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不动产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专员郭翔宇,共青团深圳市龙华区委员会书记刘永元
中国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以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形成以城市更新为核心、“市场+保障”双轨并行的发展新模式,已成为当前关键战略。本文探讨城市更新的战略意义,指出城市更新面临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构建城市更新的系统性金融支持。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进入“S”形曲线的后半段,房地产市场正经历从增量高速扩张转向存量优化提质的关键转型期。这一进程伴随着深刻的结构性变化:一方面,房价结束长期上涨进入下行周期,部分城市商品房库存高企,供给过剩;另一方面,大量城中村与老旧小区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安全隐患突出、居住环境较差等问题,居民对改善居住环境的需求日益迫切。增量开发动力持续减弱与存量改善需求不断扩张,构成了当前市场的核心矛盾。2025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这一战略部署标志着国家顶层设计已为房地产行业发展指明方向。
这一转型也深刻反映出传统开发模式难以持续的深层次问题。自20世纪末的房改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二十多年的上升周期,在缓解住房短缺的同时,也推动了居民部门普遍将商品住房作为财富积累的重要手段。然而,长期依赖增量开发逐步形成了以“土地财政”为核心的增长方式,引发房价过快上涨、住房供应结构失衡等问题。更为关键的是,商品房过度供应的同时,租赁住房与保障性住房体系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中国住房拥有率较高,住房结构相对单一,与国际主要经济体呈现出显著差异。这种“市场强、保障弱”的不平衡格局,在当前市场下行周期中被进一步放大。
在新旧模式转换的关键阶段,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核心内涵与战略使命愈发明晰。其首要任务是在增量开发拉动作用趋弱的背景下,以城市更新为主要抓手,有效盘活利用效率低下的巨量存量资产,并借此构建“市场+保障”双轨并行的住房供应体系。相应的政策框架也在不断深化与调整,城中村、老旧小区、危旧房为对象的改造工作,被全面纳入“城市更新”这一更广阔的行动框架,肩负起改善人居环境和拉动有效投资的双重使命。与此同时,保障性住房建设也突破了以往以新建为主的单一模式,转向新建、改造、收购、盘活存量房地等多渠道筹集。这一转变,不仅是消化过量商品房库存、优化市场供给的现实需要,更是将解决民生问题与稳定经济增长有机结合的创新举措。
然而,从顶层战略到具体落地,城市更新的关键瓶颈在于投融资体系。这类项目通常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现金流回报率低,具有很强的准公共属性。其成功推进,亟须构建一个长期、稳定、低成本的投融资体系。这意味着必须彻底摆脱传统房地产开发依赖的“高杠杆、高负债、高周转”模式,重塑政府、市场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协同关系,创新覆盖规划、建设、运营全生命周期的金融工具,并配套以系统性的土地、财税和监管政策,从而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奠定坚实的金融基础。

城市更新的战略意义
构建以城市更新为路径、以“市场+保障”为原则的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不仅是应对当前市场调整的短期策略,更是破解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实现长远发展的根本路径。城市更新具有多重战略价值,是实现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重要任务的关键方式,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维度。
居有所安:建设宜居、韧性与绿色低碳城市
城市更新的首要意义,在于通过存量空间的优化再造,系统性地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这直接呼应了中央关于建设宜居、韧性、绿色低碳城市的要求。
在“宜居”层面,核心是破解居住结构性难题。我国住房体系过度依赖单一商品房市场,在深圳等超大城市,大量新青年、新市民租住在“城中村”或“老旧小区”中,不仅居住品质低下,也存在安全隐患。城市更新通过综合整治与有机更新,推动发展模式转型。在空间层面,推进城中村、老旧小区改造,将存在安全隐患、配套缺失的城市“洼地”转型为安全的现代社区。在制度层面,通过将更新改造后的房源或收购的存量房转化为保障性租赁住房,扩大保障性住房供给,精准满足新市民的租房居住需求。
在“韧性”与“绿色低碳”层面,城市更新是补齐城市短板、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工程。它结合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推进老旧管网更新改造,系统提升房屋建筑安全水平,增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夯实安全韧性的城市基础。同时,通过生态修复和节能改造,协同推进减污降碳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社区生活细节。
增长引擎:建设可持续的创新城市
在传统增量开发模式动能减弱的背景下,城市更新为扩大有效内需、稳定宏观经济提供了新动力。其作用主要体现在投资与消费两端。
在投资端,城市更新引导投资向高质量、可持续的领域。城市更新投资聚焦于提升城市核心综合承载能力与运行效率。这类投资规模大、准公共属性强,不仅能有效缓冲房地产投资下滑影响、带动上下游产业复苏,更通过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为科技创新和现代服务业培育集聚空间,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共赢。
在消费端,城市更新为扩大内需注入动力。城市更新通过住房与城市空间的改善,从根本上释放了居民多元消费潜力。不仅直接撬动家电、家装等大宗消费,也通过完善社区商业、养老、文体等公共服务,全面激活社区服务型消费,形成内需增长的持续动力。
永续发展:建设智慧、文明的高品质城市
城市更新的深层价值,还体现在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文化传承与软实力提升的整体演进中。
在“智慧”层面,城市更新是推行现代化治理的重要契机。它借助空间改造同步推进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交通与职住布局,增强城市群的经济集聚功能,为科技创新等新质生产力领域注入显著的正外部性。
在“文化”层面,城市更新强调保护与发展的有机统一。通过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风貌管理机制,保留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肌理与景观特色,在现代化进程中延续人文底蕴、塑造有辨识度的城市形象,实现高质量发展与文化魅力协同共进的长期目标。
城市更新面临的挑战
相较于传统商品房开发,以城市更新和存量盘活为核心的新模式在投融资逻辑上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然而,这一理想模式在实践中仍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这些挑战主要源于其准公共属性与市场化运作之间的内在张力,具体可归纳为内在的融资困境、中观的金融错配和外部制度滞后三个层面。
根本困境:项目公益性难以通过市场化实现收益转化
城市更新最核心的挑战在于其强烈的公益属性与市场化融资逻辑之间存在本质冲突。此类项目通常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现金流回报偏低,内生的商业可持续性较弱。这些项目的社会效益远高于项目自身的财务收益,却难以被实施主体通过市场机制有效捕捉和货币化。
在缺乏相应政策补贴的情况下,社会资本基于传统财务评估模型,资金难以自平衡问题导致市场参与的积极性有限。需要明确的是,这并非项目自身缺陷,而是准公共产品的固有特征,因此必须构建一套超越纯商业逻辑的新型投融资评价与支持体系。这一根本矛盾,也是城市更新融资困难的根源所在。
金融错配:短期信贷资源与长期资产收益之间的结构性错配
在根本困境之外,城市更新还面临金融供给与项目需求之间的严重错配。一方面,存在明显的期限错配。保障性租赁住房等城市更新项目通常需20年或更长时间才能实现现金流回正,呈现“前低后高”的特征。然而商业银行仍以3~5年期的开发贷为主要产品,风控高度依赖抵押物的短期变现能力。这种“短期化”资金供给难以满足项目对长期、稳定、低成本融资的需求。尤其在房地产市场下行时期,早期预测中的租金和资产价值预期往往未能实现,使得期限错配风险进一步放大。
另一方面,存在主体与融资工具之间的适配错配。城中村改造往往涉及集体土地和复杂产权关系,项目自身难以作为合格抵押物,融资严重依赖实施主体的信用资质。该限制将大量社会资本排除在外。同时,专项债、专项借款等政策性融资工具仍缺乏全国统一的使用标准和审批规范,地方执行差异较大,增加了项目融资的政策不确定性,严重影响长期投资的稳定性......
付费¥5
阅读全文
来源 | 《清华金融评论》2025年10月刊总第143期
编辑 | 王茅
审核丨丁开艳
责编 | 兰银帆
Review of Past Articles -
01
0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