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特恩伯里高尔夫球场的笔墨落下,欧洲在跨大西洋关系中的战略弱势再度被鲜明刻画:一面是接受美国加征15%关税的事实,另一面则是承诺巨额采购美方能源与军备;与此同时,法德在乌克兰驻军问题上的表态南辕北辙,联盟内部的裂痕已无法掩饰。
2. 有观察家将今日欧洲比作“晚清帝国”,尽管这一比喻颇具争议,却精准揭示了其结构性困局——从马歇尔计划时期种下的对美依附基因,到制造业占GDP比重跌至14%以下的产业萎缩现实,再到27国因利益错位导致的决策瘫痪,多重束缚正将这片大陆拖入被动应对的漩涡。
3. 小李将沿着贸易失衡、“百年屈辱”论争、内部分歧与产业衰退四条主线,层层剖析欧洲当前困境背后的深层动因,探寻这个曾经主导世界秩序的力量中心为何难以实现战略突围。
![]()
4. 高尔夫球场的协定
5. 2025年7月,在苏格兰特恩伯里高尔夫球场举行的一场闭门会谈,标志着欧美权力天平的又一次倾斜。美国与欧盟在此敲定一项名为“跨大西洋稳定框架”的贸易安排,内容极不对等:美方对所有进入本土的欧盟商品统一征收15%关税,而欧方则需在未来三年内扩大对美能源进口规模,并追加数百亿级美元的投资项目,同时增加军事装备采购额度。
6. 值得注意的是,所谓“7500亿美元能源采购承诺”仅为政治意向文件中的一段表述,并无法律效力。多名欧盟高级官员私下透露,此类条款更多用于安抚美方情绪,“实质履约可能性极低”。
7. 若按此目标推算,欧盟年均能源自美进口须达到约2500亿美元,远超2024年实际水平(700至800亿美元),相当于现有规模翻两番以上。即便考虑液化天然气设施扩建周期与财政预算约束,这一数字也近乎空中楼阁。
![]()
8. 协议公布后,欧洲各国反应迥异,舆论呈现明显分裂态势。法国总理公开谴责该协议为“单边让步”,称其签署日为“欧洲主权蒙尘之日”。极右翼领导人玛丽娜·勒庞更直言这是“一场经济投降、政治背叛与道义溃败的三重悲剧”,强烈批评布鲁塞尔的软弱姿态。
9. 德国方面则表现出一种习以为常的沉默接受,部分政界人士甚至认为15%税率已是“可承受代价”,毕竟此前市场普遍预期可能高达30%,这种心态折射出长期处于美国压力下的适应性麻木。
10. 意大利总理选择回避争议核心,以“尚未审阅完整文本”为由拒绝置评,瑞典贸易部长则将其定义为“最不坏选项”,言语间流露出面对强权时的无奈妥协。
![]()
11. 贸易风波未息,安全议题再起波澜。8月底,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接受《金融时报》专访时提及欧洲未来或向乌克兰派遣部队,但关键细节被广泛忽略——她明确指出这属于“冲突结束后建立长期安全架构的一部分”,并不涉及当下直接参战。
12. 尽管如此,这一言论仍打破欧盟在军事介入问题上的默契底线。德国国防部长迅速回应,强调任何部署都必须基于全体成员国协商一致的前提,“目前欧盟并无相关授权机制”,暗示此举缺乏法理基础。
13. 法国则悄然启动国内应急医疗系统升级计划,已下令全国主要医院于2026年3月前完成战伤救治准备,以便接收可能来自东线战场的伤员,这一动作释放出耐人寻味的战略信号。
![]()
14. “欧洲版百年屈辱”论
15. 美国媒体《政治报》曾刊发一篇题为《欧洲的百年屈辱可能才刚刚开始》的深度分析文章,将当前欧盟处境类比鸦片战争后的清帝国。
16. 作者齐默尔曼指出,19世纪英国凭借工业革命成果与海军霸权迫使清朝签订不平等条约,如今美国正以技术领先、军事威慑和金融控制手段对欧盟施加类似压力,而后者因缺乏独立防务能力与高端产业支撑,只能被动接受条件。
17. 然而他提出的三项应对路径,在现实中几乎难以落地。其一“构建报复能力”,看似合理,实则脱离现实。
18. 欧洲对美国的依赖根深蒂固,早在马歇尔计划实施阶段,这种结构性依附便已成型。经过数十年演变,逐步形成“美国负责消费与资本输出,欧洲专注制造加工,利润最终回流华尔街”的闭环模式。
![]()
19. 美国司法系统的“长臂管辖”已成为钳制欧洲企业的重要工具。法国能源巨头阿尔斯通被肢解出售、德国风电制造商因所谓“合规瑕疵”遭制裁打压,皆反映出欧洲在全球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缺失。
20. 即便欧盟曾试图对谷歌开出反垄断罚单,但在美国立即威胁加征汽车关税后,最终选择退让,不了了之,足见其所谓“反制能力”不过是纸面构想。
21. 至于“美资掌控法国关键行业”的说法,虽然确有不少科技与制造企业受美资影响较深,但诸如“75%计算机产业、67%拖拉机市场由美国人控制”等具体数据并无权威来源支持。客观来看,欧美之间的产业关联更多体现在标准主导权与市场准入规则上,而非绝对所有权意义上的垄断。
![]()
22. 其二“拓展多元化贸易伙伴”,同样面临重重障碍。北溪管道爆炸事件后,俄罗斯廉价天然气供应中断,欧洲被迫转向高价替代来源。在美国主导的地缘布局下,欧盟与中国、印度及非洲国家的合作空间持续收窄。
23. 更具冲击力的是,《通胀削减法案》通过高额补贴吸引大量欧洲企业赴美设厂,仅俄亥俄州就吸引了47家德国新能源与汽车零部件公司迁移生产线,严重削弱了本土产业链完整性。
24. 尽管丹麦航运巨头马士基、瑞士地中海航运公司正尝试开拓拉美与东南亚航线,但在全球运力饱和与地缘竞争加剧背景下,短期内难有突破性进展。
![]()
25. 第三项建议“强化欧盟单一市场”,受限于体制本身的松散性而举步维艰。欧盟由27个主权国家组成,彼此在历史认知、经济发展水平与战略偏好上差异显著。
26. 德国希望借统一市场进一步巩固高端制造业优势,法国则警惕柏林借此扩大政治影响力,中东欧国家则长期抱怨资源分配不公,三方诉求难以调和。
27. 此前欧洲央行前行长德拉吉提出每年投入8000亿欧元推动工业复兴的宏大计划,却因德国等国坚决反对发行联合债券而搁浅。
28. 一年后欧洲央行评估显示,在理想情景下,年度资金缺口仍超过1.1万亿欧元,凸显出整合市场的现实阻力。
![]()
29. 欧洲困局的根源
30. 当前欧洲所面临的危机,表面上源于美国霸权的压力传导,深层次原因则在于内部治理失灵与产业结构空心化的双重夹击。两者相互交织,不断侵蚀其战略自主的基础。
31. 在治理体系层面,欧盟所谓的“多元一体”本质上是妥协机制的产物。成员国之间利益分歧频繁导致集体行动停滞,重大决策往往陷入冗长博弈。
32. 美国长期运用“分而治之”策略,刻意扶持对法德不满的中小成员国,扰乱内部协调节奏。
33. 波兰便是典型例证:虽与法国存在历史积怨,但在美国投资与安全承诺的支持下,屡次在气候政策、能源转型等议题上扮演否决者角色,加剧了联盟的整体碎片化趋势。
![]()
34. 产业空心化则是更为严峻的根本挑战。过去存在将“工业占GDP比重”误读为“制造业占比”的情况,真实数据显示:1990年欧盟工业部门贡献接近30%的GDP,到2024年已降至22.1%。
35. 而作为工业脊梁的制造业,2024年占GDP比例仅为14.02%,相较三十年前大幅缩水。2008年金融危机、新冠疫情冲击以及传统重工业衰退的叠加效应,使欧洲经济结构加速向服务业倾斜。
36. 服务业虽能维持短期增长表象,却难以承载技术创新与产业链升级重任。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骨骼系统”,其衰弱直接削弱了欧洲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话语权。
![]()
37. 这正如某些社会中年轻人沉迷电子竞技却幻想成为职业选手般脱离实际,欧洲若仅依靠金融、咨询与旅游等服务业态重夺全球经济领导地位,显然缺乏根基支撑。
38. 科技创新能力滞后进一步放大了产业颓势。在全球市值前十的科技企业榜单中,美国占据八席,中国占据两席,欧盟企业无一上榜。
39. 欧洲曾在汽车工程、精密机械等领域拥有先发优势,却未能在人工智能、新能源与数字平台等新赛道上延续领先地位,反而陷入“发明诞生于欧洲实验室,产业化发生于硅谷或深圳”的尴尬境地。
![]()
40. 结语
41. 高端领域突破乏力,低端市场又面临新兴经济体激烈竞争,欧洲正深陷“中等技术陷阱”,既无法与美国比拼创新生态,又难以与中国抗衡成本效率。
42. 基辛格曾言:“做美国的朋友可能是危险的,但做美国的盟友才是致命的。”今日的欧洲正在验证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安全上仰赖北约保护伞,经济上嵌套于美元结算体系,政治上被内部矛盾持续消耗。
43. 如果不能摆脱对美依赖的惯性路径,无法弥合成员国间的深层裂痕,更未能重建坚实的制造业基础,那么所谓的“百年屈辱”或许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历史转折点的真实开端。
44. 曾经依靠坚船利炮塑造全球秩序的日不落时代早已远去,如今的欧洲正随着产业根基动摇与政治凝聚力涣散而逐渐褪色。截至目前,仍未出现足以逆转这一下行轨迹的清晰力量或明确方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