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带大家了解一下俄乌这场打了3年多的仗,最后的输家竟然是德国。
![]()
俄乌冲突打了三年多,外界讨论最多的是俄乌双方的死伤和消耗,却很少有人注意到,这场战争背后藏着一个“隐形输家”。
当红军城的战场被密密麻麻的光纤铺满,当俄乌双方用现代无人机对着二战水平的防御体系反复拉锯,远在欧洲的德国正悄悄为别人的战争买单,一步步陷入“战略自废”的泥潭。
![]()
如今再回头看,当年默克尔坚决不让默茨接班的决定,竟成了德国最遗憾的“未雨绸缪”——要是这位“铁娘子”的政策能延续,德国或许根本不会落到今天这步田地。
![]()
很多人觉得俄乌冲突已经“没动静”,实则每天都在上演惨烈厮杀。红军城的前线,树上缠绕的光纤密密麻麻,不是为了通信便利,而是战场电磁干扰太严重,无人机和导弹只能靠光纤传输信号才能精准打击。
![]()
这场战争早已颠覆了传统战争的概念,不再是士兵冲锋陷阵的“玩命型对抗”,而是工业体系和科技实力的“工程级对轰”。
谁能造出更多无人机、更廉价的光纤、更抗干扰的电磁设备,谁就能掌握主动权。
而这背后,考验的是一个国家从高端制造到基础工业的全链条能力——恰好,这正是德国曾经的优势,也是如今中国正在全球领跑的领域。
![]()
中国的光纤产能早已实现“白菜价”,个别工厂单日产量就能达到数万公里,足以满足战场的海量需求;无人机产业从消费级到军用级全面覆盖,形成规模化生产优势;从5G通信到人工智能,从新能源到高端装备,中国工业已经实现“从天到地、从高端到低端”的全领域覆盖。
这种工业硬实力,正是“科学生产型战争”的核心底气,而德国却在最关键的时刻,亲手放弃了自己的工业根基。
![]()
俄乌冲突爆发前,德国曾是欧洲的“经济引擎”,GDP常年领跑欧盟,制造业更是全球标杆。
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默克尔16年执政期间的“平衡术”——她始终坚信,德国作为缺乏能源的工业大国,不能把命运押在任何一方身上,必须在大国博弈中保持战略自主。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西方纷纷制裁俄罗斯,默克尔却坚持推进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
![]()
她看得很清楚,德国50%以上的天然气依赖俄罗斯进口,而俄罗斯的廉价天然气,正是德国化工、钢铁、汽车等高能耗产业的“成本优势密码”。
当时美国一直推销自己的液化天然气(LNG),但价格是俄气的两倍多,默克尔深知,一旦放弃俄气,德国工业的竞争力将瞬间崩塌。
![]()
事实证明了她的远见。
在她执政期间,德国通过北溪管道获得了稳定且廉价的能源供应,工业用电成本长期保持低位,支撑着“德国制造”在全球的竞争力。
即使俄乌冲突爆发初期,德国也因为之前的能源储备和多元化布局,没有立刻陷入能源危机,这正是默克尔留下的战略缓冲空间。
![]()
默克尔执政期间,始终重视与中国的合作,推动中德贸易持续增长。
中国连续多年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德国汽车每卖出四辆就有一辆销往中国,化工、机械等领域的合作更是深度绑定。
![]()
默克尔明白,中国不仅是德国产品的巨大市场,更是全球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与中国脱钩,就是与全球最大的增长引擎脱钩。
![]()
默克尔始终坚持“不选边站”的外交政策,既不盲目追随美国,也不与俄罗斯、中国交恶。
![]()
她认为,德国的利益在于维护欧洲的稳定和全球多极化格局,而不是成为大国对抗的“棋子”。
她曾公开表示,“单纯依赖外部能源供应,将给国家安全带来致命风险”,这句话在今天看来,更像是对德国未来的“预言”。
![]()
2025年,默茨上台后,彻底推翻了默克尔的平衡策略,转向了一条“激进对抗”的道路。
他天真地认为,跟着美国站队就能获得安全保障,却没想到,这是一条“战略自废”的不归路。
默茨上台后,第一时间暂停北溪2号项目,彻底切断了来自俄罗斯的廉价天然气,转而全面采购美国的高价LNG。
![]()
这一决策直接让德国能源成本飙升。
化工巨头巴斯夫不得不缩减本土产能,将生产线搬到中国湛江;钢铁企业大规模减产,玻璃厂直接迁离德国;机械制造巨头海瑞克也把生产线转移到越南。
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8月工业产出环比下降4.3%,是俄乌冲突以来的最大跌幅,制造业PMI长期低于荣枯线50%,处于持续收缩状态。
![]()
为了讨好美国,默茨推出对华“去风险”战略,限制德企对华投资,公开批评中国的经贸政策。
但他没有给出任何替代方案,直接导致德国对华出口持续下滑:
2025年10月,德国外交部推迟访华,引发柏林股指跳水1.8%,慕尼黑汽车股市值蒸发36亿欧元;大众汽车不得不宣布圣诞停产三周,宝马莱比锡工厂7000名工人无薪休假;巴斯夫路德维希港基地的中国订单被砍掉18%。
![]()
2023年和2024年,德国GDP连续两年负增长,2025年第三季度GDP与第二季度持平,毫无复苏迹象。
五大经济研究所预测,对华“去风险”将导致德国2026年GDP再缩水0.5%至1.2%。
为了配合美国的地缘战略,默茨政府推动修改德国《基本法》,突破实施了15年的“债务刹车”机制,计划举债1万亿欧元用于大规模扩军。
![]()
根据新法案,国防开支超过GDP1%的部分可通过举债筹集,还设立了5000亿欧元的专项基金,其中大部分用于军事和基础设施建设。
这一决策让德国财政状况急剧恶化。
德国政府不得不削减社会福利、教育、医疗等领域的预算,转而向军事倾斜,导致民生问题日益突出。
![]()
2025年10月,德国失业人数同比增加12万人,失业率升至6.2%,越来越多的家庭面临能源账单和生活成本上涨的双重压力。
![]()
俄乌冲突打了三年多,乌克兰失去了大量土地和人口,俄罗斯面临西方全面制裁,但从长远来看,最大的输家其实是德国。
![]()
它没有直接卷入战争,却因为错误的战略决策,亲手毁掉了自己几十年积累的优势。
德国现在不仅要花高价买美国LNG,还得依赖从欧盟邻国进口电力。
冬季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仅能满足18%的需求,其余全靠燃煤、燃气发电和进口,能源供应稳定性远不如从前。
![]()
更尴尬的是,德国还出现了“负电价”与“高电价”并存的怪象:夏季光伏发电过剩时,终端用户电费一度跌至负值;冬季能源短缺时,电价又飙升至每千瓦时36美分,这种剧烈波动让企业和家庭都难以承受。
2023年,德企对美投资增长三倍,大量制造业产能转移到北美和东南亚;同时,德国外流资本中,有相当一部分流向中国,巴斯夫、宝马、西门子等巨头纷纷加大对华投资,相当于德国正在“掏空”自己的工业根基。
默克尔时代,德国是欧洲的“稳定器”,在中美俄之间扮演平衡角色,拥有重要的国际话语权。
![]()
而默茨上台后,德国彻底沦为美国的“附庸”,在对俄、对华政策上完全追随美国,失去了自主判断。
这种“表忠型”外交不仅让德国在国际舞台上孤立无援,也让欧洲对德国的信任度大幅下降,曾经的欧洲“经济引擎”正在失去领导力。
德国的衰落,恰恰反衬出中国坚持全球化、深耕制造业的正确性。
![]()
当德国主动放弃能源多元化和全球市场时,中国正在以“工业全覆盖”的姿态,构建起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
从高端制造来看,中国的5G、人工智能、无人机、高超音速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光纤产能和性价比全球第一;从基础工业来看,中国的钢铁、化工、纺织等产业规模庞大,能满足全球市场的海量需求;从新能源领域来看,中国的光伏、风电、电动汽车产能全球领先,正在重塑全球能源格局。
![]()
这种“从天上空间站到雅鲁藏布江水电站,从五代机到袜子”的全链条工业实力,不仅让中国在全球贸易中拥有话语权,更让中国在现代战争形态变革中占据先机。
中国坚持自由市场和全球化,不是为了“卷死全世界”,而是通过互利共赢的合作,让工业成果惠及全球。
结语:
如今再回头看,默克尔当年坚决不让默茨接班的决策,堪称“未卜先知”。
![]()
她深知德国的短板和优势,明白战略自主和平衡外交的重要性,更清楚工业和能源是德国的生命线。
而默茨的激进政策,恰恰违背了这些基本常识,为了短期的政治投机,牺牲了德国的长期利益。
![]()
而对于中国来说,德国的教训更是警示:只有坚持战略自主、深耕制造业、拥抱全球化,才能在复杂的国际格局中站稳脚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