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合示范区作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和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的核心平台,对供应链运营人才提出了迫切的差异化需求。面对育人过程与产业需求脱节、传统培养目标与数智技能需求不匹配、学生本地化适配能力不足等深层次难题,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青岛幼师高专”)商贸学院探索构建“产教共生、区校协同”供应链运营专业群育人模式,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将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为上合示范区量身定制高素质供应链运营人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务上合的“青幼方案”。
一、破题产教痛点,构建“共生协同”新生态
产教融合机制的碎片化是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瓶颈。针对校企、区域协同深度不足,育人过程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问题,青岛幼师高专基于共生教育理论,创新确立“三方引领、区校协同”产教育人机制。学校携手上合数智物流与供应链产教融合共同体、青岛上合跨境电商产业园产教联合体(“两体”)搭建协同平台,依托数智物流研究院、上合供应链产业学院(“两院”)打造创新引擎。由供应链行业专家、职教专家、学校骨干组成的跨领域专家组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载体支撑实践、专家保障质量”的产教共生格局,为精准对接上合产业需求筑牢根基。
![]()
二、锚定产业前沿,打造“四维三层”新范式
面对数智化转型下供应链人才定位模糊、培养目标与复合型技能需求不匹配的挑战,学校以四链融通为导向,确立“懂供应链管理、善全流程协同、精数智应用”的数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构建以职业能力模块为导向的“四维支撑、三层贯通”专业群课程体系,该体系设置数字贸易服务、采购与供应商管理、跨境电商运营、智能仓储四大能力模块,既独立支撑岗位专精,又通过数智化主线交叉融合,形成“专而精、通而融”的能力基座。配套“基础筑牢—核心深化—拓展延伸”三层递进式课程,基础课程夯实通用理论与区域适配性,核心课程实施“必修+选修”机制确保岗位专精与“1+X”复合能力,拓展课程延伸跨岗位能力,实现能力闭环,彰显区校协同培养特色。
![]()
三、深耕上合实景,锻造“数字工匠”新能力
为破解培养环境与区域产业实景脱节、学生本地化适配能力不足的难题,学校实施“名匠名师引领、阶段递进铸能”的供应链数字工匠培养模式。引进全国技术能手、行业骨干打造匠师协同团队,并设计“理论筑基—专项精进—岗位实践—创新发展”四阶段递进培养路径:学校主导打牢根基,企业深度参与强化专项实操,校企共研提升实战攻坚能力,企业导师全程实训培育创新素养,最终实现“学徒—准员工—数字工匠”的能力跃升。同时,精心构建“上合实景浸润”育人环境:通过建设上合特色商品展示馆、非遗手造馆实现“场景共建”;联合企业开发案例库、开展“订单式教学”实现“过程共融”;开设特色课程、开展上合组织国家留学生“邂逅上合”活动实现“文化共感”,培育学生扎根上合、服务发展的认同感与软实力。
![]()
四、彰显赋能成效,铸就“上合范式”新标杆
“产教共生、区校协同”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在服务上合示范区建设中取得显著成效。牵头成立两大产教融合平台,与海尔、新华锦等50余家企业深度合作,共建产业学院、实训基地;孵化12支跨境直播团队,带动本地假发、智能家电等特色产业销售额增长,输出复合型人才200余名,助力“中国制造”出海。模式被省内多所高职院校借鉴,教学资源与标准被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高校引进,构建覆盖5国2洲的产教融合生态圈;创新实践获《农民日报》《经济日报》专题报道,服务区域发展示范效应显著。
![]()
青岛幼师高专“产教共生、区校协同”供应链运营专业群育人模式,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为核心,通过机制聚力协同化、目标定位精准化、课程体系模块化、培养路径递进化、育人环境实景化的系统性创新,成功将上合示范区产业需求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将数智化转型要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这一模式不仅有效提升了供应链运营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本地化适配能力,更为新时代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区域重大战略需求提供了可借鉴的“上合方案”,持续为培育担当“一带一路”建设和上合组织发展重任的高素质数智工匠贡献智慧与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