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最近广州地铁会因为APP里的“摇一摇”广告被网友骂上了热搜,更被人民网指着鼻子痛骂了一通。
![]()
![]()
这事说来也是够荒谬的
事情起源于10月底,有网友吐槽广州地铁APP乘车码页面嵌入了“摇一摇”广告,手机轻微一动就触发跳转,关闭按钮还特别难找,一不小心就误触。要知道乘客们本来赶地铁就够着急了,结果扫码过闸时手机稍微一晃,直接跳转到淘宝、拼多多,后面排长队的人瞪着你,你说气不气人?
更让人生气的是,广州地铁客服在回应时还说了一句——“并非所有人都不喜欢广告”。这句话一出,网友直接炸锅: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呼吸空气,那你能不能试试不供氧?
这句话看似轻描淡写,实际上暴露了问题的根子——公共服务机构,把用户当“流量”,而不是“乘客”。广州地铁APP不是短视频平台,不是电商应用,它承担的是城市基础出行的功能属性,是“准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部分。这种背景下,广告的出现本身就该克制、边界清晰;但广州地铁偏偏在这个节点上玩起了“摇一摇触发广告”的骚操作,这不是把用户体验往沟里带吗?
![]()
![]()
人民网的评论一针见血:
商业化没错,但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牺牲民众的便利。
你可以为了营收去做广告合作,但公共服务APP不是广告变现的金矿,更不是让市民在早晚高峰玩“广告跳转游戏”的实验场。人民网引用了《广告法》和工信部《关于进一步提升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能力的通知》,明确指出互联网广告不能影响用户正常使用,也禁止利用“高灵敏度摇一摇”等诱导方式。这不是模糊地带,而是红线,其本质上是通过技术手段强迫用户观看,已经踩了法律红线,是违法了。广州地铁作为公共服务机构,竟然允许合作方在核心功能页面上玩这种把戏,很难说不是对公共利益的背叛。
说白了,广州地铁不是不知道这些规定,而是侥幸地以为“大家忍忍就过去了”。
![]()
![]()
![]()
![]()
但民生领域的广告问题,早不是新鲜事。
此前,北京、成都、杭州等城市的出行类APP也被用户投诉广告太多、界面臃肿、关闭复杂,整改一阵、反弹一阵,几乎成了“周期性流感”。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共性:公共平台想商业化,但又不愿为“边界”买单——既要收广告的钱,又不想承担公众的不满。
结果,广州地铁就成了这股风气的典型样本。
人民网这篇评论其实不是针对一家地铁公司,而是在警告整个行业:公共服务不能被私利绑架。谁都明白地铁养护成本高,运营资金紧张,可“摇一摇广告”能赚几个钱?真能补得上财务缺口吗?这点小利换来的,是整个机构的公信力折损,是市民对公共服务系统的信任崩塌。
![]()
![]()
![]()
更值得注意的是,广州地铁在事件发酵后立刻宣布“关闭摇一摇广告”
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整改一点都不难。问题是,你为什么非要等人民日报系媒体发声才改?这反而更说明了态度问题:不是不能改,而是不想改。
网友们也并不买账——早干嘛去了?要不是舆论炸锅,恐怕广告还在那儿摇呢!有人调侃:“广州地铁怕是忘了自己姓‘公’不姓‘商’。”
![]()
说到底,技术可以“摇”,但公共服务的心不能摇。
广州地铁作为年客运量超30亿人次的公共交通系统,更该明白自己的身份——你是市民出行的守护者,不是广告商的打工仔。
广州地铁这波操作,给所有公共机构提了个醒:数字化不是用来敛财的借口,而是提升服务效率的工具。别忘了,你手里的扫码闸机,背后是千万市民的出行自由——这份信任,多少钱都买不来。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