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老人翻出游击队时期的欠条, 价值三万亿, 找政府偿还结果如何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因抗战时期的一封欠条,广东江门还给一农村老人2万元钱,谁也没想到一年后老人再次拿欠条上门,要求还清欠款3万亿....

2009 年的一天,梁诗伟正要出门,一位老朋友却在这时找上门来。

梁诗伟把两人迎进屋里坐下。

朋友很惊讶,梁诗伟老了过得可不咋样,他独自生活,平日里全靠低保才能勉强维持生计。

朋友看梁诗伟日子过得这般凄惨,忍不住想起,几十年前,梁家还算是大户人家呢。

可新中国成立后,梁家就慢慢衰败了。到2009年,梁诗伟都成低保户了。

朋友想帮梁诗伟改善生活,就给他出主意,让他整理一下父辈的遗物。

说不定整理的时候,能找到父辈留下的家产呢。

梁诗伟那会儿压根儿没料到,就因为朋友随口一说,他俩马上要发现一张价值极高的欠条。

他俩原本是为了找家产才来的。谁能想到,在屋子的角落里,居然真有一张泛黄的纸条。

梁诗伟满心疑惑,打开一看,这才发现:

这可不是普通纸条,而是一张有些年头的欠条。

一眼就瞧见,欠条上面写着几行醒目的大字:

民国三十三年,有人从梁家借走了60斤白米。梁家的后代要是拿着这张欠条,能到县政府去要求给些补偿。



欠条的最后一行,还有8个字的落款:

梁诗伟看清欠条内容,一下子愣住了。欠条上写着民国33年,那时他刚出生没多长时间。他压根不知道这欠条的事儿,可欠条落款的地名,他却再熟悉不过。

梁诗伟住在广东江门市蓬江区。民国那会儿,梁家是当地有名的富豪。游击队还曾到他家借米,这些事似乎都能找到线索。

梁诗伟盯着欠条,陷入沉思。但旁边的朋友没打算就此罢休,马上对着欠条算起账来。

几十年前,60斤白米起码能值好几百块。要是换算到2009年,这60斤大米最少得值上万元。

朋友察觉到这情况,再也没法安坐,马上催梁诗伟去政府要钱。

梁诗伟一听,当场就拒绝了。他不想拿祖辈留下的欠条去索赔,可朋友的想法跟他不一样。

朋友觉得,梁诗伟家道中落之后,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要是能靠欠条讨回些债款,他的生活水准能提高些。

架不住朋友劝,梁诗伟拿着欠条去了政府办事处。可等他讲起欠条的事儿,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大多都不信他说的。

有个老头,穿得破破烂烂的,谁能信他手里那张欠条是真的呢?

领导出面后,欠条这事才被当回事。梁诗伟提出索赔,领导这么回应:

欠条到底是真是假还得查一查。梁诗伟呢,就先回家等着通知。

梁诗伟等啊等,等了大半年。直到2020年,政府才证实那张欠条是真的。

政府为答谢梁诗伟对游击队的援手,把60斤大米折合成2万块给他。

梁诗伟拿到2万块补偿款,心里很是感动。随后,他就用这笔钱开始修缮房屋。



事情到这儿,本以为就结束了。但谁能料到,梁诗伟建房时,竟发现一张欠条。这欠条的价值,一下子涨到了3万亿。

梁诗伟咋拿到这张欠条的?事情得从房屋修缮说起。

2010年,梁诗伟从政府领到2万块。他打算用这笔钱改善居住条件。

梁诗伟拆旧房子时,又瞧见个旧木箱。打开木箱,居然发现里头有张欠条。

这张欠条跟2009年那张,写的纸是同一种。

然而,这张欠条上的字比之前的要多。梁诗伟仔细清理后定睛一看,上面写着一段话:

今从大井头村鸿文三姐处借得白米38担零70斤、大洋5000圆以及8支金条,每支重1两。待胜利后,由当地县政府负责偿还,并按二分利率支付利息。

应该把鸿文三姐当作革命家庭的一员,她的后代要得到保护和照顾。等完成偿还后,这事才结束。

民国33年12月29日,新鹤人民抗日游击三中队的李兆培打了张借条,他就是借据人。

这张欠条可不简单,上面写着38担70斤大米,算下来总共3870斤,另外还有8根金条和5000块大洋。要是把利息也算进去,这欠条价值竟然高达3万亿。

3万亿这数字可不得了,梁诗伟不敢耽误,马上拿着欠条又去了民政局。

一开始,工作人员以为是上次的欠条有毛病。



一问才知道,梁诗伟带着张天价欠条来了,张嘴就说要索赔3万亿。

美国造价最高的航母,一艘也就150亿美金。3万亿美金,能造几十艘这种航母了。要知道,一线城市一年的总收入加起来都不到3万亿。这么巨额的欠条,实在难以让人信服。

工作人员一听到梁诗伟索赔,立马觉得他是在骗钱。

此外,欠条提及的物资是白米。要知道,在上世纪40年代,一般家庭可吃不起白米,只有地主或者富商家庭才有这条件。

梁诗伟日子过得很清苦,咋看都不像是有钱人家,别说借金条了,就连白米都没法借给游击队。

一个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老农,怎么可能拿出一张3万亿的欠条借出去呢?

工作人员觉得,梁诗伟一定是想钱想疯了,才会拿着一张假欠条到处骗钱。

梁诗伟很无奈,尽管他多次解释欠条的来龙去脉,但工作人员压根不相信。

他们觉得梁诗伟只是想骗钱,把他的话当成笑话听。

梁诗伟不甘心,跑了很多次民政局。

但不管他怎么说,工作人员都不相信,有些人甚至还嘲讽梁诗伟想钱想疯了…

梁诗伟差点被气出脑淤血,他也不是完全为了钱,更要争一口气,证明自己不是拿着假欠条的骗子。

原来梁诗伟的父亲名叫梁鸿文,幼年的梁鸿文出生在一个十分贫困的农村家庭,家人都在他很小的时候便离世了,幼小孤苦无依的他,做不了农活,只能以乞讨为生,当时的中国秩序混乱,内外战争不断。

随着这股浪潮,梁鸿文在机缘巧合中,到了美国谋生,在那里,他得到贵人相助,靠着自己的经商才能,一步步成为首屈一指的富豪,随着财富的积累,物质生活没有任何忧愁,精神世界愈发空虚,梁鸿文想家了。

58岁那年,他带着积累的财富回到老家,并选择于大井头村安享晚年,在这里他购置了一个面积超大的宅子,也就是现在的梁氏祖宅。

除此之外,还购置地产,租赁佃农为他种地,成为大财主兼大地主。先立业后成家,事业有了,家庭还没着落,梁鸿文开始寻找成婚对象。

当时除了我党之外,很多人还保留着三妻四妾的传统观念,梁鸿文靠着丰厚的家底,先后娶了六个老婆,梁诗伟就是第六个老婆生的,然而在他出生后不久,他娘便因病逝世了。

梁诗伟被过继给三姨太,彼时梁鸿文已经八十多岁了,在梁诗伟3岁时,他也因病逝世。

而真正扛起这个家,并使游击队甘愿立下欠条的,就是这个三姨太,那时女性结婚后,便被冠以丈夫之姓名,称某(夫姓)氏,或某某(夫名)家的。

三姨太作为梁鸿文的第三个老婆,人们便习惯叫她“鸿文三姐”,这位传奇女子真实姓名,也淹没在历史洪流中,无人知晓。

梁鸿文离世后,他的家产全部由鸿文三姐打理,鸿文三姐办事非常有魄力,将梁家上下打理得井井有条,事业更上一层楼。

当时,梁诗伟有个姊妹,名唤梁月娇,在党的号召下,她成功加入我军,成为游击队的一员。

1944年,中国仍旧战乱频繁,日军在这里制造出一个又一个大惨案,广东地区,日寇烧毁民房、渔船、大肆屠杀百姓,砍头活埋者数以万计,海门至今都有一个“万人冢”。

此外,他们封锁海港,不许渔民出海捕鱼,统管物资,凡交通要道,必有岗哨,细细盘查过往行人,街道路边尸山血海。

凡此种种,都激发了每个中国人的民族热血,作为中国的一份子,梁家人看着乡土上的硝烟弥漫、尸横遍野,内心自然极为痛恨侵略者,在自我行为以及对儿女的教育中,也颇为重视爱国一环。

梁月娇长大后,便加入了游击队,当时部队需要大批粮食、物资,苦于没有钱,只能向百姓借。

而为了保障群众的利益,伟人也提出多项准则,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损坏东西要赔偿,借东西要还等等。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