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中国(北京)国际细胞与基因治疗展览会将于9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亦创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作为全球生物医药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专业展会之一,此次盛会预计将吸引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余家参展企业,以及超过3万名专业观众参与。展会将集中展示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基因编辑、RNA疗法等前沿技术的最新研发成果,为行业搭建一个集技术交流、产品展示、商业合作于一体的国际化平台。
2026北京国际细胞与基因治疗展览会
时间:2026年9月16日至18日
地点:北京亦创国际会展中心
咨询:高老师 I36-4I36-2952
W X:2426253060
![]()
本届展会的主题是"创新驱动未来,科技引领健康",将重点聚焦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的技术突破、产业化进程及临床应用。展会期间,来自全球顶尖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和生物医药企业的专家学者将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行业发展趋势。展会设置了基因治疗药物研发、CAR-T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基因编辑技术、核酸药物、基因治疗载体、基因检测与诊断等七大主题展区,全面覆盖细胞与基因治疗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展会将首次设立"基因治疗临床转化专区",集中展示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创新疗法。据主办方透露,包括CRISPR基因编辑疗法、AAV载体基因疗法、mRNA疫苗技术等在内的多项突破性技术都将在专区亮相。这些技术有望为癌症、遗传病、罕见病等难治性疾病带来革命性的治疗方案。展会还将特别设置"中国原创技术展区",重点展示我国科研团队在基因治疗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如新型基因递送系统、精准基因编辑工具等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
同期举办的高峰论坛将成为本次展会的另一大亮点。论坛将邀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外院士、跨国药企高管等权威人士,就"基因治疗的监管科学""细胞治疗的产业化路径""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边界"等热点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其中,"基因治疗产业化论坛"将重点关注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转化路径,分享国内外成功案例;"细胞治疗质量控制论坛"则将深入讨论生产工艺、质量标准等产业化关键问题。此外,针对行业人才短缺的现状,展会还将首次举办"细胞与基因治疗人才发展峰会",为校企合作搭建桥梁。
展会的国际化程度将创下新高。除国内龙头企业外,来自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企业也将携最新技术参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展会期间将举办"一带一路细胞与基因治疗合作论坛",推动我国与沿线国家在该领域的深度合作。据主办方介绍,目前已有多家国际机构确认将组织代表团参会,寻求技术合作与商业机会。
为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展会创新性地设置了"技术需求发布区"和"成果转化对接区"。高校、科研院所可以在此发布技术需求,企业则能展示可供转化的研究成果。这种精准对接模式有望加速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同时,针对初创企业的需求,展会还将举办多场投融资路演活动,为创新项目与资本搭建对接平台。
在公众科普方面,展会组委会特别策划了"基因治疗科普长廊",通过生动形象的展示方式,向公众普及基因治疗的基本原理、发展历程和应用前景。此外,还将举办多场面向公众的科普讲座,邀请知名专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基因治疗技术,增进社会对这一前沿领域的了解和认知。
从参展企业阵容来看,国内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的领军企业将悉数亮相,展示其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方面的最新进展。与此同时,一批专注于细分领域的创新型企业也将带来令人耳目一新的技术解决方案。在仪器设备展区,多家国际知名厂商将展示专为细胞与基因治疗研发生产定制的高端设备,如全封闭自动化细胞处理系统、高精度基因测序仪等。
展会期间,多项重要行业报告将首次发布。《2026中国细胞与基因治疗产业发展蓝皮书》将全面梳理我国该领域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全球基因治疗临床试验分析报告》则将对全球在研项目进行系统分析,为行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持。这些报告的发布将为政策制定者、企业和投资者提供重要参考。
![]()
随着细胞与基因治疗技术日趋成熟,相关产品的商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本次展会将专门设置"商业化解决方案展区",展示从生产到物流的全链条解决方案。特别是在冷链运输、长期储存等关键环节,多家企业将推出创新产品和服务,助力解决行业痛点。
从全球视野来看,中国在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正从跟跑者向并跑者乃至领跑者转变。本次展会的举办,不仅将展现中国在该领域的创新实力,也将为全球行业发展注入新动能。通过这一国际化平台,中外企业可以深入交流合作,共同推动细胞与基因治疗技术造福更多患者。
据组委会介绍,展会筹备工作正在有序推进,目前已开通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提供在线注册、展位预订等服务。为方便外地观众参会,组委会还特别协调了周边酒店的住宿资源,并提供往返会场的接驳服务。随着展会日期的临近,更多精彩内容和重磅嘉宾信息将陆续公布,值得业界持续关注。
2026中国(北京)国际细胞与基因治疗展览会的举办,恰逢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展会将为行业提供一个把握前沿趋势、分享创新成果、拓展合作机会的重要平台,有望进一步推动我国细胞与基因治疗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加速创新疗法从实验室走向临床,最终惠及全球患者。
![]()
北京:支持医疗卫生机构联合大模型企业挂牌AI实体医院
11月5日消息,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就《关于支持昌平区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其中提到,鼓励高校院所、企业、医疗机构联合开发生命科学基础大模型和医药应用垂类模型,助力提升药物研发和临床诊疗效率。支持医疗卫生机构联合垂类大模型企业挂牌AI实体医院,实现AI+医疗产业生态协同发展。
支持围绕AI+药物研发、辅助诊断等方向打造一批标杆示范场景,对示范性强的项目择优予以不超过项目工程投资总额30%、最高5000万元的资金支持。
聚焦合成生物制造、细胞与基因治疗、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领域,及高端医疗器械、美丽健康产业赛道,布局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根据平台运营情况,给予不超过3年、最高5000万元资金支持。
支持投资机构设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鼓励积极募集长期资金,对基金已实缴到位,且对科技型企业开展实际投资的,根据基金实缴规模、募集长期资金等情况,分档给予投资机构不超过500万元资金支持。
关于支持昌平区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
为加快推动昌平区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以生命科学园、国际医疗器械城、未来美城、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区“一园两城一区”为核心,联动海淀区激发北部地区医药健康原始创新活力,协同南部地区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助力全市医药健康产业创新提效、发展提质、开放提级,特制定本措施。
一、提升创新策源能力
(一)强化原始创新策源。依托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及新型研发机构等,加强前沿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催生一批全球领先的标志性原创成果。支持设立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围绕医药健康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和产业需求,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组建创新联合体,对于具有高水平研发团队、能够显著引领促进产业发展的高能级创新平台给予资金支持,支持北京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创新中心争取升级为国家级创新平台。(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昌平区政府)
(二)提升临床研究水平。加强与国家医学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深度合作,提升昌平区医疗卫生机构临床研究水平。支持医企合作开展全球早期同步研发和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鼓励保险机构开发临床试验和高端医疗设备开发责任保险,对投保企业予以支持。支持创新药械企业与医疗卫生机构合作开展创新药械真实世界研究、上市后评价、适应症拓展研究等。(市卫生健康委、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药监局、北京金融监管局、市委金融办、昌平区政府)
(三)加快创新成果转化。积极争取建设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支持建设概念验证平台、技术转移机构等,加强技术转移人才培养,提升技术转移服务水平,打造科学家创业第一站。加快北京清华前沿交叉创新研究院、北京大学昌平产教研融合创新中心建设,组建专业技术服务团队,完善产业孵化生态。支持企业牵头成立产教研医联合的医工交叉创新转化中心。(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教委、市卫生健康委、昌平区政府)
(四)夯实AI+医药健康要素基础。鼓励医疗机构、高校院所、企业共建医疗健康高质量数据集,强化多组学、临床试验、健康诊疗等数据整合和共享利用。积极推动生命园三期等重点区域部署建设生物医药领域专业化智算设施,区域联动为昌平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普惠性算力支持。对符合条件使用智能算力的企业,通过市级算力券予以补贴。(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政务和数据局、昌平区政府)
(五)加快AI+医药健康示范应用。鼓励高校院所、企业、医疗机构联合开发生命科学基础大模型和医药应用垂类模型,助力提升药物研发和临床诊疗效率。支持医疗卫生机构联合垂类大模型企业挂牌AI实体医院,实现AI+医疗产业生态协同发展。支持围绕AI+药物研发、辅助诊断等方向打造一批标杆示范场景,对示范性强的项目择优予以不超过项目工程投资总额30%、最高5000万元的资金支持。(市发展改革委、市卫生健康委、市医保局、市药监局、昌平区政府)
二、强化产业发展支撑
(六)加快创新药械研发上市。将昌平区高水平创新药械品种纳入重点项目制管理,对具有显著临床价值、创新性强的项目,予以资金支持。强化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医疗器械创新北京服务站、北京药品医疗器械创新服务站(北站)、北京市药品检验研究院等服务能力建设,推动成立北京市化妆品原料创新服务站,建立企业与监管机构的前置沟通机制,加快创新药械上市和产业化进程。(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药监局、昌平区政府)
(七)完善产业服务平台体系。聚焦合成生物制造、细胞与基因治疗、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领域,及高端医疗器械、美丽健康产业赛道,布局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根据平台运营情况,给予不超过3年、最高5000万元资金支持。支持打造创新医疗器械临床应用培训推广中心,搭建医企对接平台,加速创新产品推广应用。支持成立产业创新发展联盟,整合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检验检测机构、行业协会等多方力量,共同开展标准制定和产业资源对接,服务产业创新发展。(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国资委、昌平区政府)
(八)强化创新药械多元支付探索。支持商业健康保险公司与昌平区创新医药企业合作开发特定疾病险、特定药品险等商业健康保险产品,试点“药价谈判+按疗效付费+分期支付”组合机制,加快创新药械推广应用,降低患者使用负担。(市医保局、北京金融监管局、市委金融办、市卫生健康委、昌平区政府)
(九)加大科技金融创新赋能。构建“股贷债保”联动体系,扩展“贷款+外部直投”“认股权贷款”等股债联动业务模式创新和场景应用。支持投资机构设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鼓励积极募集长期资金,对基金已实缴到位,且对科技型企业开展实际投资的,根据基金实缴规模、募集长期资金等情况,分档给予投资机构不超过500万元资金支持。支持企业单独或联合开展企业风险投资(CVC),推动国管基金等探索共同出资组建CVC等基金,面向产业链创新主体和海外优质项目开展投资或并购。探索拨投联动机制创新,深入挖掘重点科技成果和企业,通过研发资金支持与股权投资联动方式,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成长壮大。(昌平区政府、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国资委、市委金融办、人民银行北京分行、北京金融监管局、北京证监局)
三、打造一流产业集聚区
(十)加速特色产业集聚。加快建设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区,用好合成生物制造项目准入“明白卡”,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应落尽落、入园入区发展。加快打造未来美城,建设中国化妆品原料信息平台,引导美丽健康骨干企业优先向未来美城布局,鼓励美丽健康企业围绕产业准入、全球贸易便利化、美丽健康与数字经济融合等创新探索。依托北京脑科学和类脑研究所等形成的成像、加工、检测、计算等平台能力,设立脑机接口专项孵化基金,打造中关村(昌平)脑科学与脑机接口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国际医疗器械城,打造中国高端医疗装备创新与高质量发展交流中心,高质量建设中关村(昌平)智能眼科医工产业园。(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药监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委、昌平区政府)
(十一)强化园区建设支持。研究将“一园两城一区”全部纳入北京市重点产业集聚区范围,加大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支持力度,支持打造两业融合示范园区,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对于智慧化平台及产业服务设施项目,给予不超过项目投资总额50%、最高5000万元的资金支持。支持引入全球领先的园区运营管理机构,提升园区市场化、专业化管理水平,根据服务能力和服务成效等,给予不超过项目投资总额50%、最高3000万元的资金支持。(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昌平区政府)
四、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
(十二)汇聚全球创新资源。实施外资研发中心研发激励计划,鼓励医药健康领域外资企业持续扩大研发投入,根据研发投入增长情况给予不超过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支持医药健康领域国际科研机构、国际初创公司、国际行业隐形冠军等在京落地,根据成果产出、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情况给予不超过300万元的资金支持。支持举办生命科学领域高水平国际学术研讨会议,对于符合条件的,按照规定给予不超过300万元的资金支持。(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昌平区政府)
(十三)加强出海支持。支持龙头企业通过技术成果首次海外应用、设立海外研发中心等方式,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技术联合攻关与创新应用等国际合作,推动创新成果“走出去”,根据技术研发、技术成果海外应用等情况,给予不超过200万元的资金支持。支持企业通过在海外设立科技园区、孵化器、创新中心等平台载体,或直接开展跨国(境)技术转移服务,推动优质技术项目出海或转化落地,根据项目落成以及技术成果转化情况,分档给予不超过300万元的资金支持。(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商务局、市药监局、昌平区政府)
五、构筑高水平人才高地
(十四)构建多层次人才梯队。支持高校生命学院建设,加大引育国内外生命健康科技领军人才、卓越青年科学家、卓越工程师、高水平技术经理人等。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科技领军企业联合共建产教融合基地,大力培养医药健康前沿交叉、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和“生物医药+X”等跨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支持昌平区职业院校与市属高校、生命科学园企业共建开放性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联合开展医药健康产业全链条高水平高技能人才培养。支持建设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示范区,培育高层次创新创业青年人才,对纳入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计划的相关青年拔尖人才予以资金支持。(市人才局、市教委、市发展改革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健康委、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昌平区政府)
(十五)完善人才配套保障。支持高品质人才公寓规划建设,打造“职住一体”社区。鼓励优质医疗资源引入,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力。鼓励通过高校创办附属学校、集团化办学、建设国际学校等方式引入优质教育资源。鼓励统筹推进轨道交通网络、市政道路等基础设施优化升级,提升区域交通可达性。(市规自委、市教委、市住建委、市卫生健康委、市交通委、市重大项目办、市发展改革委、昌平区政府)
六、做好组织保障
(十六)建立市区联动推进机制。市级单位发挥资源汇聚与统筹协调的作用,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昌平区政府履行属地责任,建立健全专班机制,加强日常协调调度,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卫生健康委、市药监局、市医保局、市人才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住建委、昌平区政府等)
(十七)强化政策集成落地。用好用足超长期特别国债和本市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高精尖产业资金、中关村“1+5”、北京市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等现行政策资金。充分发挥“两区”政策作用,在医疗器械、合成生物制造、美丽健康等重点领域争取创新政策,推动“三新食品”、化妆品原料等在市场准入、示范应用方面开展先行先试,加快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药品跨境委托生产等示范试点在昌平落地。加强刚弹结合规划管控,完善区域功能布局,打造高效复合的城市空间。(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人才局、市规自委、市国资委、市卫生健康委、市药监局、市医保局、昌平区政府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