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经济学家张斌:建议“十五五”更重视通胀目标 收入增长是信心来源

0
分享至

【编者按】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启幕。展望下一个五年规划方向、2035远景目标、乃至到本世纪中叶的第二个百年目标,规划蓝图如何制定,中国经济将如何发展?腾讯财经、腾讯科技、腾讯汽车邀请各领域专家,推出特别策划《擘画新蓝图·聚焦十五五》系列文章。


文 | 祝玉婷

编辑 | 刘鹏

“扩大内需在‘十五五’期间肯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它不仅关系到短期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市场预期,同时也关系到长期的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改善,以及我们增长潜力的可持续性。”张斌表示。

具体如何扩大内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在腾讯财经《经济大家说》栏目强调:“扩大内需既要有短期政策,也需要中长期制度支持。短期主要是逆周期政策。中长期的则是制度建设”。

他特别强调了收入增长的决定性作用:“归根结底,收入增长就是消费最大的信心来源。”他认为,扩大居民收入的总盘子才是最重要的,这要靠逆周期政策来实现。

谈及如何提高居民家庭收入水平?张斌提出三方面建议:第一,逆周期政策,第二,资本市场发展,第三,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

“社会保障主要指各种保险和养老金,对于这方面,我不赞成现在提高缴费标准。”他建议当前阶段应该多给他们花钱。

张斌长期关注中国和全球宏观经济问题,研究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中国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波动。他长期以来持续呼吁降低政策利率,并认为这是阻断需求不足的必要条件。

张斌多次使用“房间里的三个人”来解释需求不足的逻辑:“比如房间里有三个人(分别为A、B、C),A的支出是B的收入,C的收入是B的支出,那这三个人构成一个经济体系。”

他进一步解析,如果A因为某些诱因,突然不愿意支出了,支出水平下降,那B和C的收入就会跟着下降,他们的支出也会跟着下降,因此就会陷入一个螺旋式的下降循环。

张斌认为投资是个快变量,而消费是个慢变量,应当用快变量带动慢变量。“有效投资的关键不在于商业收益率,而在于宏观意义上的收益率。未来我们的政府举债应该更积极一些。政府只要敢于花钱去投资,收入一定是到非政府部门(居民和企业部门)。”他表示。

谈及“十五五期间”的GDP增长目标应当如何设定?张斌建议未来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依据,应该更多考虑通胀目标,把通胀目标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只要实现了2%左右的通胀目标,就意味着经济增长基本贴近潜在增长速度。”

“如果一定要设定GDP增长目标,我建议至少应该保持在5%左右,宜高不宜低。”他进一步表示。

关于房地产市场发展未来,张斌分析称房地产在宏观经济中最核心的作用既不是消费,也不是投资,而是信用扩张。“所以当房地产市场下来之后,真实利率必须要大幅度下降,才能带来新的信贷增长,稳住全社会信贷增长和购买力增长。”

因此,他认为未来仍有较大降息空间。


以下是对话全文:

短期改变GDP最有效的是逆周期政策

经济大家说:您用“房间里的三个人”生动地解释了需求不足的螺旋式下降。为扩大内需,政策层面推出包括降息降准、以旧换新等多项举措,当前政策效果如何?

张斌:从去年9月至今,总的逆周期政策力度有一个明显的提升。特别是保底方面,财政政策的力度在提高,体现在整个赤字的额度,包括专项债、对债务的置换等方面;

今年的GDP表现有些波动:一季度GDP是5.4%;二季度是5.2%,受外部压力影响,不管是发债节奏,还是财政支出的节奏,也跟着往前提;到了三季度,各项经济数据表现不太理想,我们的政策也在紧锣密鼓地做出反应。

因此你可以看到:1)新型的政策金融工具5000亿。因为它是资本金,同时也能带动一些银行的贷款和其他信贷,倍数放大后效益不止5000亿了。2)地方政府债务额度有5000亿,还可以靠前发债。

我觉得这些是很积极的变化,有了这些变化,托底的力量更明确了,对需求不足的政策反应也更及时了。

经济大家说:在“十五五”期间,在持续扩大内需方面还会有哪些政策出台?

张斌:扩大内需在“十五五”期间肯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它不仅关系到短期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市场预期,同时也关系到长期的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改善,以及我们增长潜力的可持续性。所以现在国家战略层面也高度重视。

从措施方面看,扩大内需既要有短期政策,也需要中长期制度支持。短期主要是逆周期政策,比如充足的公共财政支出、降低政策利率等,这些见效最快、最明显,能够扭转负向螺旋循环的局面。中长期的则是制度建设。

扩大内需主要是消费和投资这两块。

对于消费来说,我们可以把过去的消费增长分解成四个连续的部分:

第一个是全社会总收入,也就是我们的GDP;第二个是在给定的全社会总收入里面,经过初次分配,有多少钱给了居民;第三个是政府通过税收和社会福利保障政策进行二次分配后,形成居民可支配收入;第四个是可支配收入当中有多少钱用于消费,也就是消费倾向。

通过这四个部分的分解可以看得很清楚,决定消费最重要的因素排序是:第一位是GDP,占到80%以上;第二位是初次分配;第三位是消费倾向;第四位是二次分配。

这个分解告诉我们,如果想短期内有效扩大内需,GDP就要上去,那么消费一定就上去了。因为GDP就是居民的收入、企业的盈利、政府的税收。如果GDP上不去,企业盈利上不去,居民收入上不去,那消费就是无源之水。

短期内改变GDP最有效的政策就是逆周期政策。仅仅是直接瞄准消费的政策,比如以旧换新政策或者改善城乡居民消费政策等,这些对总消费增长的影响未必那么大。

我认为扩大居民收入的总盘子才是最重要的,这要靠逆周期政策来实现。

经济大家说:具体怎么扩大居民的收入总盘?

张斌:扩大居民收入总盘子就得扩大名义GDP,扩大名义GDP就要实施逆周期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充分降息、增加公共支出来扩大GDP。扩大了GDP,就扩大了居民收入;扩大了居民收入,就扩大了消费。这个逻辑就通顺了。

你不能说不提高收入,就想提高消费,这是很难的。

收入增长是消费最大的信心来源

经济大家说:根据您的判断,未来五年,我们在宏观政策层面还有多大的降息空间?

张斌:促进消费增长要分短期和中长期两个维度:

短期内促进消费,主要依靠周期性政策。这类政策如果做得充分,一年就能见效,不需要等五年。核心是通过名义GDP增长来提高收入和消费。

中长期需要系统性改革。要支持中长期消费增长,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完善收入分配。通过二次收入分配改革,加强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帮助提升长期消费能力。

二是推动服务业发展。现在消费升级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医疗、教育、体育、文娱等领域。要让这些领域的消费提升,不能只看收入问题,还要改善服务质量。具体来说,要修订管制政策,释放产业增长潜力,让市场提供更丰富、更多元化、更高质量的服务供应。

三是发展资本市场。美国就是典型例子,通过资本市场发展,增加家庭的财产性收入,提升金融资产估值,这对消费也有帮助。

总结来说,短期靠GDP和逆周期政策;中长期靠服务业改革、社会保障完善和家庭金融资产增长。

但归根结底,收入增长就是消费最大的信心来源。收入不增长,花再多功夫效果也不明显。

经济大家说:我们的货币政策中,降息、降准的空间还有多少?

张斌:从其他国家经验来看,政策利率可以降到0,如果降到0还不够的话,就可以搞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空间并不是锁死的。从其他国家需求不足的经验来看,即便是政策利率降到0,后面还可以做,我们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建议更加重视2%的通胀目标

经济大家说:我们的工具箱也很丰富。您提到GDP很重要,未来五年我们的GDP增长目标会在什么样的水准?

张斌:GDP应该保持在什么水平?按照经济学的标准答案,应该保持在潜在的经济增长速度上。

什么是潜在的经济增长速度?就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包括劳动力、设备、土地资源等各方面的资源),同时物价水平相对稳定(比如2%的通胀率),这就叫潜在增速。

目前我们的GDP增长速度与潜在增速还有不小差距,劳动力市场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粗略估算,我们的潜在增长速度应该在6%左右,比现在的水平要高不少。

考虑到过去统计口径的调整等因素,如果一定要设定GDP增长目标,我建议至少应该保持在5%左右,宜高不宜低。

未来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依据,应该更多考虑通胀目标,把通胀目标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因为只要实现了2%左右的通胀目标,就意味着经济增长基本贴近潜在增长速度。

也可以采用“通胀目标+就业目标”的组合,这比单纯的GDP目标更理想。

经济大家说:所以,我们的政府广义支出增速最好是达到10%或者是更高?

张斌:可以这样算,如果GDP增长目标是5%,通胀目标是2%,加在一起就是7%。

当然,政府支出的增长速度可以周期性地变化。如果增长目标是5%,通胀目标是2%,合计就是7%的名义GDP增长。

当名义GDP增长低于7%时,政府支出增速就应该高于7%,在需求不足时用来拉动经济;当名义GDP增长已经远高于7%时,政府支出增速可以适当降低。

未来我们的政府举债应该更积极一些

经济大家说:您认为消费是“慢变量”,投资是“快变量”。在“十五五”期间,您认为财政资金应该优先投向哪些领域,才能更快或更有效地传导到居民收入端,从而启动消费这个慢变量?

张斌:首先,怎么理解“有效投资”?我觉得“有效”不是商业意义上的有效,不是指商业回报率有多高。特别是作为一个周期性政策使用的时候,一定不能只讲究商业回报率。

为什么?就像我举的“房间里的三个人”的例子,企业按照商业逻辑、投资回报率来决策,它们就不会投资。要想打破这种僵局,必须有人超出商业逻辑去投资、去花钱,才能打破市场的不良循环。

做投资决策时,考虑的不应该是某个项目本身的收益率,而应该看全社会的宏观收益率和社会收益率,也就是它的社会效益和宏观效益。

从单个项目来看,这个项目可能是赔钱的,甚至一分钱不赚的。但如果它的宏观收益率高,社会效益好,那就值得做。

按这个标准,我们有很多值得投资的领域:

比如城市更新方面,就有大量的投资需要做。地下管网建设、旧房更新改造、应对极端天气的安全措施等。比如,我们很善于建新房子,但不太愿意修旧房子,很多外立面破旧带来的安全问题比比皆是,这些都需要改善。

再比如公共设施方面,包括体育场地、博物馆、图书馆等。中国人均体育运动场地和文化设施只有发达国家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的水平。有了这些设施,才有相应的消费;没有这些,消费从何而来?

这些投资虽然商业回报率不高,但社会效益很高。在目前经济环境下,它们的宏观收益率更高——因为能为其他部门创造现金流,帮助经济走出负向螺旋循环。

所以,有效投资的关键不在于商业收益率,而在于宏观意义上的收益率。

而投资和消费就是良性的互动。投资拉消费,消费反过来又促进更多的投资机会。

未来我们的政府举债应该更积极一些。政府只要敢于花钱去投资,收入一定是到非政府部门(居民和企业部门)。

应通过更积极的政策把房屋维修基金使用起来

经济大家说:城市更新、旧房更新、对抗极端天气等,这部分的资金应该由谁出?

张斌:现在大部分房子都有维修基金,这笔钱有很多就趴在账上没有用。要动用这笔钱,程序比较复杂:首先要业主委员会投票,投票通过后还要到政府去审批,整个流程走下来比较麻烦,耗时也长。

我认为首先应该通过更积极的政策把这些钱用起来,支持大家更多地使用维修基金。比如外立面和旧房改造,完全可以用维修基金来做这件事。

当然,有些项目也可以由政府来承担。政府搞外立面改造,解决的不仅仅是城市美观问题,还有安全问题——外立面状况不好容易脱落砸伤人。所以这不光是住房问题,更是安全问题。我觉得政府在这方面花点钱是值得的。

实际上,老百姓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政府可以在这些方面多投入一些。这其实也是投资于人,这类投资既能改善民生,又能带动经济,是很有价值的。

不再提高社保缴费标准 可以考虑给低收入家庭更多保障和福利

经济大家说:“十五五”期间,除了降息和政府投资这类的宏观手段,还有哪些更加直接或更加精准的政策,能够有效修复居民部门的资产负债表,让他们愿意花钱?

张斌:我认为提高家庭收入有几个方法:第一个是逆周期政策,第二个是资本市场发展,第三个是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

资本市场的发展不是想发展就能发展的,需要科技和产业跟得上,还需要完善的资本市场制度作支撑。

关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社会保障主要指各种保险和养老金,对于这方面,我不赞成现在提高缴费标准。

目前不宜通过多收钱来充实账户,而应该考虑直接由财政给低收入家庭更多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特别是不要再增加农民工的社保缴费了。他们交不起就不交了,如果收得太多,最终他们可能放弃这些保障。

社会福利主要是提供免费或低收费的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这些我们要量力而行,不能短期内一下子做得特别大、特别多,因为做大做多了,服务质量也未必能跟得上。

但这些需要持续改善,特别是针对弱势群体和低收入阶层的教育、医疗、社会福利政策,可以进一步提高。毕竟这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公正问题。

我觉得就应该持续提高这方面的支出。事实上,政府在这方面的支出占比确实在不断提高。

经济大家说:是否需要分人群或分地区来分配这些支持?

张斌:我觉得最基本的应该帮助那些失能的、没有工作能力的、找工作找不着的困难家庭,对他们可以更慷慨一点,帮助力度更大一点。

而且这种帮助需要落到实处。比如说,如果家里有人得病或者失能了,孩子的教育完全可以由政府来负担,因为这样的家庭确实没有承担能力。政府来承担这部分费用是合理的。

这种帮助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你明明看到这个家庭父母双方都没有工作能力,或者得病了,那孩子的教育完全可以免费,这个操作起来并不难,而且也花不了太多钱。

我认为这是政府应该做的事情。

房地产市场不只是建房子,要考虑维护更新

经济大家说:关于房地产行业发展,近两年行业进入了深度调整期。在“十五五”期间,对于房地产的调整方向会是怎样的?

张斌:我觉得房地产发展有几个关键点:

首先,现在的房地产行业还处在“亚健康”状态,活力很弱。这些企业面临债务压力,资产负债表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需要让房地产开发商尽快重组,改善他们的资产负债表。

更重要的是让房地产市场高质量发展。什么叫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改善大家的居住条件和居住质量。这里面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大量农民工在工作城市无法安家,住得很差,而且一家人不能在一起生活,所以首先要解决他们的居住问题。当然不仅仅是农民工,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到外地工作,如果收入不高的话,住得也很差。

对于这些群体的居住问题,政府能不能提供更多支持保障?他们买房子,利率能不能更低一点?能不能通过降低土地价格,进一步把房价降下来?能不能提供更多保障性住房?

另外,从平均水平来看,现有的房子有些很破旧,我们需要一些新的、更好的住宅。

我们现在的存量房已经很大了,接下来维护更新是个很大的问题。房地产市场不能只是建房子,维护更新也应该纳入进来。

真实利率必须大幅下调,才能带来新的信贷增长

经济大家说:房地产行业上下游的链条很长,它占整个GDP的比重较高,那么房地产投资缺位后,是否意味着政府的广义投资需要承担更长期或更结构性的填补的角色?

张斌:房地产投资下降之后,信贷需求也跟着下降了。这一轮经济为什么需求不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房地产,房地产带着整个地方政府的收入一起下滑了。

房地产在宏观经济中最核心的作用既不是消费,也不是投资,而是信用扩张。房地产带来信贷扩张,同时带来地方政府卖地收入,撬动地方政府信贷扩张,然后带动全社会购买力增加。

这是房地产宏观意义上最核心的作用。它甚至不是投资,也不是消费,房地产是中国过去十多年信贷扩张最主要的发动机。

问题的关键在于要找到一个新的信贷扩张力量来替代房地产。所谓替代房地产,宏观意义上讲就是要有一个新的信贷增长渠道。

那这个新的信贷增长靠什么?真实利率要足够低,这是市场最重要的价格。真实利率只要足够低,对我们私人部门的消费信贷也好,投资信贷也好,都是一个支撑。对政府来说,融资成本大幅下降,融资能力也会提升。

所以当房地产市场下来之后,真实利率必须要大幅度下降,才能带来新的信贷增长,稳住全社会信贷增长和购买力增长。

这个非常重要,应该排在第一位。

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有效配合就是各自把目标明确

经济大家说:在“十五五”期间要有效地提振消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应该怎么样协调、配合,是否存在一个最优的政策组合?

张斌:我觉得各自把各自的事做好,就是最好的配合。

货币政策的目标要非常清晰,而且主次要特别鲜明,比如2%的核心CPI,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把这个事做好了,就是对财政政策最大的帮助。

为什么?因为你要实现通胀目标,就要大幅度降息,增加信贷。通胀上去了,谁受益最快、最多?企业的盈利和政府的税收。这对财政来说就是最大的帮助。

财政如果不拖后腿,比如广义支出增长速度能大于名义GDP的增长速度,你是个拉动力量,那货币政策的空间就更大一些。

就是各扫门前雪,各自把各自的目标定得清楚,然后实现各自的主要目标,这样就形成了最好的配合。

当然在一些具体环境中,比如在股票市场的操作层面上,会有一些操作上的相互配合,这是有的。

经济大家说:您对“十五五”期间走出“需求不足”有信心吗?

张斌:有。我们的政策空间很大,而且我们对这个问题认识的共识也越来越多,我觉得终究是会走出来的。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鉴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小陆搞笑日常
小陆搞笑日常
侃侃心里话 聊给懂的人
432文章数 1014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