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台媒报道,中企控股的英国半导体巨头官宣停产关键高压芯片,并且媒体爆出了一个猛料:Dynex在中国东部开启了第三条生产线!
11月上旬,英国半导体巨头Dynex官宣停掉本土关键高压芯片的生产,转头就有消息说这家企业在中国东部的第三条生产线已经启用。
一边是英国工厂关门,一边是中国产能扩张,不少人都在讨论这是不是中企在“掏空”英国芯片业。
其实这事得从头说才清楚,Dynex曾经是英国芯片业的宝贝,做的高压IGBT芯片可不是普通东西,高铁、电网、新能源汽车都离不开它,算是工业领域的“核心命脉”。
早年间这家企业日子不好过,连续好几年亏损,眼看就要撑不下去,后来中企出手收购了它75%的股权,这才给企业续上了命。
收购之后也没像外界说的那样立刻转移技术,反而先给英国工厂增资,保住了当地的技术团队和生产线,直到最近这些年,才慢慢把核心产能往中国挪。
现在英国工厂停产、中国新产线开工,一停一扩之间,到底是刻意的“掠夺”还是正常的商业选择?这背后的门道值得好好说道说道。
很多人好奇中企是怎么一步步拿到核心技术的,说白了根本不是什么“阴谋”,就是三步走的实在操作。
第一步就是在企业最困难的时候入场,当时这家英国企业亏得厉害,本土没人愿意接盘,中企的收购资金等于是救急钱,不仅让企业活了下来,还承诺不裁员、不撤厂,这才顺利完成收购。
第二步是慢慢消化技术,收购后没急着搬设备、挖人才,而是先和英国的技术团队合作,一边给工厂增资扩建,一边把部分简单的封装测试业务拿到国内做,一点点吃透技术原理和制造工艺。
第三步就是跟着市场走,中国这边高铁、特高压电网发展得快,对高压芯片的需求特别大,而英国工厂的设备还是老款的8英寸生产线,产能低、成本高,开工率一直上不去,国内新建的12英寸生产线技术更先进,成本也更有优势,产能利用率早就超过90%。
这么一看,产能往中国转移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既满足了市场需求,也让技术真正发挥了价值,哪有什么“掏空”的说法?
再说说英国当初为啥会同意把这么重要的企业卖给中企,其实是好几层现实原因凑到一起。
首先是企业自身撑不下去了,连续亏损之后已经没能力升级技术、扩大产能,要是没人接手,最后只能破产,所有技术和岗位都会没了。
其次是英国芯片业本身的问题,他们早就不重视制造环节了,重心都放在了设计和研发上,本土没有完整的产业链能支撑这家企业的制造业务,中企接手后反而能提供稳定的资金和市场。
还有当时的大环境,那时候国际经贸合作氛围好,没有那么多地缘政治的干扰,中企承诺保留当地的技术团队和岗位,这对当时的英国来说也是个不小的吸引力。
而且那时候高压芯片制造在英国看来也不是什么碰不得的“禁区”,他们没想到后来中国在相关产业会发展得这么快,现在回头看才觉得后悔。
至于英国芯片业还有没有翻盘的机会,答案不是简单的能或不能,关键得看他们怎么选。
客观说英国芯片业还有不少家底,在一些新型半导体材料领域的研发实力很强,最近也拿出了专项资金支持技术开发,还有一些企业在加码汽车芯片业务,这些都是他们的优势。
但短板也很明显,最大的问题就是没了制造环节,研发出来的技术没法快速转化成产品,长期下来技术和市场会脱节。
而且现在政策也变得摇摆,对外资收购审查越来越严,虽然是想保护本土产业,却也吓跑了不少投资者,产业生态变得不稳定。
更重要的是,英国没有中国这么大的本土市场,芯片这种产品需要大规模应用才能迭代技术、降低成本,这一点他们短期内很难补上。
要是还纠结于已经流失的制造产能,不赶紧聚焦自己的优势领域打造特色竞争力,再不稳定投资环境,那只会在全球芯片竞争中越落越远。
其实所谓“中企掏空英国芯片业”的说法,根本就是没看清事情的本质。
全球产业链里,产能和技术流动都是正常现象,核心就是看哪里有市场、哪里有效率。
就像很多国际大企业会把工厂建在成本低、市场大的地方,没人说这是“掏空”母国产业。
英国芯片业的困境,根源还是自己的产业结构失衡,放弃了制造环节,导致产业链不完整,面对竞争时没了抗风险能力。
大家觉得英国芯片业能靠研发优势重新崛起吗?你认同产能跟着市场走是正常商业选择的说法吗?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