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大爷今年已经62岁了,这天一大早,他照常在院子里慢跑。刚跑完,张大爷觉得口渴,顺手倒了一大杯热白开水,一口气喝了下去。没想到,十分钟后,他竟然觉得胸口一阵发闷、心跳加快,整个人直冒虚汗。
老伴赶紧带他去了医院,心内科医生听完他的描述后一脸严肃地说:“您的心脏,差点撑不住!冬天喝水,尤其是咱们这个岁数,千万别大意!”
![]()
你有没有想过,看似简单的“喝水”,却暗藏着影响心脏健康的关键?特别是在冬天,心脑血管意外频发,不少心梗、脑卒中就在不经意的一杯水之后悄然发生。
难道喝水方式也会影响心脏?为什么医生会一再提醒60岁后,一定要注意喝水的“门道”?其实,很多人都忽视了这些细节,直到身体吃了大亏才后悔。
![]()
一到冬天,关于心梗的新闻就密集出现。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冬季心梗发病率比夏天高出约22.7%,其中60岁以上人群风险更高。部分原因,正和喝水习惯有关系。
为什么冬天喝水会影响心脏?
冬季气温低,很多人不爱喝水,却常常出汗或呼吸时丢失水分。长时间体内“缺水”容易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血管内如同水管结垢,血流缓慢,极易形成血栓。
而突然大量饮水、猛灌热水,则可能让血管急速扩张或收缩,这对于本就脆弱的心脑血管来说,无疑是巨大考验。
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数据显示,中老年人在冬季清晨发病的心梗病例占比高达35.6%,89%的患者当日早晨曾剧烈口渴后集中饮水。这是否意味着,“喝水不对”成了心脏“隐雷”?答案是肯定的。
![]()
1.别等口渴才喝水,定时补水更重要
很多老人总觉得没渴再喝水也行*,殊不知,口渴感其实已经落后于身体缺水至少半小时。权威建议,中老年人冬天最好每2小时喝一小杯(约150ml)温水,每日摄入1200-1500ml为佳。不要等到嘴干舌燥,这时身体已经“亮红灯”。
2.不要猛灌一大杯水,分多次小口慢饮
不少人晨起尤其喜欢一杯下去,觉得“清肠养胃”。但研究显示,突然大量摄入冷或热水,会刺激血管短时间内快速扩张或收缩,诱发心脑血管事件概率上升9.8%。正确做法是慢慢喝,像品茶那样分6-8小口下咽,更安全。
![]()
3.忌用太烫的水,温度做到“温热不烫手”
冬天气温低,喜欢用沸水暖身。但超过65℃的热水,除了容易烫伤食管,研究发现,高温刺激还会造成血管壁短暂收缩,增加心脏负担。冬天喝水建议控制在40-55℃,用手摸杯壁不发烫为宜。
4.晚上9点后别大量补水,“夜间多尿”让心脏更累
部分老人怕夜里口渴,临睡前一口气喝下大半壶。殊不知,这样做反而增加心脏负担。夜间大量补水让肾脏夜间“加班”*,心脏泵血也要跟着加速。医学实验显示,睡前1小时最多补水100ml左右,避免夜间突发心绞痛和尿路压力升高。
结合专家建议,给60岁以上的朋友总结出4个简单好记的健康喝水法:
早起第一杯,温水为主不宜多,慢慢喝,全天“定点提醒”,手机闹钟提醒2小时喝一次,饮水温度不过热,40-55℃最合适,晚饭后到睡前,控制饮水量,避免夜间心脏负担。
这些习惯,普通人也能做到。调查显示,坚持2个月,76%以上的中老年人血液黏稠度指标改善明显,心血管不适症状减少了近18.3%。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