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抗美援朝中,被彭总撤职的5位师级将领,最后都授予什么军衔?

0
分享至

1950年10月,百万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战争就这么打响了。



这场打了两年零九个月的仗,咱们志愿军拿着简陋装备跟最强的美军硬刚,确实打出了国威。

但战场不是只论输赢的地方,彭老总治军那叫一个严,5位师级将领因为指挥失误或者贻误战机被当场撤职,当时都跟“败仗”绑在了一起。

可到了1955年新中国首次授衔,这5个人居然都拿到了大校或上校军衔,还有一个后来升了少将。



你说这事是不是挺让人好奇?他们到底是谁?

当年到底出了啥错?授衔又算不算组织没彻底否定他们?

战场上面临的“生死考”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每个指挥员肩上的担子都重得很,一步错可能就是上千人的伤亡。

这5位将领里,郑其贵和他的180师大概是最让人揪心的。

郑其贵是安徽金寨人,16岁就参加红军,长征、打日寇、渡江战役都没落下,妥妥的老革命。

此前第五次战役后期,他带的180师在汉江南岸被美军机械化部队围住了。



本来战场形势就紧张,偏偏电台还被炸了,跟上级彻底失去联系。

他没能及时组织突围,部队被分割开,最后牺牲加被俘的有6000多人,这是志愿军唯一一次成建制失利的情况。

彭老总听说后气得拍了桌子,直接把他撤职审查,还降成了团级干部。

换成谁处在那个境地都难,但战场不看“难”,只看结果,这个处分在当时真不算轻。

跟郑其贵比,许诚的情况多了点“可惜”。

他是江西宁都人,长征时还给彭老总当过警卫员,按说彭总对他挺信任的。



后来他凭着战功当上了63军189师师长,结果在强渡临津江的时候掉了链子。

当时189师负责右翼突击,他因为担心部队伤亡太大,在关键时刻犹豫了,没按预定时间渡江。

就因为这个迟疑,63军右翼露出了空档,后续部队遭到美军航空兵轰炸,伤亡惨重。

彭老总当场就放了话:“拿不下阵地就撤职”,许诚当天就被免了职,由政委代理师长。

你说这信任归信任,到了战场上,纪律就是纪律,一点不含糊。

还有42军124师的政委季铁中,这人抗战时在冀东就很有名,打仗猛还有文化。

之前第二次战役东线,124师要在大同江阻击美军,卡住人家南逃的通道。



师长苏克之主张马上抢占江北高地,季铁中却非要等125师过来再动手,俩人吵了十多个小时,时间就这么耽误了。

美军陆战1师趁机渡江,还借着航空兵掩护跑了。

彭老总知道后,给了他“迟疑不决、贻误战机”的评价,直接撤职调到东北军区文化干校当校长,说白了就是去后方了。

本来想他能在前线立大功,没成想因为战术分歧误了大事,挺让人惋惜的。

27军88师的师长吴大林和政委龚杰,他俩的问题出在长津湖。

长津湖那地方多冷不用多说,志愿军战士冻得连枪都握不住。



当时他俩奉命穿插到黄草岭切断美军退路,结果因为大雪封山加上敌机轰炸,先后三次推迟出发,最后没按时赶到阻击位置。

美军就这么从缺口跑了,战后88师被点名批评,番号都给撤了,俩人也因为“怯战”的罪名一起被撤职。

后来吴大林晚年总跟家人说“不是怯战,是部队冻伤过半,实在走不动了”,长津湖的自然条件确实超出常人想象,但战场不接受“走不动”的理由,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1955年的军衔答案

说了这么多他们当年被撤职的事,可能有人会问,既然都犯了错被撤了职,1955年授衔的时候怎么还能拿到校官甚至将官军衔呢?这就得说说当年授衔的规矩了。

其实1955年授衔不是只看某一件事,而是有明确标准的,比如现在的职务、政治表现、业务能力,还有整个革命生涯的贡献,这些都得算进去。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里写得很清楚,不会因为一次失误就把之前的功劳全抹了。

这5位将领里,许诚1930年就参加红军,郑其贵16岁就跟着队伍走,他们打鬼子、打内战的时候都立过功,这些总不能不算吧?

而且彭老总虽然治军严,但组织评价人向来客观。

许诚被撤职后调回国内当华北军区军训处副处长,算是降职用了,但1955年还是给了大校军衔,1964年又因为之前的战功升了少将。

季铁中被调到后方后,1952年主动要求去搞东北工程兵建设,1955年也拿了大校军衔。



这种“对事不对人”的态度挺难得的,既守住了战场纪律的底线,又没否定他们过往的贡献。

可能有人觉得,犯错了就该一撸到底,但战场情况太复杂了。

比如郑其贵的180师,后来也有人说当时兵团指挥也有问题,不能全怪他一个人。

1955年他虽然只拿到上校军衔,但1963年也升了大校,组织还是认可他的革命资历。

如此看来,当年的授衔还真不是随便给的,既讲纪律又讲人情,这点挺让人佩服的。

撤职之后的人生

其实看完这5位将领被撤职后的日子,你会发现他们没一个因为一次挫折就消沉下去,反而在不同岗位上继续做事,这点挺让人感动的。



季铁中是我觉得转变最大的一个,他1955年拿到大校军衔后,没在军队待着,转身去了石油系统。

后来参与大庆石油会战,还当了石油工业部副部长。

听说他在大庆的时候,看到工人挨饿,专门去部队给大家筹措了10万斤黄豆。

本来以为他离开战场就没啥作为了,后来发现不管在哪个领域,他都能扎下根做事。

直到1985年病逝,他还留下遗言,说最愧疚的是大同江那十小时。

你看,他从没忘了当年的失误,但也没被失误困住,反而用后来的工作弥补,这才是真的军人担当。

郑其贵的晚年就安静多了,他升到大校后,没再担任啥重要职务,晚年总喜欢一个人去烈士陵园。



有人说他经常对着无名墓碑喃喃自语,说“兄弟们,我来看你们了”。

1990年他在合肥病逝,最后一句话是“我要去见牺牲的战友了”。

180师的阴影可能跟着他一辈子,但他没逃避,而是用这种方式表达愧疚,这份真诚挺让人尊敬的。

许诚后来的路走得比较顺,升了少将后还当了天津警备区政委,享受副军级待遇。

他在回忆录里写“我辜负了彭总的信任,更辜负了那些倒在江边的战士”,从没回避当年的错误。

而吴大林和龚杰,虽然都拿了大校军衔,但吴大林至死都在为“怯战”的罪名辩解,龚杰则因为政治上可靠,1976年还成了毛主席的守灵人员。



俩人的心态不太一样,但都没脱离自己的本分。

说到底,这5位将领的故事告诉我们,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没有“完美将军”,但有“尽责的军人”。

他们当年犯了错,接受了处分,后来又用不同的方式继续为国家做事。

1955年的军衔,既是对他们过往功劳的认可,也是对他们后续表现的肯定。

现在回头看,不管是被撤职的经历,还是后来的军衔,都只是他们人生的一部分,真正重要的是,他们从没忘记自己是个军人,从没忘记为国家做事的初心。



最后想说一句,咱们记住抗美援朝,不能只记住那些打了胜仗的英雄,也该记住这些曾犯过错但依然坚守的人。

他们跟胜利者一样,都用自己的方式为新中国奠基,都值得我们致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芊芊子吟 incentive-icons
芊芊子吟
一眼万年,看遍古今中外。
4887文章数 181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