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姜朋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直接关系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泰山区徐家楼街道大官庄村立足村情实际,以“党建引领、活动赋能、服务升级”为核心,通过“固阵地、强动力、暖民心”三维发力,将治理触角延伸至每一户家庭、每一个角落,成功解锁基层治理现代化新路径,让“陌邻”变“睦邻”,让“治理”变“智理”,绘就出一幅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筑根基:党建引领聚人心,激活治理微单元
大官庄村始终将“党建引领”作为社区治理的“定盘星”,以阵地建设为抓手,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激活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优化阵地功能布局,打造“一站式”治理枢纽。对原有党群服务中心进行升级改造,打破传统办公模式,划分“党建服务区、便民办事区、矛盾调解区、文化活动区”四大功能板块,配备党员志愿者服务站、便民工具借用点、政策咨询窗口等设施,实现“群众办事不出村、矛盾化解在门口”。在村民小组设立“党员微阵地”,以楼栋、街巷为单位,推选党员中心户担任“网格员”,负责政策宣传、信息收集、困难帮扶等工作,让党组织的“根系”深入群众生活,形成“村党组织—党员中心户—村民”的三级治理网络。
强化党员先锋作用,凝聚共治合力。通过开展“党员亮身份、承诺践初心”活动,组织全村党员签订《治理责任承诺书》,明确在环境整治、矛盾调解、民生服务等领域的责任清单,截至目前,党员先锋队累计开展志愿服务200余次,解决村民诉求150余件,真正让党旗在基层治理一线高高飘扬。
激活力:文化赋能睦邻里,筑牢情感连心堤
为破解“邻里互不相识、参与治理积极性低”的难题,大官庄村以“活动”为纽带,通过丰富多元的文化活动、互动活动,激活村民参与热情,架起邻里之间的“连心桥”,让治理从“干部干、群众看”变为“大家一起干”。
在文化活动方面,结合传统节日与村民需求,定期举办“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春节组织“写春联、送福字”活动,邀请村里的书法爱好者为村民免费书写春联;端午开展“包粽子、话家常”活动,让村民在动手包粽子的过程中交流感情;中秋举办“邻里赏月会”,设置才艺表演、趣味游戏等环节,吸引老少村民共同参与。此外,还成立广场舞队、戏曲队、书画社等文化团体,每周在村文化广场开展活动,既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又拉近了邻里距离。
在互动参与方面,创新推出“网格议事会”“邻里互助日”等活动载体。以村民网格为单位,每月召开“网格议事会”,围绕垃圾分类、路灯维修、停车位规划等民生小事,邀请村民面对面协商,共同制定解决方案。例如,针对村民反映的“村内部分路段路灯不亮”问题,通过“网格议事会”讨论,仅用一周时间就完成了12盏路灯的更换。“邻里互助日”则固定在每月最后一个周末,组织村民开展“互帮互助”活动,年轻村民帮助独居老人打扫卫生、采购物资,老年村民传授种植经验、手工技艺,形成“邻里互帮、守望相助”的良好氛围。
惠民生:服务精准解民忧,打造幸福生活圈
大官庄村始终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服务从“基础化”向“精细化”升级,构建覆盖全年龄段、全需求场景的温情“幸福圈”,让治理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位村民。
针对老年群体,打造“银龄关爱”服务体系。村里联合周边诊所成立“健康义诊队”,每月上门为65岁以上老人进行血压、血糖检测,建立健康档案;设立“老年活动室”,配备棋牌、书籍、按摩椅等设施,让老人有地方休闲娱乐。同时,组织志愿者与独居老人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定期上门聊天、探望,解决老人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针对青少年群体,推出“成长守护”服务。利用村文化活动室打造“惠民读书角”,邀请大学生志愿者、退休教师为村民开展科普、绘画、手工等兴趣活动。寒暑假期间组织“研学实践活动”,带领孩子们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学习农耕知识,培养孩子们的爱国情怀与实践能力。
从“阵地筑基”到“活动聚力”,再到“服务暖心”,泰山区徐家楼街道大官庄村以“三维赋能”破解了治理的痛点、难点,让基层更有温度、治理更有精度。未来,大官庄村将继续深化治理模式创新,不断完善服务体系,让“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深入人心,为基层治理现代化贡献更多“大官庄经验”。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欢迎各界投稿,提供线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视频。泰安新闻素材请联系齐鲁晚报泰安融媒中心,热线电话:0538-6982110。)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