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期待每一个共鸣的你,关注、评论,为学、交友!
台湾经济从1950年到1980年间有较大发展,它带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台湾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变成为新兴的工商社会,都市的劳工阶级、中产阶级取代乡村小农而成为社会主导阶级。
经济发展使台湾民众在解决了温饱等基本生活问题后,开始争取自身的政治权益,参政问政意识加强。与经济互为表里的教育的发展,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必需人才,也造就了一大批向往理想社会制度、具有独立意识而不满现实的知识分子。
![]()
台湾社会结构变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一是国民党政治反对势力(“党外运动”)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迅猛发展,一是各种民众自发性的“自力救济运动”的蓬勃兴起,南方朔将其归纳为:社区的“公民不服从运动”、生态运动(包括“环境运动”和“生态抗议运动”)、学生运动、宗教运动、消费者保护运动等。
“自力救济运动”层出不穷,在方式和诉求手段上有愈演愈烈之势。执政的国民党当局那种封闭、管制式的统治体制已显然无法适应社会多元化的趋势。
台湾《联合报》曾婉转地说出了台湾民众要求变革的一般心态:
大家虽然肯定国民党领导的成就与贡献,却也认为国民党的领导应该也可以做得更好。国民党应该避免或有效的防范各种领导上的错误,以减轻国人所受到的损害与享有现有利益所付出的代价。“安和乐利”虽然已成为大家所接受的一种政治意念,但是并不等于人们接受“知足常乐”的政治哲学。社会大众在享受国民党领导施政所获得的经济果实后,进一步期望依据宪法应拥有的权利,期望获得在民主政治中应拥有的自由;因而,便不免对于国民党所支配的资源,无论政治的、经济的,乃至于社会的发出重新分配的要求。
在如此的期望升高情况下,社会大众固然抱着“明天会更好”的乐观,(“明天会更好”是国民党所提出的宣传口号),却也由此而要求今天就应有更好的作法。
80年代的台湾当局已被历史逼到了一个痛苦选择的十字路口:坚持旧有的传统统治体系,绝不放弃任何利益,绝不向反对势力妥协,或许还能顽抗几年,但殷鉴不远,很快就会被时代潮流所吞没;顺应潮流,实行革新,放弃一些局部的利益,则有可能渡过难关,较长久地维持住自己的地位。最终,国民党最高当局选择了后者,以牺牲部分利益为代价,维持其最根本的利益一对台湾的统治。
1、国民党的选举准备
80年代台湾政坛上演的最后一幕,是热闹非凡的“三项公职人员(增额“立法委员”、县市长和省市议员)选举”。
这次选举是解除戒严后第一次在常态下进行的选举,也是第一次出现“两党(国民党与民进党)对立,多党参与”的选举。
![]()
被台湾舆论称为是“政党政治的开始”及“台湾民主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由于各种“公职人员”任期不同,“三项公职人员”一道改选的情况12年才有一回,而改造幅度又有所提升,故1989年底的选举规模是历次选举中最大的。
改选席次最多,参选人数最多,参选政党最多。“立法院”改选101席(参选者304人)、省市议员改选171席(参选者351人)、县市长改选21席(参选者69人),若再加上国民党预先实行党内初选淘汰的参选者,则参选人数更多。参选政党亦多达19个。
在实行“政党政治”的地方,任何政党不再有天然的优势,只有在选举中获得多数选民支持,才能获得执政的权力。台湾的这次选举虽有种种局限,但已初步具备了“政党政治”的某些特点。
在国民党方面。由于“戒严体制”之下的种种便利因解严而丧失,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稳坐钓鱼台,甚至为装饰而故意让出几个席位给他人了。国民党为保持过去“压倒优势”的胜利,全党上下齐动员,弹精竭虑投入选战。1989年,国民党所有的工作几乎都围绕选举开展。
国民党还专门从美国请了精于宣传的竞选事务专家,“协助设计创造党的新形象和制定竞选策略”,国民党最终确立的竞选总策略是以其执政四十年来的经济成就为主。
环绕此策略制定了名为“扎根”专案的辅选计划,其内容包括:
“区隔市场、文宣造势、广告网路、人力规划、公开辩论、电话追踪、掌握地利、资讯电动、布置桩脚等九大计划。”
国民党的全部竞选工作由中央副秘书长兼“组工会”主任关中统筹负责。
实际竞选过程中,国民党有如下特点:
(1)党内初选。此为一个创举。
国民党为保证提名候选人的当选率,协调党内因选举而产生的纠纷,改变过去的提名方式,仿照西方某些国家的做法,先实行党内初选。所有准备参加正式选举的国民党员,必须先通过党内竞选。国民党中央依据初选结果,再提名民意形象较好、竞争力较强、当选概率较高者为本党参加大选的正式候选人。
![]()
(2)划分“战区”,连带负责。
国民党为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将与民进党势均力敌、争夺激烈的6个焦点县市,如台北县、宜兰县、新竹市等,划为竞选的“一级战区”,成立了“六大专区督导区”,选派中常委等高级官员直接进行督选,并要他们对选举成败负责。
(3)组成规模庞大的“中央助讲团”。
由“外交部长”连战、“经建会”主任钱复等50人组成,四处出击,宣讲国民党的成就与政纲。各级党部也层层成立“助讲团”。同时,“名嘴下乡”、影视名星巡回助选等国民党的传统竞选手法也有所翻新。
2、公开提出“台独”主张
在民进党方面。这次大选是它首次以合法政党资格公开与国民党竞争,更是倾尽全力以赴。大选在即,民进党内各派暂告休战,表现出一致对外的态势,以至1989年10月底召开的民进党“四大”显得格外平静顺利,而以往的大会都出现严重的党内纷争。
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对台湾内外环境的分析,民进党终于在1989年夏季确定了新的政治路线——“地方包围中央”,并以此作为大选的指导纲领。“地方包围中央”的战略最先是由民进党秘书长、有“民进党军师”之称的张俊宏主编的《到执政之路》一书提出的。
“地方包围中央”战略的主旨是在“全省二十一个县市长席次里攻陷十席以上,逐步成立地方政团,孤立及杯葛(集体抵制)国民党执政的中央政府。”
民进党主席黄信介积极鼓吹“地方包围中央”战略,一再宣称民进党有能力一举拿下十个以上的县市长席位,在这些县市成为实际执政者,再联合起来对抗国民党执政的“中央政府”,“变相达成所谓‘和平过渡政权’。”
为达到“地方包围中央”的目标,民进党内推派了资历较深,竞争力强,公众形象较好的尤清、周清玉、游锡堃、苏贞昌、余陈月瑛等18人为县市长候选人,他们组成“县市长联盟”,集体出击。
民进党在竞选过程中,“新潮流系”候选人公开提出“台独”的诉求。11月初,台湾几家报纸公开刊登林义雄拟定的所谓《“台独”基本法草案》,将一整套的“台独”方案和盘托出台面。“基本法草案”明确限定“台湾领土包括台湾岛和它的附属岛屿”,要求完全变更“国体”。
![]()
紧接着,民进党内32位主张“台独”的“立法委员”及省市议员候选人正式组成以“新潮流系”为主体的“新国家联线”,标榜“新国家、新宪法、新国会”。“新国家联线”推出了“建立东方瑞士”的共同政见,主张“台独”,并冀图“在选举活动中集结新鲜活泼的社会全力共同推动‘新国家运动’”。“台独”的分裂祖国活动,在岛内造成严重不安。
民进党组成了以主席黄信介为总领队的“中央助选团”,分为北部团(团长康宁祥)、桃竹苗团(团长江鹏坚)、中部团(团长姚嘉文)、南部团(团长陈永兴),具体负责各处选务。在方法上,与民进党关系密切的反对当局的“异议分子”如许信良、陈婉真等频频闯关返台,制造声势,民进党也仍以国民党执政的失误及政治丑闻(如“法务部长”肖天讚为建高尔夫球场的“关说案”等)作为攻击国民党的手段。为改变公众形象,奠定执政基础,民进党在竞选中力避街头运动,尤其是暴力事件。
3、用钱买选票
除上述两党外,其余17个小党也推荐了共计42名的候选人。
工党推出台湾岛内著名的裸舞演员许丽华(许晓丹)为该党“立委”候选人,许晓丹在台湾因裸体演出“回旋梦里的女人”等轰动一时,成新闻人物。工党此举可能是想效仿意大利脱衣舞女当选议员的成功。
这次大选参加党虽多,实质上还是“两党”竞争唱主角。
作为竞选谋略,国民党和民进党都以攻击对手为手段,为己方造势。民进党公布了两份旨在“全面向国民党发动猛烈抨击”的文宣资料。一份题作“一个提尿袋政党的故事”,攻击国民党把持“国民大会”,资深“国代”平均年龄愈82岁,言行怪诞,提着尿袋议政,“误国误民”。
另一份名为“30大弊案”,列出国民党执政近年来出现的十信案、亚信案、毒玉米案等30件弊案,指出“这些弊案造成的损失高达3500亿元”,“罪魁祸首正是国民党”。
国民党全面反击,抓着“民进党暴力档案”大肆张扬。指出民进党成立3年直接造成93件暴力行为,间接介入者更高达3000件以上,目的“显然是要引起选民在‘民进党’与“暴力’间的联想,希望攻破民进党县市长参选联盟最近力图塑造的温和、理性形象及执政能力”。
国民党还攻击民进党1万多党员中“前科犯有1005人,且有列管流氓和刑事犯”,且该党有大专以上学位的党员仅1200多人,“显然执政能力贫乏”。
![]()
台湾舆论曾归纳了“历届选举所无”的三大特点:
“一为法律上承认在野党得以政党地位与实力对抗执政党而参选;二是反对政府之海外异议人士,或合法入境或自行潜返回乡,为在野党候选人造势,三是‘台独论”公然被提出来而成为部分候选人向选民之主要诉求。”
金钱与暴力介入是台湾选举的同行者,历届如此,1989年选举中也不例外,且有加深趋势。在台湾,选举要耗费大量金钱,“选举八字开,无钱莫进来”。说花钱买“公职”不为过。去台湾参观选举的美国人曾专门对候选人的花费状况进行调查,有位“立委”候选人说他要花3000万元台币(约合一百多万美元)时,老美“吓了一跳”,因为在美国竞选国会议员也用不了这么多钱,而这位候选人只自称是“小儿科”,有些人“要花到1亿元到3亿元,才能支付这次选举的开支”。
民进党籍台北县长候选人尤清为联络地方实力派,一次便设下300桌的饭局,其余开支可想而知。候选人的钱除了文宣、广告、招待外,更有直接用于贿选买票的。选举期间,“贿选传闻满天飞”,在宜兰县的一个镇,贿选者视对象的身份而定钱数,“从1000元到3000元不等,若稍有影响者,还有摄像机等。”
暴力介入选举事件以11月初彰化县无党籍“立委”候选人陈涌源在竞选办事处前遭歹徒枪击成重伤而达到高潮。“今年是暴力介入最多的一次,各地候选人纷传被恐吓,两位候选人被杀,更多助选员及竞选总部被打、被撞或被砸。”
有的候选人“遭歹徒恐吓勒索”。暴力事件频仍,使台湾保镖业一下子走红,保险公司趁机推出选举人员“平安保险”,生意很好,警察当局干脆向候选人推销防弹服。
![]()
仅据台湾“中央端正选风督导会报”至12月2日的统计,选举中共发生373件相关案件。其中,“贿选52件,暴力52件,恐吓勒索57件,不当言论210件,以及妨害投票1件。”
4、台北县长易位
1989年大选中,重点戏是“立法委员”选举和“台北县长选举”。“立法院”是控制“政府预算”和“质询政府施政”的机构,“立法委员”是“台湾政坛的宠儿”,是有意投身政治者的“追求目标”。
民进党实施“地方包围中央”战略,选择的突破点是县市长。宋楚瑜表示,“纵使加入一、两位激进型的立委,做为所谓的‘制衡’,尚情有可原,但是县市长部分关系行政权的掌握与运用,却不是可以掉以轻心的事,过去有几个县市首长不掌握在执政党手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当中的差距。”
21个县市长中,台北县长最为重要,台北县是台湾第一大县,是李登辉的家乡,且在地理上包围着台北市,对台北市的各项建设有重要影响。民进党推出了尤清,国民党选李锡锟竞争台北县长,选情十分激烈。有人甚至把台北县当成这次选举的象征,说哪个党赢了台北县长,它就赢得了整个选举。
对选举结果的预测,国民党扬言可占据21席县市长中的18、19席,民进党则夸口至少攻下10席。一般舆论认为,若国民党失掉5席县市长,双方算是战个平手,若国民党失掉5席以上,而其中又包括台北县的话,“国民党则在政治象征意义上输掉了这场选举。”
经过激烈竞争,1989年12月2日台湾“三项公职选举”的结果终于揭晓。在县市长选举中,国民党失掉了7席(民进党得6席,无党籍得1席),在台北县,尤清以4000票的微弱优势险胜李锡锟,“立法委员”101席中,国民党得72席,民进党获21席,无党籍得8席,省市议员171席中,国民党得119席,民进党获37席,无党籍14席,工党1席。总体得票数上,国民党获60%、民进党得30%、无党籍得10%。
选举结束后,“台南县、南投县、新竹市与桃园县都因为民众不满开票结果而发生冲突,”在台南县,民进党人士与2000名群众(最多时达数万人)包围县政府,押走了选委会负责人,“并冲入计票中心捣毁办公桌椅,取走部分计票资料。”
![]()
他们强迫选委会负责人宣布民进党人李宗藩为当选县长(实际当选者为国民党人李雅樵)。这次行动持续了几日,群众围困县政府并切断了高速公路,直到6日方散去。
1989年年底的选举过程及选举结果说明:台湾的政治格局已由国民党一党独裁的强人政治转型为“一党(国民党)独大、两党(国民党和民进党)竞争、多党参与”的“政党政治”。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