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正在分享小组观察调查报告。
![]()
小组成员绘制的手抄报。
![]()
上图为学生撰写的《致城市管理者的一封信》。下图为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回复的信函。本组图片由受访者供图
![]()
深圳新闻网2025年11月6日讯(深圳晚报记者 刘夏蓝) 近日,一封来自深圳中学初一(19)班全体同学的信件,得到了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的高度重视与官方回应。
在《致城市管理者的一封信》中,学生针对市民关注的“噪鹃扰民”现象,分析了其生物特性并提出科学降噪方案,尤为引人注目。同时,他们还从城市规划、社区管理、宣传联动三个方面,为“打造动物友善型城市”建言献策。
针对这份建议,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回复了长达三页纸的信函,信中不仅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建设性意见,更明确表示将积极研究采纳动物友善理念,并鼓励大家继续以“城市小管家”身份共同参与城市建设。
这份青春担当与城市回应的双向奔赴,缘起深圳中学老师杨碧蓝执教的两节以“人与动物”为主题的跨学科教学展示汇报课。区别于传统课堂的知识灌输,这门课程虽以《猫》《大雁归来》等文本为起点,但没有止步于文学赏析,而是引导学生思考人与动物的文学关联后,将视野投向了深圳的城市肌理。通过提出“动物给城市生活的人类带来了什么?”“深圳市民对保护动物有着怎样的认识和态度?”等源于文本却扎根现实的问题,让学生从课堂学习者变成城市的观察者与思考者。
在跨学科协作中,学生的探究不断走向深入:语文+道法小组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梳理出城市动物保护的痛点,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对建立更人道的动物保护机制进行探讨;语文+生物小组针对“噪鹃扰民”现象,分析其生物特性并提出科学降噪方案;语文+美术小组用手中画笔将文字转化为视觉图景;语文+音乐小组则以小狗为主视角歌唱《城市里小狗的一天》,用音乐节奏和语调声线讲述小狗的情绪起伏,活泼有趣……这些多元探索最终凝聚成一份详实的《致城市管理者的一封信》。
“没想到我们的建议真的被重视了!”收到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的回应时,参与信件撰写的学生非常高兴和激动。这份回应,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自己不再是城市发展的旁观者,而是能用知识和勇气推动社会进步的行动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