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作者为《环球时报》英文版撰写的专栏文章。英文标题:
Yiwu serves as a classroom for truly understanding modern China’s spirit(Oct 17)
最近,有两件看似毫不相关的事件引起了我的注意。
在上海,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齐聚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大会主题是“历史与当代中国:全球视野”,重点探讨的是如何将历史上的中国与当下的现实中国相衔接。
与此同时,在距离上海约280公里、位于浙江省的义乌,一座全新的全球数字贸易中心刚刚揭幕,被称为“第六代市场”。
在这里,商户只需一部手机和一款应用程序,就能与数十个国家的客户直接交易;实时翻译、设计工具和由人工智能驱动的全流程导航,贯穿从构想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
虽然一个事件是学术性的,另一个则是商业性的,但它们在一个核心问题上相交汇:我们应当如何真正理解当代中国,以及推动其转型的深层力量?
上海的会议旨在以学术方式回答这一问题。不过,我想给主办方提一个实际的建议:未来不妨在义乌举办一场会议,或者至少邀请国际学者到这个城市实地考察。
毕竟,义乌或许是最生动、最鲜活地展现古代中国传统如何演变为现代中国活力的地方。
为什么是义乌?
这个貌不惊人的中国中部小城,从默默无闻成长为“世界小商品之都”,如今又站在数字贸易的最前沿。它的成长故事,比任何统计数据都更能揭示中国经济真正的韧性来源。
义乌的地理决定了它的命运。
四十多年前,它还是浙江中部的一个贫困县。地处内陆、资源匮乏,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义乌仍难以养活本地人,许多人不得不“挑着担子”外出谋生。
义乌人创造力在困境中诞生。
义乌的商贩们发明了一种奇特的“以物易物”的方式:用自制的红糖或小商品换取废弃的鸡毛和生活杂物。那句俗语——“一个人的无用之物是另一个人的宝贝”——在这里有了现实的注脚。鸡毛和皮毛被转化为鸡毛掸子或化肥。
利润虽微,但逻辑却精妙:从被忽视的事物中发现价值,通过灵活适应求生,并保持敏锐的机会意识。
这种“鸡毛换糖”的精神孕育了流动、坚韧与不断创新的文化。人们敢于走出去连接零散的市场,有承受不确定性的韧劲,也有将微利变成大业的创造力。
在中国改革开放深入展开后,这种精神被放大到新的规模。义乌从路边摊一跃成为庞大的商品集散地,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买家。
如今的数字贸易中心,难道不是这一精神的又一次飞跃吗?
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把“店铺+作坊”的传统模式升级为一个超连接的全球体系。这背后延续的,仍然是那种机智、开放与速度感的文化本能。
危机反而使这种力量更加锋利。
疫情冲击、供应链阻断,甚至贸易战,都无法拖垮义乌商人。他们迅速转向电商和直播,再次以超乎寻常的适应力突破难关。这并非盲目的乐观,而是将逆境化为优势的长期习惯。
让我们回到“世界中国学大会”。
中国学这一领域本身也在演进,上海的会议不只是一场学术研讨会。
传统的西方汉学,主要从旁观者的角度研究中国的历史文献和帝制遗产。而如今,新的挑战——也正是本届大会的主题——在于建立联系与理解演变:如何让文本传统与当下现实相呼应,洞察那些支撑中国的思想、习惯与文化基因。
观察义乌的实践,我们可以看到:古老的商业敏锐正孕育新的数字活力;“和而不同”的理念指导着可持续发展;而儒家的公共思维也在影响地方治理的现代化。
从这个视角来看,中国面对贸易战等外部挑战时所展现的自信与韧性,不仅源自经济政策或体量优势,更来自一种集体的文化韧性与不断通过实践优化的能力。
义乌的新市场并非一座堡垒,而是一个邀请。
对于那些真心想了解当代中国的人来说,义乌,也许就是最好的课堂之一。
the end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