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为高水平构建本市“百千万”乡村人才梯队,根据《上海市人才计划管理办法》,市农业农村委组织开展了东方英才计划乡村振兴领域人才选拔工作。自2023年项目启动以来,已累计选拔培养了多批立足乡土、奉献“三农”的杰出代表。
他们扎根在农业农村一线,是攻坚关键核心技术的科研先锋,是引领乡村产业发展的实干力量,是投身基层治理的智慧担当。他们用行动与才华,为上海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新路注入了强劲动能。
为集中展现他们的风采,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我们特开设本专栏,讲述他们深耕沃土、服务乡村的生动故事,分享他们的智慧与经验,弘扬新时代“新农人”的创新创业精神。期待通过他们的榜样力量,激励更多,并激励更多有志之士汇聚于此,共同为农业农村现代化事业贡献力量。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复旦平安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章元
“2024年,上海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是2.04,低于全国2.34,在长三角范围排名居中,但上海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644元,位列全国第一。”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复旦平安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章元长期从事中国农村发展、反贫困等方面研究,走过许多中西部乡村,保持对长三角乡村调研,他说,“真问题”就藏在这些数据里。
“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犹如硬币的两面,是二元经济走向一元经济的体现。上海先一步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根本动力。而只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农村居民的公共服务和乡村基础设施改善,城乡融合才算真正实现。” 章元说,乡村振兴研究尤其有政策含义,研究者理应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与决策部门在“双向奔赴”中贡献自己的研究智慧。从数据分析到实地调研,十余年来,50余篇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主题咨政报告被中央和地方政府采纳,是章元研究成果的小小缩影。2024年12月,他入选 东方英才计划拔尖项目。
从粮价预警到农民增收
保持农村经济的研究进路
2004年,章元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毕业后留校。他的博士毕业论文,选择了研究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孟加拉经济学家穆罕默德·尤努斯的团体贷款农村金融创新,目的是希望找到帮助贫困户脱贫的金融方式。这成为当时国内相关研究中最系统的专著,也开启了20多年来持续关注反贫困、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的研究进路。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历来保持有研究中国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特色传统,受到蒋学模、张薰华、洪远鹏、伍柏麟等老一辈经济学家和导师张军教授熏陶,章元自然而然地走上了对中国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但他是学院里为数不多始终将兴趣点投注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学者之一。
![]()
从真实数据出发,结合实地调研研究重大问题,是章元的习惯。他说,对农业农村经济情势的敏锐性,基于对大量数的据有效分析,同时必须要到实地去观察和考察。“既要长期持续跟踪最新动态,也要研究背后的深层逻辑,还要进行实地调研,研究成果得益于此。”章元说。
“理解超大城市
是理解中国问题的关键”
章元用“瀑布”来比喻城乡融合中的落差。“中小城市的水流落差小,城乡二元经济并轨难度较低;超大城市的落差大,城乡二元经济并轨难度也大。”尤其是户籍制度、公共服务、医疗保障等事关城乡融合的关键性制度,中小城市相对容易实现融合,而超大城市面临较大困难。“最难攻克的堡垒,是制度体系中最典型的一环,也是研究中国问题的关键。”
上海率先迈入城乡融合改革深水区,先一步直面乡村振兴的难点和堵点。章元更早开始关注上海城乡融合,此次入选东方英才计划拔尖人才项目,将课题聚焦在“深化农村集体经济改革”。
![]()
章元认为,在推动农民增收和共同富裕进程中,上海存在明显的优势,也有劣势。“沉睡的集体资产”是上海乡村的宝藏,上海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位居全国前列,由此带来的溢出效应有助于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大都市高收入居民的需求就近渗透到农村,乡村服务业随之发展,村民有更多机会获得财产性收入。而对于在公共配套、乡村治理和集体经济壮大中存在的短板,要有历史的耐心,久久为功;持续释放制度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先行先试探索改革路径。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rice)”作为上海市教委首批经济类高校智库,围绕国家战略开展“学术研究—政策产出”的治学氛围也影响了章元。他说,高校研究者与地方政府,推动乡村振兴实践和政策研究的目标是一致的,让研究具有丰富的政策含义也是研究者追求的目标之一。“上海是城乡融合的先行者,也是风向标,相信先一步跨越城乡高差,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上海样板’,也将为解决中国式现代化问题提供参考答案。”
文:贾佳
上观号作者:上海三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