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问是王博士吗?我是安丘市委人才办的小张,了解到您在健康食品加工领域的突出成就,想邀请您回家乡看看,为我们的产业发展把把脉、支支招……”安丘市委人才办工作人员张磊翻开厚厚的《安丘籍在外人才图谱》,574名在外优秀人才的详细资料,字里行间满是安丘对游子的牵挂与归乡的期盼。
这样的邀约电话,人才办的工作人员每天要打出十几个。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游子们对养育他们的故土有着深深的眷恋。对于安丘而言,遍布四海的优秀儿女,不仅是城市的“金字招牌”,更是驱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近年来,安丘市以系统性谋划和精准务实举措,探索出“以情引才、以用为本、协同发展”的人才工作新路径,让在外人才的乡愁牵挂,转化为助推家乡发展的强劲生产力。
织密网络“引”:从“断线风筝”到“归巢俊杰”
“过去,不少在外人才与家乡联系较为松散,犹如‘断线的风筝’;如今有了人才图谱这张‘导航图’,我们织就了一张精准高效的‘乡情联络网’。”安丘市委组织部人才发展服务中心综合科科长高慧手持正在修订的《安丘籍在外人才图谱》介绍,这份图谱聚焦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重点区域,按行业领域分类梳理人才信息,实现了“一图尽览、按图索骥”的精准对接。
“依托商会、驻外招商引资工作站、流动党支部等载体,安丘建立起安丘籍在外人才联络站,编织起跨地域的人才服务网络。”高慧说。
今年以来,安丘锚定高端健康食品赛道,重点对接食品产业领域31名在外人才,建立市级领导联系包靠机制,通过小团组“走出去”上门对接、“请进来”实地考察,以真情服务引才归乡,成功实现以才引才60人,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批、辐射一片”的磁场效应。
“主动出击”是安丘市的另一张王牌。“以前总觉得家乡发展空间有限,回来才发现既有适配的岗位,更有暖心的支持。”在安丘市圣川食品公司,刚入职半年的应届毕业生张淼介绍着公司新研发的牛蒡产品,言语间满是笃定。这位曾在一线城市求学的安丘籍青年,通过“安丘党建”公众号发布的企业需求找到适配岗位,落户家乡后迅速成长为企业技术骨干。
人才回流的背后,是安丘靶向发力的引才策略。该市组建专项工作专班,深入全市85家规上企业,梳理出食品加工(大健康)、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等五大产业的126条人才与技术需求,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今年以来,安丘与西安交大、燕山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实地对接20余次,提供见习岗位820个,成功引进高校毕业生300余人。
深耕沃土“育”:从“情感联络”到“价值创造”
“从上海金融行业辞职回村种地,最初连病虫害都认不全,是政府的培育体系帮我从‘外行’变成了‘内行’。”在安丘市石堆镇雅茹家庭农场,新农人王雅茹正查看有机胡萝卜长势。回忆起推广有机种植初期,农业农村局牵线中化农业、斧创科技的技术专家,定期上门指导病虫害防治和有机种植技术,让她稳稳掌握了核心技能,王雅茹感慨万千。
王雅茹的成长蜕变,正是安丘坚持“引育并举”,将人才引进与后续培育同步规划的生动缩影,而校企合作搭建的创新平台,正是串联起“引”与“育”的核心纽带。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创新平台200余家,其中省级平台60家。“引才是起点,培育是关键。校企合作搭建的不仅是实训场、研发中心,更是让在外人才从‘异乡客’变为‘本土专家’的成长舞台。”安丘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党员教育中心主任董晓娜一语中的,道出了这一培育体系的核心逻辑。
这一体系的支撑作用,在高层次人才科研转化领域更为凸显。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山东省土地发展集团首席专家、山东沃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守科,便是其中的受益者。
“校企合作让我们突破了文冠果育种有效资源匮乏的瓶颈。”李守科介绍,其团队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共建山东省院士工作站,聚焦文冠果良种选育、抗逆栽培等18项课题;联合山东农业大学完成全球首个文冠果基因组测序与组装,为分子育种提供了“基因地图”。“引我回来的是对家乡土地的情怀,而校企共建的平台,让这份情怀有了可持续的发展根基。”望着成片的文冠果林,李守科满脸自豪。
共绘蓝图“用”:从“星星之火”到“聚木成林”
作为全国小麦种植大县,安丘常年产出优质小麦,但本地龙头企业风筝面粉曾陷入困境——缺乏有市场竞争力的健康食品品牌,面临“附加值低、品牌弱”的发展瓶颈。此时,安丘籍在外人才、北京工商大学食品学院院长刘元法主动牵手家乡企业,设立风筝面粉研发中心,聚焦面粉类营养健康食品研发,制定小麦副产品增值方案,以专业引领“破局突围”健康食品产业。
“不能只把小麦磨成粉,要深挖它的价值潜力。”针对现代人“低糖、高纤”的健康需求,刘元法团队开展亚麻籽与小麦粉复配研发,首推产品亚麻籽面条已小规模生产,广受市场好评。“从‘卖原料’到‘卖产品’再到‘创品牌’,刘教授的技术让我们的食品加工产业走得更远。”官庄镇党委书记孙业礼感慨道。
更可贵的是,刘元法还发挥“以才引才”的桥梁作用,主动推荐功能性面制品专家、江南大学食品学院高级研究员童大鹏。经其牵线,童大鹏研究员被聘任为“科技人才副总”,将为风筝面粉开发更多细分产品,丰富健康食品矩阵。“一个人的能力有限,把行业里的专家都请来,才能让家乡的健康食品加工产业走得更稳、更远。”刘元法说。
“家乡的土地藏着致富密码,只是缺一把科技‘钥匙’。”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赵海平的话语里,满是对故土的牵挂。作为国家鹿产业技术体系核心成员,深耕梅花鹿研究二十余年的他,以“安丘农业特色产业发展首席技术专家”身份返乡,为家乡鹿产业按下“加速键”。
此前,安丘的梅花鹿养殖多为零散农户“小打小闹”,仅靠售卖鹿肉维持生计,还常因饲养不当、疫病防控缺失遭受损失。赵海平调研后,牵头成立由研究生导师、研究生组成的“智囊团”,推动产业链从“单点养殖”向“全链增值”延伸。他联合鹿鸣坡生态农场研发生产鹿血肽酒、鹿胎膏等功能性保健食品,让梅花鹿繁育集散及鹿产品加工产值可突破6000万元。
“从前是‘家乡有需求、教授想帮忙、中间缺桥梁’,如今我们把桥搭好了,让教授的智力变成家乡发展的‘金钥匙’。”董晓娜表示。如今在安丘,从麦田到面粉加工车间,从桃林到梅花鹿基地,越来越多专业教授带着技术和资源返乡,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引路人”。
近年来,安丘累计引进高校教授类人才400余人,带动实施产业升级项目50余个,新增产值20亿元,带动就业1.2万人,“智力反哺”已成为乡村振兴与产业跃迁的重要力量。
归雁声声振翅,沃土累累硕果。如今的安丘,从车间到田间,从实验室到生产线,在外人才正以多种方式反哺家乡,让产才融合的种子在故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20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等高能级企业快速成长,规上企业研发活动数量同比增长52.3%;今年上半年,64家企业年产值破亿元,127家保持20%以上增速……在外人才的智慧与力量,正为安丘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单娜 鲍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