束永恒的光
它照亮前路,更提醒着我们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
![]()
来源 | 淮海战役纪念馆、徐州市文广旅局官微、往期发布
徐州广电编辑 | 黄雨桐
一审 | 蒋莉
二审 | 朱宸昕
三审 | 张清 孙剑
![]()
转发+在看,告诉身边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