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夺冠中国市场却遇冷,苹果正经历“冰火两重天”?
2023年,智能手机行业迎来历史性转折:苹果以2.292亿部的全年出货量、20%的全球份额,首次超越三星登顶世界第一。在行业整体下滑4%的背景下,苹果凭借高端化路线打赢了规模之战,这一结构性变化绝非偶然。
然而,与全球市场的风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苹果在中国正面临一场寒流。
![]()
中国市场风向突变
从2023年第四季度开始,苹果在中国出货量与份额双双回落。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大陆手机市场同比增长5%,苹果却跌至第五,出货量仅920万台;第二季度,华为以1220万台重夺榜首,苹果虽微增4%,但仍停留在第五名。
在我看来,这一变化背后有三重关键因素:
- 华为的强势回归,搭载麒麟9000S的Mate 60系列重新点燃消费者对本土高端品牌的信心;
- 安卓阵营在AI与折叠屏领域快速推进,形成了差异化竞争力;
- 渠道补贴政策与电商资源明显向国产机型倾斜,苹果的价格优势被削弱。
![]()
供应链迁徙暗藏风险
苹果的全球战略也在调整。2024财年,约14%的iPhone在印度组装,预计2025年将提升至20%。今年4月,印度产iPhone对美出口同比激增76%,而中国产iPhone对美出口则大幅下滑。
但这场产能转移并非一帆风顺。印度制造面临品控一致性、供应链配套、关税成本等多重挑战,短期内难以复制中国工厂的成熟体系。苹果选择将产能分散,本质是在地缘政治与效率之间寻找平衡,却也带来了品质控制和库存管理的新课题。
“去苹果化”是短期波动还是长期趋势?
从数据看,苹果目前仍稳居全球前二,其超过22亿台的设备存量与服务业务的高毛利构成了护城河。但在中国市场,“去苹果化”声浪的兴起,反映了本土品牌在AI创新、产品形态和渠道策略上的集体突破。
![]()
我认为,这一现象目前仍属阶段性调整。若苹果能尽快在中国落地合规的AI功能、推出具有感知力的新品形态、并稳定供应链品控,局面仍有逆转可能。但如果应对迟缓,渠道信心的下滑或将进一步传导至用户端。
未来决胜关键在哪?
接下来的竞争将聚焦于三个层面:
![]()
- Apple Intelligence在中国本土化的进度与体验;
- 下一代iPhone能否在影像、折叠形态或通信技术上实现突破;
- 印度产能能否在旺季保障品质与交付。
苹果的全球实力毋庸置疑,但中国市场正在教会它一件事:今天的用户要的不只是品牌光环,更是“此刻就能感知”的价值创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