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南京大学落幕。我校荣获主体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揭榜挂帅”专项赛擂主1项、特等奖6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4项、优秀奖1项,“人工智能+”专项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奖总数创历史新高,捧得全国“优胜杯”。
![]()
![]()
本届竞赛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社科院、中国工程院、全国学联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搭建了“1+2+N”工作矩阵,即1个主体赛,“揭榜挂帅”“人工智能+”2个专项赛,举办“挑战杯”项目对接转化会、专场招聘会、青年发展型城市及人才政策宣介、青年科技创新研学等多个配套活动,共吸引来自全国2700多所高校的40余万件作品、300多万名学生参赛。学校积极组织参赛,在各学院大力支持下,实现各项赛道获奖全覆盖。
![]()
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工作,坚持实践育人导向,以“挑战杯”系列竞赛为牵引,立足行业特色,扎实推进“攀登行动”计划,引领青年学子在科创报国新征程中奋力攀登,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的火热实践中实现青春梦想。
主体赛一等奖
星际工匠——航天复杂舱体重载机器人
优质高效成形新技术与装备
![]()
团队成员:邓祖深、王锦芃、张兆森、卢著伟、李昱辉、方楚昊、吴海林、方星卯
项目简介:复杂舱体是航天装备关键主承载结构,广泛用于火箭箭体/燃料贮箱、飞船及导弹外壳等重要部位,力学性能要求极高。目前,航天舱体主要通过切削工艺制造,存在力学性能、制造效率、材料利用率低等问题。本作品国际首创航天复杂舱体重载机器人优质高效成形新技术与装备,使舱体产生连续局部稳定塑性变形,进而实现航天舱体高性能、高效率、低成本一次整体成形。
主体赛二等奖
高性能陶瓷基复合材料机器人
增材制造设备与方法
![]()
团队成员:钱锦豪、郑创懿、吴律、周昊杨、方子豪、徐兆胜、徐源博、朱凯峰
项目简介:连续纤维增强碳化硅陶瓷构件因其轻质高强、耐高温等特点,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广泛,但存在复杂构件成型难的瓶颈。为此,本作品提出连续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复杂构件机器人增材制造新设备与新方法。依托自主研发的多自由度机器人增材制造设备,通过高压喷涂-加热熔融-可控超声多能场协同作用,结合纤维打印路径规划实现高性能复杂碳化硅陶瓷构件制造。目前相关技术成果已通过航空航天环境模拟应用验证,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水下干渠逆止阀巡检疏换一体化机器人
![]()
团队成员:张盛焜、裴樱琦、张乐研、廖紫函、刘开轩、王佳祺、周睿迪、邱邦杰
项目简介:本项目聚焦南水北调及城市排水系统中逆止阀运维难题,研发水下干渠逆止阀巡检疏换一体化机器人。通过基于水下压差调节的湿端检测疏通装置,定制化集成检测、疏通、更换三大功能于一体的机器人和智能协调平台,实现水下逆止阀全流程智能化运维。本项目适用于南水北调工程及城市排水系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成功解决了传统人工巡检效率低、风险高的问题,保障了水利工程安全稳定运行。
面向受限与特种液体环境的
球形智能巡检机器人
![]()
团队成员:张中辉、余铮辉、冯嘉锐、李雲北、周浩南、郑凯威、岑亚平、方明旗
项目简介:针对电力、石化领域受限空间与特种液体环境巡检难题,本团队创新性提出融合全封闭球形结构设计与多模态传感技术的跨学科解决方案,在狭小空间适配性、液下运动稳定性与故障识别精准度上取得突破。项目以“微型化+强适配”为核心,构建全封闭球形耐压壳体(直径19cm)与隐藏式微型喷射推进系统,打造LoRa扩频通信模块与模糊算法控制架构,同时研发光学-算法协同多缺陷感知系统,成功实现机器人在变压器油等介质中的全向机动、稳定通信与精准缺陷识别,兼具低成本、高可靠优势,为高危环境巡检提供新路径。
“数字旋涡”:新一代大学生生成式
人工智能工具使用现状及
对“学业质量”的影响机制与优化对策
![]()
团队成员:何宇恒、柳沛宸、王锦添、王子轩、张来晨、邹旭阳、程亚文、巢伊涵
项目简介:本调查聚焦该如何引导新一代大学生主动驾驭GAI工具,而不是被动裹挟至“数字旋涡”中。为深入探讨这一问题,通过两轮文献分析(109篇)、两轮问卷调查(2596份有效问卷)与两轮深度访谈(23所高校、130人次),综合运用SPSS、Mplus、Stata等软件开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精准分析与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使用GAI工具对其学业质量整体存在负面影响,其中知识获取具有积极作用,但信息过载和情感依赖成为主要风险。团队提出“五个联动”创新举措和“四位一体”协同机制,共同完善GAI工具使用规范、优化教学评价体系,促进GAI工具与高等教育改革的融合发展。
主体赛三等奖
瀛溟智援——基于全息智视与
多模物联的海上自供能搜救平台
![]()
团队成员:杨宇航、陈子兮、林植山、赵紫绮、柳森瀚、陈国豪、王子悦、李梦婷
项目简介:本项目围绕海上搜救痛点,搭建基于全息智视与多模物联的海上自供能搜救平台,软件端采用改进YOLOv7算法结合SLAM视觉导航技术开发全息智视搜救系统,结合救生衣双模定位,实现98.5%的落水者识别精度及米级定位;物联硬件端研发背扣式自发热救生衣及自供能系统,采用三轴光伏追踪耦合蜂巢式摆式波浪能发电阵列,整体能源利用率达42%。通过全息识别、多模物联与供能协同,构建智慧化、可持续的海上智能搜救平台。
“揭榜挂帅”赛道擂主
植“树”造“磷”
新型负载树脂提纯湿法磷酸技术
![]()
团队成员:王占昊、黄锐、韩思彤、罗梦恒、乔恒芳、吴晨旭、王延旭、张新宇、杨虎、周佳豪
项目简介:磷资源是我国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在新能源、医药、农业等领域占据重要地位。随着我国向高端制造业转型,精制磷酸的需求量逐年递增。聚焦于湿法磷酸的深度提纯技术,现有的溶剂萃取法存在成本高、污染大、效率低等问题。该项目团队基于在湿法体系净化除杂、元素分离富集等领域的多年研究基础,结合超声波外场强化技术,成功制备出对湿法磷酸中磷具有高吸附能力和优异选择性的离子液体负载树脂。项目创新性利用超声波技术强化制备离子液体负载树脂,磷的最大吸附量由333.1 mg/g增加至396.4 mg/g,可使制备过程的能耗降低70%以上,揭示了超声波的引入可以优化负载树脂的制备及再生。基于该技术进一步提出了新型负载树脂提纯湿法磷酸工艺,利用项目制备的离子液体负载树脂对湿法磷酸进行吸附、洗涤和脱附,可实现磷酸与铁、铝、镁等金属杂质的高效分离,制备出了MER值小于0.1%的净化磷酸。该工艺具有较好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资源效益,为湿法磷酸的清洁高效提纯提供了一条新思路,有望推动磷化工行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揭榜挂帅”专项赛特等奖
飞马激光3D纳米打印系统
![]()
团队成员:张子涵、岳云帆、朱健、王振乾、周睿诚、桂心映、阳升、张兰馨、张卫博
项目简介:传统物镜或者振镜微纳加工难以实现在保证加工精度的同时实现高速大面积加工。本作品通过显微扫描共聚焦系统,成功实现氧化锡半导体、氧化硅-氧化锆复合陶瓷等材料的3D高速纳米打印,解决了传统3D激光增材制造中加工耗时长,加工材料种类受限等,拓宽了激光纳米增材制造系统的应用场景。
基于数据驱动的动力电池故障分析
及提前预警策略研究
![]()
团队成员:黄文涛、康涵锐、朱立舟、吴航宇、刘典钰、李镱、韩天旭、林冠铮、王浩杰
项目简介:项目提出的基于数据驱动的动力电池故障分析及提前预警策略,创新性地引入了多模式故障识别、多算法交叉融合技术,打通了从实验室到实车应用场景的“最后一公里”!为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对于仅单故障模式识别和实验室数据到实车应用转换等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本团队研究成果将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管理系统中,通过实时监测部署,提前预警潜在故障,可大幅降低电池故障导致的安全事故、延长电池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基于注意力机制的
银河麒麟操作系统智能运维平台
![]()
团队成员:陈汀杨、王文婧、王华浩、姚世文、汤舜尧、陈昕、黄芳、王佳敏、陈键、付嘉杰
项目简介:针对银河麒麟操作系统,设计包括异常检测和根因分析模块在内的智能运维平台。平台架构包括前端界面、后端接口及深度学习模型内核,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操作系统运维解决方案, 助力银河麒麟的推广应用和生态建设。该平台支持基于语言模型的智能化交互、多模态数据采集、异常检测与等级评估、故障原因判定等功能。
电通路明
基于电网-交通网-通信网协同调度
的灾后城市智能供电恢复系统
![]()
团队成员:龙云翀、蔡德馨、喻亚洲、吴嗣贤、罗铃欢、曹毅、刘欣雨、郑佳鹏、黄蕾
项目简介:针对城市电力系统受灾严重导致的大面积停电问题,现有修复方案主要考虑电力网这一单一系统,然而随着城市发展,电力系统已经发展为电网-交通网-通信网耦合的复杂系统,传统方法难以适用。该项目团队针对现存问题展开了研究,实现了城市电力系统全景态势评估、风险主动防御和三网协同调度的供电恢复三大技术。最终,设计了三网协同调控的灾后城市智能供电恢复原型系统,实现用户友好交互、三网数据监测、电网全景态势评估、灾后供电恢复方案实时求解等功能。本项目能够促成灾后电网的快速平稳重建,在极端天气灾害中能强有力支撑城市生命线系统的安全运行,实现城市供电系统的全面智能化与可持续发展。
毫厘感知——复杂环境北斗精密
可信形变监测与预警平台
![]()
团队成员:陈洋溢、薛琪琪、张庆超、李宇浩、刘国政、焦辉、叶子康、方贺、石尚峰、杨军岭
项目简介:面向山区油气管道地质灾害防控需求,针对复杂环境下卫星信号易受干扰、传统模型适应性差等痛点,通过多源数据融合增强监测鲁棒性,并创新性提出非模型化误差函数和随机模型补偿算法,最后构建基于数据驱动的智能预警模型。平台实现了毫米级形变监测精度,在强电磁干扰、复杂观测环境下仍可保持稳定运行。该成果不仅为保障能源管道安全提供全天候“数字哨兵”,还可推广至桥梁、边坡监测等领域,助力国家重大基础设施智能化运维。
![]()
主 体 赛
一等奖
星际工匠--航天复杂舱体重载机器人
优质高效成形新技术与装备
汽车工程学院
作者:邓祖深等
指导老师:郑方焱等
二等奖
高性能陶瓷基复合材料机器人
增材制造设备与方法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作者:钱锦豪等
指导老师:刘凯等
水下干渠逆止阀巡检疏换一体化机器人
船海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
作者:张盛焜等
指导老师:甘进等
面向受限与特种液体环境的
球形智能巡检机器人
机电工程学院
作者:张中辉等
指导老师:刘兆冰等
“数字旋涡”:新一代大学生
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使用现状
及对“学业质量”的影响机制与优化对策
管理学院
作者:何宇恒等
指导老师:张光磊等
三等奖
瀛溟智援--基于全息智视与多模物联的
海上自供能搜救平台
航运学院
作者:杨宇航等
指导老师:刘克中等
![]()
“揭榜挂帅”擂台赛
特等奖
植“树”造“磷”——新型负载树脂
提纯湿法磷酸技术(擂主)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作者:王占昊等
指导老师:杨思原等
飞马激光3D纳米打印系统
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化示范学院
(材料与微电子学院)
作者:张子涵等
指导老师:王学文等
基于数据驱动的动力电池故障分析
及提前预警策略研究
汽车工程学院
作者:黄文涛等
指导老师:胡杰等
基于注意力机制的银河麒麟
操作系统智能运维平台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
作者:陈汀杨等
指导老师:郑渤龙等
电通路明——基于电网-交通网-通信网
协同调度的灾后城市智能供电恢复系统
自动化学院
作者:龙云翀等
指导老师:田猛等
毫厘感知—复杂环境北斗
精密可信形变监测与预警平台
航运学院
作者:陈洋溢等
指导老师:郑凯等
一等奖
基于人工智能控制的
磁驱溶栓纳米机器人
用于脑血管微创介入治疗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作者:冯宇琴等
指导老师:吴祥华等
安芯卫士:AI大模型赋能的
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
安全预警与健康监测系统
汽车工程学院
作者:周悦悦等
指导老师:胡杰等
矿压智能风险预测预警
与矿山开采地表沉陷
环境监测的前沿探索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作者:柯昌均等
指导老师:柯波等
3-DOF柔性交互脚踝康复机器人
信息工程学院
作者:章馨予等
指导老师:孟伟等
基于凌久GPU的高效数学及
信号处理算子库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
作者:岳子洋等
指导老师:郑渤龙等
多源有机固废自持热脱碳协同
活化制备建材原料低碳新技术
安全应急学院
作者:李冰瑶等
指导老师:马仑等
无形之网 有形之力——数字时代
网络暴力信息的风险治理路径探索
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
作者:高胜寒等
指导老师:唐子艳等
二等奖
热障长城:面向电池热失控的
水泥基多功能热防护技术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作者:钟振航等
指导老师:孟甲申等
失效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的
高效化学剥离与熔盐再生修复技术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作者:冯思铖等
指导老师:孟甲申等
红外光纤智能感知——锂离子电池电解液
在线无损检测新技术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作者:凌亚密等
指导老师:许银生等
极中生“智”——大模型驱动的
极地航行多智能体决策系统
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
作者:吴达等
指导老师:刘安等
基于海空协同信息感知
自供能平台的智能航运决策系统
船海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
作者:陶佳彬等
指导老师:柴威等
面向地球系统科学的
海量网格类数据的
分布式文件系统设计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
作者:许韬等
指导老师:杜亚娟等
基于多智能体协同的
知识-能力双驱动
自适应学习路径规划方法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
作者:张硕等
指导老师:解庆等
海云智视:FPGA仿真平台下的
海洋多目标检测、跟踪与定位综合系统
自动化学院
作者:李嘉琪等
指导老师:张清勇等
破云觅踪-基于单北斗的
海洋高频低成本精密定位方法与装备
航运学院
作者:杨泽恩等
指导老师:钱闯等
北斗视觉MEMS阵列地磁融合的
大型石化厂区人员定位装备
航运学院
作者:洪祺越等
指导老师:钱闯等
三等奖
百“废”俱“新”——复合碱激发
与级配调控双驱强化
全固废低碳混凝土制备关键技术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作者:柯璇等
指导老师:包申旭等
黄土丘陵煤矿采动边坡
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作者:时海生等
指导老师:黄永炳等
面向国产处理器的
智能编译优化技术研究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
作者:陈飞宏等
指导老师:杜亚娟等
拯救“脆皮大学生”:健康中国视域下
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调查
与对策研究——基于武汉
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实证调查
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周杰等
指导老师:王堂生等
优秀奖
内河场景下无人船集群运输关键技术研究
航运学院
作者:刘禹良等
指导老师:熊勇
![]()
“人工智能+”
一等奖
超能聚智——智能微纳米机器人
及其生物医用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作者:张迪等
指导老师:苏秀芝等
二等奖
基于大语言模型的
政务数字人交互系统——
助力“人工智能+政务管理”
普惠化升级
自动化学院
作者:张婉莹
指导老师:张华军
图片来源:周睿迪 朱香阁
编辑:李颖 张雪
责编:李扬帆 王多
审稿:严祥星 陈英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