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初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带着一份厚厚的路线图亲自飞到杭州,表面上是参加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实际上带着一句潜台词:“这次咱们能不能把北斗和格洛纳斯的事儿,办得更像一家人?”
而中方的回应也没含糊,直接拍板签下了一份2026到2030年的合作蓝图,这不是单纯的技术握手,而是一场地缘技术棋局中的关键落子,俄罗斯来了中国应了,这一次中俄卫星导航系统从搭伙过日子,走向了深度绑定。
![]()
迟到的合作
全球卫星导航领域的四大系统中,俄罗斯格洛纳斯的起步并不落后。1976年,苏联启动格洛纳斯研发计划,与美国GPS形成同期竞争态势,1982年首颗卫星发射入轨,比中国北斗早了18年,比欧洲伽利略更是领先近30年。从发展时序来看,格洛纳斯无疑是"起了个大早"的玩家,1996年便完成24颗卫星组网,实现全球覆盖,彼时的北斗尚处于试验卫星发射阶段。
苏联解体后的动荡,成为格洛纳斯发展的转折点。俄罗斯继承这一系统时,正面临国有资产流失、财政濒临崩溃的困境,第一次车臣战争的爆发更让国防预算雪上加霜。
![]()
1994至1996年的车臣战场上,俄军因无力配备格洛纳斯接收终端,不得不高价采购民用GPS设备,这一细节成为系统衰败的缩影。1996年完成组网后仅五年,24颗卫星中17颗因缺乏维护资金出现故障,星座覆盖率大幅下降,格洛纳斯几乎陷入瘫痪。
2002年,普京政府启动格洛纳斯十年重建计划,但战略选择上的偏差让复苏之路步履维艰。为追求极致抗干扰性能,俄罗斯摒弃中美欧普遍采用的"码分多址"技术,独辟蹊径采用"频分多址"方案。
![]()
这一决策导致不同卫星需使用独立频率,技术复杂度和制造成本激增——单颗卫星制造成本较北斗同类产品高出40%,地面终端兼容性更差,民用市场推广举步维艰。2011年重建完成后,格洛纳斯仍以军方需求为核心,商业变现能力薄弱,难以形成自我造血的良性循环。
2022年俄乌冲突的爆发,让格洛纳斯的短板彻底暴露。战场对高精度导航的迫切需求与卫星寿命到期、更新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俄罗斯终于意识到,封闭自建的模式已难以为继。
![]()
2023年8月,新一代格洛纳斯-K2卫星在普列谢茨克发射基地升空,首次搭载"CDMA"民用信号,标志着技术路线向国际主流靠拢;同年9月,俄罗斯正式向中国提出深化导航合作的请求,战略重心从"独立抗衡"转向"协同发展"。
五年铺垫
中俄卫星导航合作并非一蹴而就,2025年新路线图的签署,是五年合作积累的必然结果。2021年12月,双方首次签署《2021至2025年卫星导航合作路线图》,确立两大核心方向:推进系统互补兼容与互建地面测量站,为后续合作搭建框架。
![]()
地面测量站的互建是合作的关键落子。2022年10月,中俄达成协议,中方开放长春、乌鲁木齐、上海三座城市作为格洛纳斯测量站,俄罗斯则对等开放奥布宁斯克、伊尔库茨克、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三地建设北斗测量站。
这一布局精准解决了双方的性能短板:北斗通过俄罗斯高纬度地区站点,提升北极航道及西伯利亚区域的定位精度;格洛纳斯则借助中国低纬度站点,弥补在东南亚及南海区域的信号覆盖不足,实现"1+1>2"的效果。
![]()
民用信号兼容的突破,让合作从基础设施延伸至终端应用。早在2019年,中俄联合研发的多模多频射频芯片便已问世,该芯片可同时处理北斗B1C信号与格洛纳斯L1信号,为手机、车载导航等终端设备提供双模定位能力。
2024年8月,双方进一步签署《时间互操作合作协议》,通过建立系统时间交换机制,将北斗时与格洛纳斯时的同步误差控制在10纳秒以内,这一精度足以满足航空航天、金融交易等高端领域的需求。
![]()
2025年新签署的合作路线图,在过往基础上实现三大升级。在技术层面,明确推进军用信号的有限兼容,为双方军事装备的联合演练提供支撑;在应用层面,规划共建"北斗-格洛纳斯"联合应用服务平台,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双模导航解决方案;在产业层面,建立卫星零部件联合生产体系,俄罗斯的卫星载荷技术与中国的终端制造优势形成互补。
各取所需的战略协同
俄罗斯对深度合作的迫切需求,源于系统升级与市场拓展的双重压力。格洛纳斯-K2卫星虽已发射,但要完成24颗新一代卫星的组网,需投入至少80亿美元,这对受制裁影响的俄罗斯财政而言难以独自承担。
![]()
与北斗合作后,俄罗斯可共享中方的芯片制造技术和民用市场渠道,大幅降低商业化推广成本。塔斯社援引俄航天局局长巴卡诺夫的话称,借助北斗的民用生态,格洛纳斯的终端用户数量有望在2030年前突破5亿,较当前增长10倍。
对中国北斗而言,合作同样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目前全球卫星导航市场中,美国GPS占据65%的份额,北斗虽以15%的占比位居第二,但在欧美市场渗透困难。
![]()
格洛纳斯在俄罗斯及中亚、东欧地区拥有稳定的军方和政府用户基础,双方合作可实现市场资源共享,推动北斗加速进入独联体国家。更重要的是,双模兼容模式能降低单一系统被干扰的风险,在复杂国际环境下构建更可靠的导航保障体系。
合作带来的产业链协同效应正逐步显现。俄罗斯航天企业已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达成协议,联合生产双模导航芯片,中方负责芯片设计与量产,俄方提供抗干扰技术支持,产品成本较单一系统芯片降低25%。在卫星制造领域,双方计划联合研发新一代导航卫星,整合北斗的星间链路技术与格洛纳斯的抗辐射载荷优势,预计2027年实现首星发射。
![]()
国际社会对这一合作给予高度关注。美国《太空新闻》评论称,中俄导航系统的深度兼容,正在打破GPS的垄断地位,形成"西方有GPS,东方有北斗-格洛纳斯"的二元格局。欧盟伽利略系统负责人则表示,已就三方合作与中俄展开初步沟通,希望构建更开放的全球导航生态。
从技术路线的调整到合作模式的升级,俄罗斯用十余年时间完成了从"独立抗衡"到"协同发展"的战略转变。中俄卫星导航合作的深化,不仅是两大系统的互补兼容,更是科技领域战略协同的缩影。随着2026至2030年合作路线图的落地,北斗与格洛纳斯的联合应用将从亚太延伸至全球,为全球卫星导航市场注入新的活力,也为国际科技合作提供新的范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