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那个清晨,粮库保管员老段的头被砖块砸得稀烂,而房间从内反锁。二十年后,一个即将退休的老人颤抖着拉住我的手:“小张,有件事我憋了一辈子——当年的监控录像,少了一段……”
![]()
1998年10月15日清晨6点30分,北方已经能感受到深深的秋寒。治保队长韩德才裹紧旧棉袄,嘴里嘟囔着推开家门。他是红星粮库的治保队长,在这个位置上已经干了十一年。
“这么早去哪?”妻子在里屋问道,声音带着睡意。
“粮库有点事。”韩德才简短地回答,顺手带上门。他抬头看了看阴沉沉的天,乌云低压,看来要下一场秋雨了。
韩德才五十出头,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走路时略微前倾,像是随时准备向前冲。他的脸上刻满了皱纹,尤其是眉心处那几道深沟,显示出他常年皱眉的习惯。
刚到粮库大门口,值班员老周就急匆匆迎上来:“韩队长,你可算来了!唐建国家的老妈来找了好几趟,说她儿子一晚上没回家。”
“唐建国?哪个唐建国?”韩德才摸出烟盒,抽出一支烟点上。
“就是粮库运输队的那个小唐,二十五六岁,挺老实的小伙子。”老周说道,“他妈说昨晚有人扔纸条到家里,说是有便宜的烤酒卖,小唐就出去了,再没回来。”
韩德才深吸一口烟,缓缓吐出烟雾:“卖烤酒的?现在粮食这么紧,哪来的烤酒?估计是让人骗了。”
“可不是嘛,但唐妈妈急得不行,非要我们去找找。”
正说着,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妇人小跑着过来,脸上满是焦急:“韩队长,你可要帮我找找建国啊,他就这么一晚上没消息,肯定是出事了!”
韩德才掐灭烟头,脸上堆起宽慰的笑:“老嫂子,别急,年轻人说不定去哪玩了,忘了打招呼。”
“不会的,建国很懂事,从来不在外过夜。”唐妈妈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条,“你看,就因为这个。”
韩德才接过纸条,上面歪歪扭扭写着一行字:“今晚十点,东头草棚,有大箱烤酒低价转手。”
“烤酒?”韩德才挑眉,“现在这光景,谁有这么多烤酒?”
“就是说啊,但建国说这是个好机会,转手就能赚钱...”
韩德才沉吟片刻,转头对老周说:“叫上两个人,我们去东头草棚看看。”
很快,治保队的王斌和赵强也来了。韩德才带着他们和唐妈妈一起向粮库东头的草棚走去。路上,唐妈妈不停念叨着儿子的好,说他不抽烟不喝酒,就知道干活存钱,准备明年娶媳妇。
草棚空空如也,只有几捆干草和散落的杂物。看得出这里已经废弃很久了。
“看吧,我就说肯定是骗人的。”韩德才双手叉腰,环顾四周。
唐妈妈的眼眶顿时红了:“那建国会去哪了啊?”
韩德才拍拍她的肩膀:“别急,我们再往周边找找。王斌,你往南边看看;赵强,你去北面;老嫂子,你跟我去西边那个废弃仓库瞧瞧,有时流浪汉会在那过夜。”
西边的废弃仓库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建的,后来局部被炸毁,就一直荒废着。仓库大门歪斜地开着,里面阴暗潮湿。
“唐建国!唐建国!”韩德才大声喊道,声音在空荡的仓库里回荡。
突然,仓库深处传来微弱的敲击声和喊声。韩德才和唐妈妈对视一眼,急忙向声音来源走去。声音是从一扇木门后传来的,门扣被人用粗铁丝紧紧缠住。
“建国!是你在里面吗?”唐妈妈扑到门前,声音颤抖。
“妈!是我!快救我们出去!”里面传来唐建国激动的声音。
韩德才仔细检查门扣,铁丝缠得很紧,需要工具才能撬开。“王斌!赵强!过来这边!”他大声呼叫同伴。
几分钟后,王斌和赵强赶到。韩德才让他们用铁钳剪断铁丝。随着铁丝一根根被剪断,门终于可以打开了。
唐建国和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从里面冲出来,脸色苍白。唐建国紧紧抱住母亲:“妈,我还以为再也见不到你了!”
“没事了,没事了。”唐妈妈泪流满面,轻轻拍着儿子的背。
韩德才皱眉看向屋内:“还有别人吗?”
唐建国这才回过神,指着里面:“还有一个人,还在睡...”
韩德才推开半掩的门,走进昏暗的屋子。地上躺着一个中年男子,头部周围有一滩已经干涸的血迹。韩德才蹲下检查,然后沉重地说:“他不是在睡觉,他死了。”
唐建国和戴眼镜的年轻人惊呆了,冲进来看见尸体后,几乎同时后退一步。
“是段干事...”戴眼镜的年轻人颤声说。
韩德才锐利的目光扫过两人的脸:“段宏?粮库的保管员段宏?”
年轻人点头:“是他。我们三个昨晚被关在这里,没想到他...”
韩德才站起身,脸色严峻:“你叫什么名字?怎么会在这里?”
“我叫赵明,是大队小学的老师。昨晚我也收到一张纸条,说是有便宜的烤酒...”赵明推了推眼镜,手还在发抖。
唐建国突然指着赵明:“韩队长,肯定是他!昨晚段干事和他吵过几句,肯定是他趁我们睡着后杀了段干事!”
赵明顿时激动起来:“胡说!我醒来就看见段干事已经死了,明明是你杀了他!”
“都安静!”韩德才喝道,然后转向王斌,“去报警,顺便通知粮库领导。赵强,保护好现场,不要让任何人进来。”
派出所的民警很快赶到,随后是粮库领导和公安局的刑侦人员。现场被严密封锁,刑侦技术人员开始勘查。
刑侦队长张卫国四十多岁,经验丰富。他仔细检查了门扣和门闩,眉头越皱越紧。门内侧有一根木棍插在门栓上,形成了一道内锁。而门外侧的铁丝虽然被剪断,但明显是从外面缠上去的。
“张队,这看起来像个双重密室啊。”年轻刑警小李说道。
张卫国点点头:“外面的人进不来,里面的人出不去。那段宏是怎么被杀的呢?”
法医初步检查后报告:“死者头部有两处钝器击打伤,凶器应该是地上的砖头。死亡时间大概在昨晚11点到凌晨1点之间。”
张卫国转向唐建国和赵明:“说说昨晚的情况吧。”
唐建国先开口:“我昨晚九点多接到纸条,去草棚买烤酒。刚到那就被人从后面捂住口鼻,有股怪味,然后就什么都不知道了。醒来发现自己在这间屋子里,段干事和赵老师也在。”
赵明接着说:“我的经历差不多。我们醒来后试图出去,但门打不开。段干事很害怕,说有人要害他。后来我们找到一根木棍,从里面把门插上,觉得安全点才睡觉。”
“你们什么时候发现段宏死了?”张卫国问。
“今天早上。”唐建国说,“我们醒来时,段干事还躺在地上,我们以为他在睡觉。直到韩队长进来才发现他死了。”
张卫国走到门边,仔细检查门闩和木棍:“你们确定昨晚插好了门闩?”
赵明坚定地点头:“绝对插好了,是段干事亲自插的,说这样安全。”
韩德才在一旁默默听着,偶尔瞥一眼现场的细节。当技术科的人拍照时,他悄悄退到人群后方,点着一支烟,深吸了一口。他的手很稳,但呼吸比平时略快。
“韩队长,听说你是第一个到达现场的?”张卫国突然问道。
韩德才点点头,吐出一口烟:“是啊,唐妈妈来找儿子,我帮忙寻找。发现这里时,门被铁丝缠得死死的,我们剪断铁丝后才开门。”
“当时门是锁着的?”
“对,从外面用铁丝缠紧了。”韩德才用脚踢了踢地上被剪断的铁丝,“里面的人肯定出不来。”
张卫国若有所思:“这就怪了。门从外面锁住,里面还插着门闩,凶手是怎么进来的?或者...”他的目光在唐建国和赵明之间移动,“凶手本来就在里面。”
唐建国和赵明几乎同时喊起来:“不是我!”
粮库主任王胖子擦着汗跑过来:“张队长,这事太恶劣了!段宏可是我们粮库的老保管员了,怎么会出这种事!”
张卫国平静地说:“王主任,别急,我们会查清楚的。”他转向技术科人员,“仔细检查整个房间,不要放过任何线索。”
小李勘查完现场,走过来低声报告:“张队,房间里除了他们三个人的脚印和指纹,没有发现第四个人的痕迹。凶器砖头上有唐建国和赵明的指纹,两人手上也都有血迹。”
张卫国皱眉:“两人都碰过砖头?”
赵明急忙解释:“我们睡前都拿了砖头防身,谁知道会出这种事...”
天空终于下起了雨,雨点打在仓库的铁皮屋顶上,发出啪啪的声响。仓库里更加阴暗潮湿,空气中弥漫着霉味和血腥味。
张卫国最后扫视了一圈现场:“把所有证据带回局里。唐建国、赵明,你们也需要跟我们回去配合调查。”
众人陆续离开仓库。韩德才留在最后,他站在门口,回头看了眼躺在血泊中的段宏,眼神复杂。然后他拉上门,对守门的民警说:“保护好现场,可能还要再来勘查。”
民警点头:“放心吧,韩队长。”
韩德才披上雨衣,走进细雨中。他的脚步沉稳,但比来时快了些许,仿佛想尽快离开这个地方。
仓库里,段宏的尸体静静躺着,血已凝固成深褐色。门的内侧,那根门闩木棍静静横在那里,上面有些微小的磨损痕迹,但没人注意到这个细节。
远处传来警笛声,由远及近,又渐渐远去。
粮库保管员段宏被杀的消息像野火一样传遍了整个小镇。人们议论纷纷,各种猜测和谣言不胫而走。红星粮库当天全面停工,公安人员在现场拉起了警戒线,严禁任何人进入。
镇公安局审讯室里,唐建国已经重复了第三遍昨晚的经历。他的声音沙哑,眼里布满血丝。
“我真的不知道段干事怎么死的,”他几乎是在哀求,“我和他无冤无仇,为什么要杀他?”
张卫国坐在对面,平静地记录着。他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刑警,知道什么时候该施压,什么时候该倾听。
“但根据现场情况,门是从里面反锁的,外面还缠着铁丝。如果像你说的,不是你和赵明杀的,那段宏是怎么死的?”
唐建国抓着自己的头发:“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也许,也许有第三个人?”
“技术科查过了,房间里只有你们三个人的痕迹。”张卫国轻轻敲着桌子,“而且砖头上有你的指纹。”
“我们睡前都拿了砖头防身!”唐建国几乎是喊出来的,“谁知道会发生这种事...”
在另一间审讯室里,赵明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他不断用颤抖的手推着眼镜,脸色苍白。
“我是老师,怎么可能杀人?”他对审讯的警察说,“我和段干事之前都不认识,怎么可能杀他?”
“但唐建国指认了你。”
赵明苦笑:“他还指认了我呢。我们俩肯定有一个在说谎,但不是我。”
公安局会议室里,张卫国召集了专案组成员开会。墙上挂着现场照片和示意图,气氛凝重。
“同志们,这案子不简单。”张卫国指着白板上的关键词,“现场是一个双重密室——外面用铁丝缠死,里面用木棍插上门闩。发现尸体时,唐建国和赵明都在室内,死者段宏头部遭砖块重击致死。”
年轻刑警小李插话:“张队,法医报告出来了,段宏头部有两处击打伤,都是生前造成的。现场找到的砖头确实是凶器,上面有唐建国和赵明的指纹。”
“两人的衣服上都有喷溅型血迹,”法医补充道,“说明行凶时距离很近。不过血迹形态显示,两人都可能是在段宏被杀时在旁边,而不是直接行凶者。”
张卫国皱眉:“也就是说,无法确定是谁动的手?”
“目前的技术条件有限,无法精确判断。”
会议室门被推开,韩德才走了进来:“张队长,听说你们在开会,我过来看看有没有需要帮忙的。”
张卫国点头:“韩队长来得正好,你是第一个到达现场的,有没有注意到什么异常?”
韩德才拉过一把椅子坐下:“当时急着救人,没太注意细节。不过现在回想起来,有件事有点奇怪。”
“什么事?”
“我们到达时,先是敲门喊话,里面的人回应后,我们才开始剪铁丝。但剪断铁丝后,门很轻松就推开了,好像里面的门闩并没有真正插上。”
张卫国坐直了身子:“你确定?”
韩德才想了想:“不太确定,当时注意力都在救人了。不过我记得推门时没有感觉到阻力,如果是插着门闩,应该有点阻力才对。”
小李记录下这个细节:“如果门闩没插好,那外面的人有可能进去作案。”
“但门外的铁丝是缠死的,”技术科小王反驳,“我们检查过铁丝,是从外面紧紧缠上去的,不可能从里面操作。”
会议陷入僵局。张卫国揉着太阳穴:“这样,我们分头行动。小李,你去查三个人的背景,看看有没有交集和矛盾。小王,你带人重新勘查现场,特别是门和门闩的细节。我去趟粮库,找段宏的同事了解情况。”
红星粮库里,气氛异常紧张。工人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低声议论着早上的事件。
“老段那人不错啊,怎么遭这种祸事。”
“听说是在废弃仓库里被杀的,和唐建国、赵明一起关在里面。”
“唐建国那小子平时挺老实的,怎么会...”
张卫国的到来让议论声小了些。粮库主任王胖子赶忙迎上来:“张队长,有什么进展吗?”
“还在调查中。”张卫国环视四周,“段宏平时为人怎么样?有没有和人结怨?”
王胖子搓着手:“老段在粮库干了十几年保管员,工作认真,就是有点较真。按理说不该和人结这么大仇啊。”
“他和唐建国有关系吗?”
“唐建国是运输队的,平时会来仓库取货,应该认识,但没听说有什么矛盾。”
张卫国点点头:“带我去段宏的办公室看看。”
段宏的办公室在粮库办公楼二楼,房间不大,但整理得井井有条。办公桌上放着一本值班日志和几张粮库库存单。
张卫国戴上手套,仔细翻看值班日志。最近一段时间的记录都很正常,直到昨天下午的记录有些潦草,像是匆忙写就。
“段宏昨天什么时候下班的?”
王胖子想了想:“正常是五点下班,但我昨天四点多就看见他走了,说是有事。”
“他走的时候有什么异常吗?”
“没太注意...”王胖子突然想起什么,“对了,他接了个电话,接完电话后就有点着急,提前走了。”
张卫国记下这个细节:“电话是哪里打来的?”
“不清楚,他没说。”
张卫国继续检查抽屉,里面有一些个人物品和文件。在最底层的抽屉里,他发现了一个牛皮纸信封,里面是几张照片。照片上是段宏和另一个男人的合影,看起来有些年头了。另一张是段宏和韩德才的合影,两人勾肩搭背,笑得开心。
“段宏和韩队长很熟?”张卫国拿起照片问。
王胖子凑过来看:“哟,这是什么时候的照片?他们俩以前是一个村的,后来都来粮库工作。不过近几年没见他们多亲近了。”
张卫国把照片收为证物。他又检查了段宏的衣柜,在制服口袋里发现一张折叠的纸条。展开一看,上面写着:“今晚十点,东头草棚,有大箱烤酒低价转手。”
和唐妈妈出示的纸条内容一模一样。
张卫国立即打电话回局里:“小李,检查一下赵明身上有没有类似的纸条。”
不一会儿,小李回电:“张队,赵明口袋里也有一张一样的纸条。看来三个人都是被同一人用同样的方法引到草棚的。”
案件的迷雾越来越浓。
与此同时,在废弃仓库现场,技术科小王有了新发现。在门的内侧,距离地面约一米五的高度,有几个不明显的划痕。他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发现划痕很新,像是最近才产生的。
“这门闩有问题。”小王对助手说。
助手凑过来看:“怎么了?”
“正常插门闩的话,木棍应该平顺地滑入门闩槽。但这些划痕显示,木棍是被斜着插入的,而且有多次尝试的痕迹。”
“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插门闩的人可能不熟悉这个门闩,或者...”小王沉吟道,“或者在黑暗中匆忙操作,没有插好。”
助手试着插上门闩,木棍平滑地滑入槽中,没有产生类似的划痕。
“看来昨晚有人没有把门闩插到位。”小王得出结论,拍照记录。
傍晚时分,张卫国回到公安局,专案组再次开会汇总情况。
小李先报告:“三个人的社会关系调查过了。段宏,42岁,粮库保管员,未婚,独居,社会关系简单。唐建国,25岁,粮库运输队司机,平时老实本分,准备明年结婚。赵明,28岁,大队小学老师,口碑不错,没听说与人结怨。”
“三人之间有关联吗?”
“段宏和唐建国因工作认识,但无深交。赵明和另外两人之前似乎不认识。”
小王汇报现场勘查结果:“门闩上有新划痕,显示昨晚可能没有插到位。这意味着门可能只是虚掩着,没有真正锁死。”
张卫国思考着这个新信息:“如果门闩没插好,外面的人有可能推门而入。”
“但门外的铁丝是缠死的,”技术科的小刘提醒,“我们仔细检查了铁丝缠绕的方式,非常紧密,不可能从内部操作。”
会议再次陷入僵局。韩德才不知何时站在会议室门口,安静地听着讨论。
张卫国注意到他:“韩队长有什么看法?”
韩德才走进来,掏出一包烟散给众人:“我在想,有没有这种可能——外面的人先剪断铁丝,推门进去杀人,然后再重新缠上铁丝?”
小王摇头:“铁丝剪断的痕迹是新鲜的,而且我们到达现场时,铁丝是完整的,是我们亲手剪断的。”
“也就是说,铁丝从外面缠上后,就没人动过,直到我们剪断它。”小李总结道。
张卫国双手撑在桌子上:“现在有两种可能:一是唐建国或赵明中有一人撒谎,是他杀了段宏;二是存在第四个人,这个人以某种我们尚未发现的方法进入密室杀了人。”
一直沉默的法医开口:“从伤势看,段宏没有明显抵抗伤,可能是在睡梦中或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袭击。第一击可能就导致昏迷,第二击致命。”
“凶器是砖头,应该是临时起意,不是预谋杀人。”小李补充。
韩德才突然说:“我了解唐建国那孩子,他不像会杀人的人。赵明是老师,也不太可能。”
张卫国看他一眼:“韩队长,听说你和段宏是老乡?”
韩德才愣了一下,随即笑道:“是啊,一个村的,一起来粮库工作。不过这几年各忙各的,来往少了。”
“段宏最近有没有什么异常?得罪过什么人?”
韩德才想了想:“老段工作认真,但有点爱占小便宜。前阵子听说他和外面的人有来往,具体我不清楚。”
“外面的人?”
“就是些倒卖物资的。现在粮食紧缺,有人打粮库的主意不奇怪。”
张卫国记下这点,然后宣布散会:“今天到此为止,明天继续调查。唐建国和赵明暂时拘留,但缺乏证据,不能长时间扣留。”
夜深了,公安局大楼的灯光一盏盏熄灭。张卫国独自坐在办公室,反复查看现场照片和笔录。这个密室之谜困扰着他。
在粮库宿舍区,韩德才回到自己的房间。他打开台灯,从抽屉里拿出一本旧相册,翻到一页。上面是几年前他和段宏的合影,两人都笑着,看上去关系很好。
韩德才盯着照片看了很久,然后慢慢撕碎它,扔进垃圾桶。他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有台灯光线下微微抽动的眼角暴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
窗外,秋风呼啸而过,带着寒意。
三天过去了,案件没有任何进展。唐建国和赵明仍被拘留,但缺乏确凿证据,检察院拒绝批准逮捕。段宏的葬礼简单举行,只有几个亲戚和同事参加。
张卫国压力巨大,局长每天追问进展,镇上流言四起。有人说唐建国因财杀人,有人说赵明与段宏有旧怨,甚至有人说段宏是撞邪了,被鬼索命。
第四天早上,张卫国决定再次提审唐建国和赵明。这次,他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唐建国,你再仔细回忆一下那晚的每一个细节,”张卫国递给他一杯热水,“任何小事都可能重要。”
唐建国双手捧着杯子,温暖传来的温度让他稍微平静了些:“那晚我们醒来后,发现被关在黑屋子里。段干事很害怕,说有人要害他。”
“他具体怎么说的?”
“他说...说如果自己出事,肯定是被人害的。还说自己知道太多事情,有人容不下他。”
张卫国前倾身体:“知道什么事?”
唐建国摇头:“他没细说,当时我们都又慌又怕,没多问。”
“然后呢?”
“然后我们找门,发现门从外面锁死了。段干事找来一根木棍,说要把门从里面插上,这样安全点。”
“门闩是他插的?”
“对,他说他熟悉这种老式门闩,他来插。但屋里很黑,什么都看不见,他摸索了半天才弄好。”
在另一间审讯室,赵明也回忆到了这个细节:“段宏插门闩时好像不太顺手,弄了好一会儿。后来我们各自找地方睡觉,我因为害怕,拿了块砖头放在身边。”
“你们怎么睡的位置?”
赵明在桌上比划着:“段宏靠门最近,我在他左边,唐建国在右边。地上有些干草,我们就躺上面睡了。”
“你什么时候醒的?”
“半夜醒过一次,感觉有人在动...但太困了,又睡了。”
“动?怎么动?”
赵明努力回忆:“好像有人摸我的脚,然后似乎有拖拽感...但我不确定是不是做梦,因为当时头很晕,可能是迷药的后效。”
与此同时,技术科小王带人再次勘查现场。这次,他们带来了更强的照明设备,对仓库的每个角落进行仔细检查。
在堆放杂物的角落,小王发现了几块松动的砖头。挪开砖头,后面墙上似乎有些痕迹。他小心地清理掉灰尘和蜘蛛网,露出几个小孔。
“来看这个,”小王叫来同事,“墙上这些孔,像是钉过钉子。”
墙上确实有几个小孔,排列成不规则的矩形。小孔很深,像是被大钉子钉过。
“以前这里可能钉过什么东西。”小王拍照记录,“测量一下孔距。”
外面突然传来喧哗声。小王走出仓库,看到韩德才正在和守门的民警争执。
“韩队长,怎么回事?”小王问道。
韩德才指着仓库:“我想到现场再看看,说不定能发现什么线索。但这位同志不让我进。”
小王解释:“现场还在勘查中,闲人免进。”
“我不是闲人,”韩德才有些激动,“我是治保队长,有责任协助破案。”
小王犹豫了一下:“那请稍等,我们快结束了。”
韩德才平静下来,点起一支烟:“你们发现什么新线索了吗?”
小王谨慎地回答:“还在勘查中。”
一小时后,勘查结束。小王带着收集的物证返回公安局。韩德才看着他们的车远去,才转身离开。
公安局里,张卫国对着墙上的案件图思考。现在有三个关键点:一是段宏死前说的话,暗示他可能知道某些秘密;二是门闩可能没插好;三是赵明感觉半夜有人动他的脚。
小李推门进来:“张队,化验结果出来了。唐建国和赵明手上的血迹确实是段宏的,但血溅模式显示他们不是直接行凶者。砖头上的指纹也很模糊,无法作为决定性证据。”
“迷药成分分析呢?”
“是一种常见的工业溶剂,可能来自医院或工厂。正在排查来源。”
张卫国叹气:“这案子太奇怪了。如果唐建国或赵明是凶手,动机是什么?如果另有凶手,他是怎么进出密室的?”
下午,一个意想不到的人来到公安局——粮库的老保管员刘师傅。他明年就要退休了,在粮库工作了三十多年。
“张队长,我听说案子没进展,有件事不知道有没有用。”刘师傅搓着手,有些紧张。
“请讲,任何信息都可能重要。”
刘师傅压低声音:“大概一个月前,我看到段宏和韩队长在仓库后面吵架,吵得很凶。”
“韩德才队长?”
“对。我离得远,没听清吵什么,但听到段宏说‘你别逼我,否则大家都别好过’。”
张卫国记下:“后来呢?”
“后来韩队长先走了,段宏一个人在那边抽了半天闷烟。”
“韩队长和段宏不是老乡吗?关系怎么样?”
刘师傅犹豫了一下:“以前很好,但近几年好像疏远了。具体我不清楚。”
送走刘师傅后,张卫国沉思良久。韩德才和段宏之间有什么矛盾?为什么韩德才没提过这件事?
他打电话给粮库主任王胖子,侧面了解韩德才和段宏的关系。
“他们俩啊,以前是一个村的好友,同时来粮库工作。但听说前几年因为一些经济问题闹过矛盾。”王胖子在电话里说。
“什么经济问题?”
“好像是合伙做什么生意亏了钱,具体我不清楚。韩队长没跟你说吗?”
“没有。”张卫国眼中闪过疑惑。
傍晚,张卫国独自来到粮库,想找韩德才谈谈。经过监控室时,他无意中瞥了一眼。粮库重要区域都安装了监控摄像头,这是两年前的安全升级项目。
监控员小陈正打瞌睡,被张卫国惊醒后慌忙起身:“张队长,我没睡觉,只是闭眼休息会儿。”
张卫国笑笑:“没事,我问一下,仓库区的监控录像能保存多久?”
“一般是一个月,然后会自动覆盖。”
“能把案发前后仓库区域的监控调出来吗?”
小陈在操作台上按了几下,调出监控菜单:“当然可以。”
但当他选择废弃仓库区域的摄像头时,屏幕上显示“数据损坏”。
“奇怪,”小陈皱眉,“这个时间段的录像坏了。”
“坏了?什么意思?”
“就是无法播放,数据损坏了。”小陈尝试修复,但无效,“真奇怪,其他时间段的都正常,就案发当晚的坏了。”
张卫国心中一动:“是只有那个区域的坏了吗?”
小陈检查后确认:“对,只有面向废弃仓库的那个摄像头,案发当晚八点到第二天早上六点的录像数据损坏了。”
“是人为删除的吗?”
“不像,更像是硬件故障。摄像头老化了,有时会出问题。”
张卫国让小陈继续尝试恢复数据,自己则去找韩德才。韩德才的办公室灯还亮着,他正在整理文件。
“韩队长,这么晚还没下班?”张卫国敲门进去。
韩德才抬头,略显惊讶:“张队长啊,我整理一下案子的相关资料,看看能不能帮上忙。”他桌上堆满了文件和一些旧笔记本。
张卫国坐下,单刀直入:“听说你和段宏前阵子吵过架?”
韩德才的手停顿了一下,然后继续整理文件:“谁说的?”
“听说而已。能告诉我为什么吵架吗?”
韩德才叹了口气:“老段这人,近几年变得多疑,总觉得有人要害他。那天他说我故意扣着他的奖金,其实是他自己手续不全,我不能通融。”
“就这样?”
“就这样。”韩德才看着张卫国,“你觉得我会因为这点小事杀人?”
张卫国笑笑:“只是了解情况。对了,仓库区的监控录像坏了,案发当晚的调不出来。”
韩德才皱眉:“是吗?我没注意。那些摄像头老是出问题,早就该换了。”
两人又聊了几句,张卫国起身告辞。他走到门口时,突然回头问:“韩队长,案发那天早上,你为什么先去敲仓库门,而不是直接剪断铁丝?”
韩德才平静回答:“直觉吧,我觉得里面可能有人,先确认一下。”
“你很确定里面有人?”
“唐妈妈说她儿子失踪了,我只是试试看。”
离开粮库后,张卫国心中的疑团更大了。他打电话给技术科小王:“明天带人去检查一下仓库区的监控系统,特别是那个数据损坏的摄像头。”
夜深了,张卫国躺在床上,却无法入睡。案件中的种种疑点在他脑海中回荡:段宏死前的话、没插好的门闩、赵明感觉有人动他的脚、韩德才与段宏的矛盾、损坏的监控录像...
他突然坐起身,想起一个重要细节。第一次审讯时,唐建国说他们是听到韩德才敲门喊话后,才去拔开门闩的。但如果门闩根本没插好,只是虚掩着,为什么要“拔”开门闩?
还有一个问题:如果韩德才是凶手,他是怎么做到的?动机是什么?
张卫国意识到,这个案子远比表面看来复杂。他需要重新审视所有证据和证词,不能放过任何细节。
窗外,一轮弯月挂在空中,月光清冷。在这个看似平静的小镇上,一桩离奇的命案正悄悄揭开隐藏多年的秘密。
调查进行到第七天,依然没有突破性进展。唐建国和赵明已被释放,但禁止离开镇上。段宏的死在粮库员工中投下长长的阴影,人人自危,互相猜疑。
周五下午,张卫国接到粮库主任王胖子的电话:“张队长,老刘师傅下周退休,明天粮库给他办欢送会,你来不来?”
张卫国本想拒绝,但转念一想,这也许是了解粮库人际关系的良机,便答应了。
欢送会在粮库食堂举行,简单而温馨。老刘师傅穿着崭新的中山装,接受同事们的祝福。韩德才作为治保队长也出席了,他送给老刘一个热水瓶作为退休礼物。
张卫国注意到,老刘师傅的笑容有些勉强,眼神中带着若有若无的忧虑。欢送会进行到一半,老刘突然走到张卫国身边,低声说:“张队长,我有点事想单独跟你说。”
两人来到食堂外的槐树下。初秋的午后,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
老刘师傅掏出一包烟,递给张卫国一支,自己点上一支,手微微发抖。
“下周一我就正式退休了,离开粮库。”老刘深吸一口烟,“有件事,我憋在心里好几天了,不知该不该说。”
张卫国平静地看着他:“什么事?”
老刘师傅左右看看,确定没人,才压低声音:“是关于段宏死的那个晚上...我可能看到了一些事情。”
张卫国精神一振:“你看到了什么?”
“那天晚上我值班,大概九点多,我去仓库区巡查。”老刘回忆道,“看到韩队长从废弃仓库那边走过来,行色匆匆。”
“具体时间记得吗?”
“九点二十左右,因为我回到值班室时是九点半。”
段宏他们是十点左右在草棚被袭击的,时间对得上。张卫国心中震动,但表面保持平静:“韩队长一个人?”
“对,就他一个人。我问他这么晚去废弃仓库干什么,他说听到那边有动静,去看看,但没发现什么。”
“他当时有什么异常吗?”
老刘想了想:“现在回想起来,有点紧张,手上拿着个包,平时他不会晚上带包的。”
“什么样的包?”
“就是个普通的黑色手提包。”
张卫国记下这个细节:“为什么现在才说?”
老刘苦笑:“我不敢说啊。韩队长是治保队长,在粮库很有威望。我没确凿证据,随便指控他,以后还怎么混?”
“但现在你退休了。”
“对,退休了,无所谓了。”老刘长叹一口气,“我和段宏共事十几年,他虽然有点小毛病,但人不坏。不该死得不明不白。”
张卫国思考着老刘的话。如果韩德才那晚确实去过废弃仓库,他为什么要撒谎?他说的听到动静是否属实?
“还有一件事,”老刘突然想起什么,“仓库的监控系统,案发后第二天,韩队长亲自去检查过。”
张卫国想起损坏的监控录像:“他经常检查监控系统吗?”
“不通常,那是技术员的工作。”
疑点越来越多。张卫国谢过老刘,回到欢送会现场。他的目光与韩德才相遇,两人都迅速移开视线。
欢送会结束后,张卫国立即前往监控室。技术员小陈不在,只有个年轻人在值班。
“案发后,韩队长来检查过监控系统?”张卫国问。
年轻人点头:“对,第二天一早来的,说担心监控系统老化,亲自看看。”
“他动了什么吗?”
“就看了看,说有个摄像头数据坏了,让找人来修。”
张卫国要求查看监控日志。日志显示,案发当晚的监控数据在第二天早上六点三十分被标记为“损坏”,正是韩德才检查系统的时间。
太巧了。张卫国心中的怀疑越来越重。
他离开监控室,在粮库里漫步思考。夕阳西下,粮库的建筑拖出长长的影子。工人们陆续下班,厂区渐渐安静下来。
在粮库大门口,张卫国遇到了唐建国。年轻人瘦了一圈,眼窝深陷,看来这几天的经历对他打击很大。
“张队长,案子有进展吗?”唐建国急切地问。
“还在调查。”张卫国避重就轻,“你最近怎么样?”
唐建国苦笑:“能怎么样?大家都用异样眼光看我,好像我真是杀人犯。”
张卫国拍拍他的肩:“清者自清。”
唐建国突然说:“张队长,有件事我不知道该不该说...案发那天早上,韩队长救我们出来时,我好像闻到他身上有股味道。”
“什么味道?”
“像是医院的味道,消毒水什么的。”
张卫国想起迷药可能是氯仿,一种医院常用的麻醉剂。他表面不动声色:“为什么现在才说?”
“我不确定,而且韩队长是救我们的人,我不好乱说。”
告别唐建国后,张卫国心中的拼图逐渐完整,但还缺关键几块。他需要更多证据。
第二天是周日,张卫国早早来到办公室,重新审视案件材料。技术科小王敲门进来:“张队,有个发现。”
“什么发现?”
小王拿出一个物证袋,里面是一根木棍:“这是现场的门闩木棍,我们在上面发现了微小的织物纤维。”
“什么材质的?”
“像是手套上的。但奇怪的是,纤维只在木棍的一端有,另一端没有。”
张卫国拿起物证袋仔细看:“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有人戴手套拿过木棍,但只拿了一端。”
门闩木棍上的手套纤维?如果是从内部插上门闩,为什么需要戴手套?
又一个疑点。
中午时分,张卫国接到老刘师傅的电话:“张队长,我能再见你一面吗?我想到一些事。”
两人约在镇上的小茶馆见面。老刘师傅早早到了,面前摆着一壶绿茶。
“我退休了,终于可以放心说话了。”老刘师傅为张卫国倒上茶,“关于监控系统,我还有件事没说。”
“什么事?”
“韩队长在案发前一天,也就是上周三,也去过监控室,调看过废弃仓库区域的监控视角。”
张卫国手中的茶杯停住了:“你确定?”
“确定,我当时正好去监控室交班,看见他在操作台前。”
“他解释为什么去吗?”
“说是安全检查。”
张卫国思考着这条信息。如果韩德才提前一天查看过监控视角,他可能知道那个摄像头的盲点。
老刘师傅压低声音:“还有,段宏死前一阵子,好像在和韩队长争什么东西。”
“什么东西?”
“不清楚,但有一次我听见段宏说‘那些东西我都有记录’,韩队长很生气。”
张卫国想起在段宏办公室找到的照片,两人曾经是好友。是什么让好友反目成仇?
“韩队长和段宏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他问老刘。
老刘摇头:“具体我不清楚,但听说几年前他们合伙做过生意,亏了不少钱。”
“什么生意?”
“好像是倒卖粮食相关的。”老刘顿了顿,“段宏是保管员,韩队长是治保队长,两人合作很方便。”
张卫国脑中灵光一闪。如果韩德才和段宏合伙倒卖粮库物资,后来因分赃不均产生矛盾,段宏威胁要揭发,韩德才可能杀人灭口。
但密室杀人如何解释?监控录像为何恰好损坏?
告别老刘后,张卫国回到公安局,召集专案组开会。他分享了新发现,但部分同事表示怀疑。
“韩队长是资深治保干部,没有确凿证据,我们不能轻易怀疑他。”老李说。
小王提出技术疑点:“如果韩队长是凶手,他是怎么进入密室的?又是怎么让门从里面看起来是锁上的?”
张卫国回答:“这就是我们需要解开的谜。我有个推测——”
会议进行到一半,突然有人敲门。进来的是监控室的小陈,他脸色奇怪:“张队长,有件事...我不知道该不该报告。”
“什么事?”
小陈犹豫地说:“关于那个损坏的监控数据...我尝试恢复时,发现不是硬件故障。”
会议室顿时安静下来。
“什么意思?”张卫国问。
“数据不是自然损坏的,”小陈吞吞吐吐,“是被人为删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