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念佛的人,真能往生吗?若信愿具足,常以这4种瑞相证明佛来接引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资料来源:《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往生传》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纯属虚构,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人生在世,谁都逃不过生老病死。到了临终那一刻,平日里修行的功夫,到底能不能用得上?念佛人常说,只要一心念佛,临终必得阿弥陀佛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可这话听起来简单,真到了生死关头,这一句佛号,真能管用吗?

《观无量寿经》中,世尊亲口宣说:"至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净土宗历代祖师,都把临终往生作为修行的终极目标。信、愿、行三资粮具足,方能感得佛力接引。

可凡夫之人,临终四大分离,神识昏沉,能否提起正念?平日念佛不得力,临终能否见到佛来接引?更关键的是,我们凡夫肉眼,如何知晓往生之人真的去了极乐世界,而不是堕入轮回?

多年助念的老法师曾在开示中说,信愿具足的念佛人,临终往生时,常会显现种种瑞相,证明佛菩萨确实前来接引。这些瑞相,不是迷信,不是巧合,而是修行人功夫成片、感应道交的明证。那么,这些瑞相到底是什么?为何会出现?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修行密码?



清朝康熙年间,苏州城外有位姓张的老居士,一生念佛,从不间断。这位张居士年轻时做过生意,中年遭遇变故,家道中落。五十岁那年,他在灵岩山寺听一位老和尚讲《阿弥陀经》,当场泪流满面,从此皈依佛门,一心念佛。

张居士念佛,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每天清晨四更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洗漱完毕,到佛堂礼佛念佛。无论寒暑,从不间断。白天做些手工活计维持生计,口中佛号不断。晚上睡前,必定念佛半个时辰才肯休息。邻里街坊都知道他是个老实念佛人,见了他都会合掌称一声"张居士"。

二十年如一日,张居士就这样念佛度日。到了七十岁那年春天,张居士忽然对儿子说:"我大概还有三个月时间,你要准备准备。"儿子不解,问父亲何事要准备。张居士笑着说:"我要回家了。"儿子以为父亲说笑,也没放在心上。

三个月后,正值六月初,天气炎热。张居士照常念佛,毫无异样。到了初六这天傍晚,张居士沐浴更衣,穿戴整齐,端坐在蒲团上,对家人说:"你们都过来,我要走了。"家人这才慌了神,儿子连忙说要请大夫。张居士摆手道:"不必了,我没病,是佛来接我了。你们跟我一起念佛,送我一程。"

一家人围坐在张居士身边,跟着他念南无阿弥陀佛。念着念着,张居士忽然眼睛一亮,指着虚空说:"你们看,金光闪闪,阿弥陀佛来了!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都来了!"家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什么也看不见。张居士却满面笑容,双手合十,继续念佛。

念着念着,声音越来越轻。家人凑近一看,张居士已经坐化了。整个屋子里,弥漫着一股清香,不是檀香,也不是花香,说不出是什么香味,但闻起来令人心旷神怡。更奇怪的是,大热天的六月,张居士的身体坐了三天三夜,不仅没有异味,反而越来越香。三天后入殓,身体柔软如绵,脸上带着安详的笑容。

这个故事在苏州一带传开了,许多人专程赶来瞻仰。一位在灵岩山寺修行的老和尚听说了,专门过来看望张居士的家人。老和尚说:"张居士往生极乐世界了,这些瑞相,都是往生的证明。"

家人问:"师父,什么是瑞相?"

老和尚捋着胡须,缓缓说道:"往生之人,若信愿真切,念佛功深,临终必有瑞相显现。这瑞相不是凡夫臆想,而是修行感应的真实显现。"

那么,什么样的瑞相,才能证明往生呢?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净土宗的根本说起。阿弥陀佛在因地修行时,曾发四十八大愿。其中第十八愿最为根本,叫做"念佛往生愿"。愿文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一愿,是阿弥陀佛对众生的承诺。只要具足信愿,哪怕临终十念,都能往生。

可这"信愿"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什么叫真信?不是嘴上说信,而是从心底深处相信极乐世界真实存在,相信阿弥陀佛必定接引。什么叫切愿?不是求保佑,求平安,而是真心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把往生当作此生唯一目标。

宋朝有位居士叫吴琼,家境富裕,妻贤子孝。按说这样的生活,已经很幸福了。可吴琼在四十岁那年,偶然读到《无量寿经》,读到极乐世界种种庄严,忽然泪如雨下。他对妻子说:"我们这样的日子,看似美满,可终究是梦幻泡影。我要念佛求生净土,你可愿意随我一起修行?"

妻子见他说得郑重,也就答应了。夫妻二人从此吃斋念佛,把家中一半财产用来印经布施,另一半维持生计。他们在家中设了佛堂,每日清晨和傍晚,全家人聚在佛堂念佛。吴琼还在佛堂墙上写了八个大字:"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日子就这样过了十五年。吴琼五十五岁那年秋天,忽然病倒了。大夫诊断是肺痨,这病在当时几乎无药可治。吴琼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不但不悲伤,反而更加精进念佛。他对家人说:"我盼这一天,盼了十五年了。"

临终前三天,吴琼让家人把他扶起来,端坐在床上。他对妻儿说:"这三天,你们轮流陪我念佛,不要哭泣,不要扰乱我的正念。我要用这三天时间,好好念佛,等阿弥陀佛来接我。"

三天三夜,吴琼口中佛号不断。家人轮流陪伴,跟着他念。到了第三天傍晚,吴琼忽然精神一振,声音也响亮起来。他睁开眼睛,看着虚空,欢喜地说:"西方三圣来了!金台上有我的名字!诸位菩萨都来迎接!"说完,双手合十,念了三声"南无阿弥陀佛",安详而逝。

吴琼走后,房间里响起了天乐之声。那声音不是人间乐器能奏出来的,清越悠扬,令人心神安定。家人都听到了,连邻居都跑过来,说听到了天上传来的音乐。这天乐持续了半个时辰才慢慢消失。

更奇异的是,吴琼去世时正值秋天,天气还有些闷热,可他的身体放了三天,没有一点腐败的迹象。入殓时,身体柔软如生,脸色红润,嘴角还带着笑意。



这两个故事,都记载在《净土圣贤录》中。类似的往生瑞相,在历代净土宗典籍中,记载了无数。每一个真实的往生故事,都在证明同一个道理:信愿具足,老实念佛,临终必得往生。

可光有这些故事,还不够。凡夫心中总有疑惑:这些瑞相,会不会是巧合?会不会是家人编造的?会不会是幻觉?

唐朝的善导大师,净土宗第二代祖师,对这个问题有过专门的开示。善导大师在《观经疏》中说,往生之人,临终必有三圣来迎。阿弥陀佛放光照耀,令往生者心不颠倒。观音菩萨手持金台,大势至菩萨接引神识。这不是神话,而是阿弥陀佛愿力所成。

善导大师还说,往生之人,生前若能见佛,是因为念佛功深,心清净故。若生前未能见佛,临终必定能见。为什么?生前被五欲六尘所障,临终四大分离,妄心渐歇,真心渐显,自然能与佛感应道交。

明朝的莲池大师,更是对往生瑞相做了详细分析。他在《往生集》中,搜集了数百个往生案例,归纳出往生之人的共同特征。莲池大师说,真正往生之人,临终必有四种瑞相之一,甚至多种瑞相同时出现。这四种瑞相,是判断往生与否的重要依据。

那么,这四种瑞相,到底是什么呢?

民国时期,有位印光大师,被尊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一生致力于弘扬净土法门,接引无数众生念佛往生。他在苏州灵岩山寺闭关修行时,曾多次为临终之人助念。每次助念结束,印光大师都会根据瑞相,判断往生者的去处。

有一次,一位老居士临终,家人请印光大师来助念。这位老居士平日念佛很用功,可临终时却昏沉不醒,叫也叫不醒。家人心急如焚,不知道老居士能否往生。印光大师赶到时,老居士已经昏迷了一天一夜。

印光大师看了看老居士,又看了看焦急的家人,说:"不要慌,我们一起念佛。"于是,印光大师领着家人,围着老居士念佛。念了整整一个时辰,老居士忽然睁开了眼睛,看着印光大师,艰难地说:"师父,我看到了......"话还没说完,又昏过去了。

家人更急了,以为老居士不行了。印光大师却摆摆手,继续念佛。又念了半个时辰,老居士再次睁开眼睛,这次他的眼神清明了许多。他挣扎着想坐起来,家人扶着他,让他靠在床头。老居士合十,看着虚空,说:"阿弥陀佛来接我了......"说完这句话,老居士安详地合上了眼睛。

那一刻,房间里的每个人,都闻到了一股奇异的香味。这香味不是人间任何香料能比拟的,清新、甘甜,闻了让人心神舒畅。印光大师微笑着点点头,继续带领大家念佛。

三天后,老居士入殓。身体柔软,面色如生,嘴角含笑。印光大师对家人说:"你们的父亲,真的往生了。"

家人问:"师父,您怎么这么肯定?"

印光大师说:"临终现瑞相,是往生的明证。你们闻到的异香,就是其中一种。"

家人又问:"那还有其他瑞相吗?"

印光大师沉吟片刻,说:"往生瑞相,大致有四种。你们且听我细细道来......"



说到这里,印光大师停顿了下来,端起茶杯,缓缓喝了一口。在场的家人和居士们,都屏息凝神,等着大师开示。这四种瑞相,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能证明往生?

房间里静得落针可闻。窗外传来阵阵虫鸣,佛堂里的油灯跳动着微弱的光。印光大师放下茶杯,看着众人期待的眼神,缓缓说道:"这四种瑞相,一种比一种殊胜。能显现一种,已是难得;若能显现多种,那是念佛功深,信愿真切的证明。多少助念的师父,送走了无数往生者,见证了这些瑞相,无不感动落泪。为什么?那是佛菩萨的慈悲,那是净土法门的真实不虚啊!"

说到动情处,印光大师眼眶都湿润了。这位一生弘扬净土的祖师,见过太多生死离别,也见证了太多往生瑞相。每一次瑞相显现,都是对净土法门的最好证明,都是对后来修行人的最大鼓舞。

那么,这四种瑞相,究竟是什么?它们为何能证明往生?背后又有怎样的修行密码?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