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睡衣神探》剧照
![]()
深圳新闻网2025年11月6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莎莎/文 胡蕾 通讯员 柯小拍/图)“只要睡衣没穿反,任何谜题都不难。”一身浅蓝睡衣,身披斗篷外套,脚穿大头卡通鞋,腰部和腿部还缠绕着胶带的“睡衣神探”走上舞台,俏皮的扮相和逗趣的表演惹得小朋友们哈哈大笑。从11月1日起,深圳原创沉浸式亲子偶剧《睡衣神探》在深圳滨海艺术中心7楼开启为期3个月的驻演。这也是深圳首部尝试商业驻场演出的亲子偶剧。更加难得的是,该剧是深圳品牌公益文化活动——深圳木偶艺术季孵化出的深圳原创剧目。从“公益”到“商演”,从“输血”到“造血”,从文化事业到文化产业,越来越多的创作力量加入“深圳造艺”的行列并向前迈出坚实步伐。
在“青春之城”安放“偶剧情结”
张凌枫是《睡衣神探》的导演、编剧。他硕士毕业于俄罗斯国立舞台艺术学院偶剧导演专业。早年凭借木偶剧《寻找嫦娥》《暴躁先生》等获得关注,受邀加入深圳木偶艺术剧院。1996年出生的他在深圳这座“青春之城”“梦想之城”找到了安放“偶剧情结”的一席之地。曾几何时,看一出木偶戏,是中国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记忆。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电子屏幕正在迅速“侵占”孩子们的注意力。“偶剧是世界性剧种,过去几十年,国外偶剧艺术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偶剧艺术的变革。”张凌枫说。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偶剧“再次被看到”。
《睡衣神探》的创作始于今年3月。该剧的创作团队邀请了著名导演马远担任戏剧构作,张凌枫担任导演。从3月的构思到5月的剧本初稿,再到7月底8月初的正式排练,整个创作过程严谨而高效。张凌枫表示,与马远导演的合作始于天津儿童艺术剧团的《小国王噜噜》,该剧取得了巨大成功,连续演出数月。此次《睡衣神探》的创作,马远导演作为戏剧构作,为剧目提供了专业支持。《睡衣神探》顺利演出,张凌枫感叹说:“深圳是一座包容的城市,深圳木偶艺术剧团也是全国少有的、能让青年偶剧导演发挥自己能力和可能性的团体。”他相信,这座平均年龄仅32.5岁的城市,偶剧大有可为。
“本土化”团队打造多元融合剧目
这样一部富有创意和活力的剧目是如何打造出来的呢?据悉,整个《睡衣神探》的演职团队都非常“本土化”“深圳化”。首演团队的其中一名操偶师就是深圳大学的在读学生。《睡衣神探》的演员团队由深圳木偶艺术剧院的木偶演员和专业舞蹈演员组成,舞蹈演员在肢体表达上具有优势。为了应对3个月的驻演,剧组还招募了第二组演员,包括深圳大学的学生和曾与剧院合作过的演员。
演出多日,《睡衣神探》的口碑开始发酵。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关于演出的帖子、笔记在不断增加。大观众、小观众们纷纷表示,这是一部令人“眼界大开”的偶剧——“没想到偶剧还可以这样玩。”“又有唱又有跳,还有木偶表演,可真带劲儿!”在演出现场,小朋友直接用欢笑、掌声和满场狂嗨为《睡衣神探》打CALL。《睡衣神探》融合了人戏与偶戏,结合了传统布袋偶、提线偶和现代偶。剧中还穿插了歌曲和类似音乐剧的片段,旨在创造一部多元结合、观众易于接受且体验感良好的综合性剧目。张凌枫认为,观众首先关心的是剧目的内容,而非形式。只要剧目足够吸引人,无论是何种形式,都能引起观众的兴趣。
不过,此番试水商演也是一次巨大的挑战。深圳木偶艺术季艺术总监刘晓邑表示,深圳的木偶艺术市场正在逐步培育和发展。他认为,只有通过持续的创作和演出,才能真正培育出稳定的观众群体,而高质量的作品是吸引观众的关键。“肯定要承担风险。首先得勇敢地去做,不做这个市场永远培育不起来。得一边做,一边培养。”刘晓邑说。刘晓邑还强调,木偶艺术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尝试。他提到,深圳木偶艺术季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将传统木偶艺术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以创造出更具吸引力的作品。他认为,通过创新和传承的结合,木偶艺术不仅能够保留其传统魅力,还能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深圳木偶艺术季的“质变”之路
自2006年我国将木偶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偶剧艺术正式成为国家文化战略重点保护和发展方向。在深圳木偶艺术季组委会执行负责人、深圳木偶艺术剧院负责人刘子源的记忆中,中国有那么多有趣的木偶,但他长大成人后“木偶就不见了”。而这也是他创立深圳木偶艺术季的初衷。刘子源在接受《深圳特区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木偶艺术季通过政府主导的公益活动,选拔和培养优秀的青年艺术家,并为他们提供创作和展示的平台,推动木偶艺术从文化事业向文化产业的转型。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大型政府主导性活动,选拔出优秀的青年人才,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刘子源表示,“我们不仅为这些艺术家提供创作和排练的支持,还帮助他们的作品面向市场,让艺术家们能够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养活自己。”深圳木偶艺术季的特色在于其从公益演出到人才选拔,再到作品孵化和市场推广的完整流程。刘子源强调,所有的公益演出都是为了培养市场和观众,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木偶艺术的魅力和价值。他认为,木偶艺术的市场潜力取决于作品的质量和呈现方式,而不仅仅是艺术形式本身。
刘子源提到,深圳木偶艺术季的市场化尝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例如,独角偶剧《千里走单骑》已经在国内国际进行了120场商业演出,而《花果山之孩儿们,操练起来!》则在2025年8月受邀在国家大剧院进行了多场商业演出。“我们对市场化非常有信心,否则不会尝试3个月的驻场项目。”刘子源表示,“驻场演出意味着我们需要在长期内持续售票,这对作品的质量和市场吸引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深圳木偶艺术季通过持续的公益演出和市场化尝试,不仅为青年艺术家提供了成长的平台,也为木偶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刘子源表示,艺术季将继续致力于推动木偶艺术从文化事业向文化产业的转型,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木偶艺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