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记载,积功累德改变命运,“了凡四训”真能改造命中注定吗?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了凡四训》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明朝嘉靖年间,江南有一本奇书流传于世,名为《了凡四训》。

这部书的作者袁了凡,原本是一个深信命运注定的读书人。

他的一生被一位算命先生精准预测,从考试名次到俸禄多少,无不应验。

可到了中年,他却写下这部书,告诉世人:命运并非铁板一块,积功累德可以改变天命。

这话听起来颇为矛盾。既然命运可以被精确推算,又怎能说改就改?



如果真能改变,那所谓的"命"又算什么?这本薄薄的家训,究竟藏着怎样的玄机?袁了凡又是如何从"认命"走向"造命"的?

世人常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可《了凡四训》偏偏要告诉你:你的命,你做主。这到底是古人的智慧,还是一场自我安慰?

袁了凡,原名袁黄,字坤仪,江苏吴江人。他的父亲本想让他学医济世,谁知父亲早逝,家道中衰。一日,袁了凡在慈云寺遇到一位老者,须发皆白,相貌非凡。老者自称孔先生,精通皇极数,能推算人一生祸福。

孔先生看了袁了凡的面相,缓缓说道:"你是读书的命格,明年便能考中秀才。"袁了凡当时正犹豫要不要继续读书,听了这话将信将疑。孔先生又说:"县试你能考第十四名,府试第七十一名,提学考试第九名。"

第二年,袁了凡果然考中秀才,三场考试的名次分毫不差,与孔先生所言完全相符。这让袁了凡大为震惊,从此对孔先生深信不疑。

孔先生为他推算了一生: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贡生,某年做县令,在任三年半便该告老还乡,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寿终正寝于家中。命中无子。

从此以后,袁了凡的人生就像按照剧本在演。每年的考试名次,无论大小,都与孔先生的预言丝毫不差。他逐渐相信,人的一生都是命中注定的,一丝一毫都无法更改。连每年能得多少俸禄,孔先生都算得清清楚楚,最后核对账目,竟然连一分一厘都不差。

既然命运如此固定,袋了凡便不再刻意强求什么。考场上不再费尽心思,为官时也不积极进取。反正该得的自然会得,不该得的强求也无用。他的心境反而变得平和,不喜不忧,只是按部就班地过日子。

这样过了十几年,到了嘉靖三十九年,袁了凡去栖霞山拜访云谷禅师。云谷禅师是当时的得道高僧,修行深厚,德行高远。许多士大夫都曾向他请益。

两人在禅室对坐,整整三天三夜,袁了凡竟然一个杂念都没有。

云谷禅师感到很惊讶,问道:"凡人不能无念,你却能三日不起妄念,这是为何?"

袁了凡老实回答:"我的命运都被孔先生算定了。该得的不必欣喜,得不到的也不必忧虑。连妄想都没有了,还有什么杂念?"

云谷禅师听完,哈哈大笑:"我原以为你是豪杰,没想到你只是个凡夫俗子。"

袁了凡不解:"这话怎么说?"

禅师说:"一个人如果没有妄想杂念,那是因为心境高远,超脱了欲望。你是因为认定命运不可改变,所以放弃了一切努力。这不是无念,这是死心。真正的得道高人,心中清净是因为看透了世间本质;而你,只是把自己关进了命运的牢笼。"

袁了凡愣住了。这些年来,他一直以为自己看破红尘,原来只是作茧自缚。



云谷禅师继续说:"命运确实存在,但命运从何而来?是你自己造的。《易经》有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你若积累善行,命运自然会向好的方向转变;如果作恶多端,好命也会变成坏命。"

"孔先生能算准你的命,说明你是个平常人。因为平常人的命最好算,他们日复一日重复同样的行为模式,自然会得到固定的结果。真正的君子修德立命,小人胡作非为,这两种人的命运都算不准,因为他们每天都在创造新的因果。"

袁了凡若有所思:"禅师的意思是,命运可以改变?"

"不仅可以改变,而且全在你自己手中。"云谷禅师正色道,"你说命中无子,可曾想过为什么?能生子的人,必定福泽深厚、阴德充足。你反省自己,平日里是否有积德之举?是否有过失之处?"

这一问,袁了凡陷入了沉思。

他开始回想自己的行为。从小读书,虽然谨慎,但也不算特别用功。与人相处,虽然和气,但缺少真诚。为官之后,只求明哲保身,从不敢得罪人,但也没有真心为百姓谋福利。表面上看起来是个好人,实际上只是一个不愿担责任的老好人。

他性格孤傲,看不起比自己差的人;爱占小便宜,总想着少付出多收获;说话刻薄,常常在背后议论他人;做事拖沓,能推就推......

越想越觉得羞愧。原来自己这个"安分守己"的人,实际上毫无德行可言。命中无子,恐怕不是上天不公,而是自己的德行不配有子嗣。

云谷禅师见他有所醒悟,便说:"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你想改变命运,就要从改过开始。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从今天起,发誓改过,每日行善积德,命运自然会改变。"

袁了凡问:"具体该如何做?"

禅师拿出一本《功过格》,说:"每天记录自己的善行和过失。善行一件记一功,恶行一件记一过。从小事做起,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你先发愿做三千件善事,为自己求子嗣。"

袁了凡接过功过格,郑重地许下誓愿。从栖霞山回来后,他立即改变了生活方式。

以前看到蚂蚁都会一脚踩死,现在小心翼翼地绕开;以前对下人颐指气使,现在和颜悦色;以前见到穷人就躲得远远的,现在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每天晚上,他都会反省这一天的言行,该记功的记功,该记过的记过,一笔一划地写在本子上。

起初,他每天能做的善事很少,有时候一整天只有一两件。但随着时间推移,他越来越懂得如何行善。看到桥坏了,就捐钱修桥;看到读书人贫困,就资助他们;听说有人冤屈,就设法帮助申冤。

妻子看到他的改变,也积极响应。有一次,袁了凡买了一匹上好的绸缎,妻子问是做什么用的。他说要送给一位长辈。妻子二话不说,把自己积攒多年的首饰变卖了,说:"既然要送,就送好一点的。"

就这样过了几年,袁了凡的命运开始出现变化。

孔先生算他某年考试应该得第三名,结果他考了第一名。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考试结果与预言不符。

接着,命运的转变越来越明显。孔先生算他不能考中举人,结果他考中了;算他当官只能做三年半,结果他做了很久;最重要的是,算他命中无子,结果他连生了两个儿子。

到了五十三岁,按孔先生的预言,他应该在八月十四日去世。这一年,袁了凡特别注意身体,但一直平安无事。八月十四日过去了,他活得好好的。

这时他才真正明白,命运确实可以改变。

袁了凡晚年,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了凡四训》,传给子孙。在书中,他详细记录了改变命运的四个要诀: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

这四个要诀,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深刻的道理。



立命,不是认命,而是改命;改过,不是压抑,而是转化。

积善,不是交易,而是修心;谦德,不是虚伪,而是真诚。

那么,这四个要诀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为何简简单单行善积德,就能改变命中注定的人生?

云谷禅师传授给袁了凡的心法,到底藏着怎样的玄机?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