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从小,就被一种“人脉神话”所绑架。
它告诉你,关系就是财富,朋友多了路好走。
但一个让所有“社交达人”都感到不适的真相是:
那些能持续地安静地赚到大钱的人,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或多或少的“反社交人格”。
![]()
1
一个“反社交人格”者,他首先想明白了一件事:
所有高质量的社交,本质上都是一场冷静的“价值交换”。
你之所以觉得那个人是“人脉”,是因为他手里有你需要的“资源”。
而他之所以愿意成为你的“人脉”,也是因为你的身上有他可以利用的“价值”。
这是一种供需关系。
一个无法为对方提供任何价值的人,他挤进再高端的圈子,认识再多的大佬,也毫无意义。
他就像一个兜里没钱,却硬要挤进爱马仕店里的人。
店员会对他礼貌地微笑,但绝不会把他当成真正的“客户”。
而那些看起来“不合群”的赚钱高手,他们深谙此道。
他们会把别人用来喝酒、吹牛、拉关系的时间,全部收回来,投入到一件,最枯燥也最核心的事情上:打磨自己。
打磨自己那个独一无二的,可以用来和这个世界,进行“价值交换”的核心产品。
可能是一项无人可以替代的专业技能。
可能是一个能持续产生现金流的商业模式。
可能是一种能洞察人性的深刻思想。
他们不去找人。
他们在努力地让自己成为那个被别人“需要”的人。
当你的“价值”足够高时,你根本不需要去社交。
资源,人脉,机会,会自动地被你吸引过来。
就像光源从来不需要去寻找飞蛾。
![]()
2
一个“反社交人格”者,他还想明白了第二件事:
一个人的“能量”和“注意力”,是极其有限的战略资源。
而“社交”,是这个世界上最消耗这两种资源的事情。
一场饭局两个小时。你可能什么有效信息都没得到,只收获了一肚子的酒精,和一堆言不由衷的客套。
一次闲聊半个小时。你可能只是在被动地接收别人的情绪垃圾。
这些都是巨大的“沉没成本”。
而那些赚钱高手,他们都是极度“吝啬”的“时间资本家”。
他们对自己的“专注力”,有一种近乎“洁癖”的保护欲。
他们会主动地屏蔽掉,所有对他们核心目标毫无帮助的“信息噪音”和“人际关系噪音”。
他们会拒绝掉99%的无效社交邀请。
他们会定期地清理自己的微信好友。
他们会把自己从各种无关紧要的群聊里退出来。
他们在主动地为自己构建一个信息密度极高、人际干扰极低的“专注力场域”。
然后在这个场域里,心无旁骛地做那件最重要,也最能产生复利的事情。
作家村上春树为了保持写作的专注,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着一种极其“反社交”的生活。
他不去参加任何文学圈的聚会。
他也很少接受媒体的采访。
他每天就是跑步,写作,听音乐。
他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岛”。
但正是这座“孤岛”,为他隔绝了所有的喧嚣,让他能够持续地稳定地向世界,输出那些有价值的作品。
![]()
3
如果说前两层还带有“功利”的色彩,那么,“反社交人格”的最高境界,是一种,纯粹的精神上的自给自足。
他已经不再需要通过外界的“认可”和“连接”,来确认自己的存在感了。
他享受独处。
因为独处对他来说,不是孤独寂寞。
是一场与自己灵魂深度对话的盛宴。
是在一个绝对安静的环境里,去倾听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去思考那些,没有标准答案的终极问题。
去构建那个,只属于他自己的精神宇宙。
这种高质量的“独处”,会赋予他一种极其强大的内在力量。
一种不为外界所动,不为他人所扰的强大内核。
他不再需要朋友的“安慰”,来治愈自己的创伤。
他也不再需要敌人的“存在”,来证明自己的强大。
就像《道德经》里说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那些沉迷于社交的人,他们可能很“聪明”。
但那些敢于独处,敢于“反社交”的人,他们才是真正“明智”的。
他们找到了比“人脉”更可靠的东西。
那个东西,叫“自己”。
![]()
别再用“人脉”的多少来衡量你的价值了。
你自身的价值,才是你唯一的人脉。
从今天起,试着推掉一场不必要的饭局,然后安安静静地和自己待一会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