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清晨,细雨如丝。息烽县永靖镇河丰村二组的李华菊老人一手提着垃圾桶,一手握着磨得发亮的铁钳,沿着家门口到村委会那条熟悉的两公里马路,开始了一天的“巡路”工作,路面上的纸屑、塑料袋、落叶等垃圾杂物都被她一一捡拾干净。她说:“这段路就像我自家的院子,每天得闲就走一趟,看着路面干干净净,心里也亮堂。”
这把普通的铁钳,在李华菊手中已握了两三年。问起为什么要主动承担这段路的保洁工作,她的回答朴实而动人:“政府给我们发低保金,还让我当上护林员拿工资,要懂得感恩。我虽然年纪大了,但还能为村里做点事。”
这样的故事,在河丰村并非个例。在这里,23户低保户家家有“责任区”,人人有“分担区”,从房前屋后到公共区域,从道路清扫到杂草清理,有劳动力的亲自上阵,丧失劳动能力的请亲戚帮忙。这份责任的背后,是全体村民共同维护环境的坚定决心。
这种决心,源自村党支部的悉心引导。“10年前,我们还是全县的‘脏乱差’典型,每次县里开会都要被点名。”河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祝邦文说。近年来,随着农村“五治”和“两清两改两治理”的深入推进,村党支部利用每月的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党员带头开展大扫除,再把劳动中拍摄的照片发到微信群,大家一个个点赞。就是这小小的“点赞”,激发了更多村民的荣誉感。“现在,微信群里愿意积极参与清扫保洁的村民越来越多。”祝邦文说。
党员的示范作用,激发了村民参与环境治理的主动性。村里的老人自发当起“宣传员”,不仅自己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还以身作则向四邻宣传农村“五治”和“两清两改两治理”相关政策;学校师生共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主动到村里打扫卫生;河丰沙厂每次得知村里进行卫生大扫除时,都会派出叉车帮助清运垃圾。“我也是河丰村的一员,村庄变美了,我们脸上也有光。”该厂负责人夏贤雄说。
最让人动容的是,在这股共建热潮中,每个村民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会水电工的低保户王孝品因双肾衰竭无法从事体力劳动,他主动找到村里,表达了愿意免费维修公共区域水电设施的想法。他说:“我不能和大家一起扫地清沟,用自己的方式为村里做点事,心里才踏实。”
这种“各尽所能”的参与精神,在10月的一场道路清障行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10月15日清晨,54名村民自发带着7台割草机和工具集结,开始清理村子道路旁因连续降雨而疯长的杂草。经过7小时奋战,数公里道路重新变得整洁。中午,党支部送来的140个包子、馒头,让冒雨劳作的村民感到暖意融融。参与劳动的村民欣慰地说:“大家一起为村里出力,感觉特别有成就感。”
同样令人振奋的,还有今年6月的一场沟渠清淤战。当时正值农田最需要灌溉的时候,可是灌溉用的河丰大沟淤堵严重,水根本到不了田里。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村党支部立即组织10余名党员、村民对河丰村段大沟进行清淤。清理现场,大家挥动铁锹铲除厚厚的淤泥,用镰刀割除沟边杂草,砍去疯长的灌木……仅用一天就完成了近6公里的沟渠清淤工作,惠及村民200余户。一条畅通的沟渠,连接的不仅是水源与稻田,更是党心与民心。
如今,沿着河丰村的村道看去,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徐徐展开——沥青路面干净整洁,农家院落错落有致,房前屋后清清爽爽。走进村中,只见村委会门前的文化广场上没有一片纸屑,排水沟清澈见底;广场旁的垃圾清运站内,外表干净的分类垃圾桶有序排列;公厕里的地砖光亮如新。如今,全体村民家中已经实现水冲式厕所全覆盖,集中居住区域污水管网全部连通,零散住户三格式化粪池户户配套,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现在村里仅聘用一名保洁员负责巡查,每年节省保洁费用超过两万元。卫生保洁不再是‘花钱的事’,而是‘大家的事’。”祝邦文笑着说,“就连喂牛的都要带着铲子去放牛,只要牛在马路上拉了牛粪就要马上铲走,不然会被全村人批评。”这句看似玩笑的话,却真实反映了村民共同维护卫生环境的决心。
从一把铁钳到7台割草机,从个人的“责任区”到全民的“共建网”,河丰村用最朴实的方式诠释了农村“五治”“人人参与、共治共享”的真谛。当每个人都成为环境的守护者,美丽乡村便不再是遥远的愿景,而是眼前触手可及的温暖现实。(息烽县人民政府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