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清朝末代肃亲王善耆在担任京师步军统领(俗称“九门提督”)期间,曾在北京颁布禁令,全面禁止相声演出。这一事件被认为是相声史上第一次"反三俗",对相声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善耆干嘛和相声过不去呢?
根据相声前辈张寿臣的回忆,善耆曾便装前往北京护国寺听"暗相声"(一种布帐内表演的口技相声,部分内容涉及低俗题材,大家可以脑补一下),其间他还遇到熟人,颇感尴尬。此后他对相声产生了负面印象。
然后到了1906年的一天,“九门提督”善耆出巡至京城地安门大街,正在"撂地"说相声的艺人魏昆治因未及时停止表演避让,与善耆的随从发生冲突。最后魏昆治被打四十鞭、戴枷游街示众三天。
![]()
据说事后有人向善耆挑拨,指称有相声艺人在作品《大人来了》中通过谐音手法如何如何地讽刺了他(用"扇起阴风"暗指"善耆")......
善耆闻罢大怒!
于是善耆随后在京城城门张贴告示,明确禁止相声演出。
告示中的核心内容如下:
"京城首善,敦睦为先,淫戏亵唱,谕禁久宣。更有相声,信口胡言,排街卖嘴,制造事端,乱俗惑世,谤圣毁贤,似此恶艺,厉禁昭悬......重则拘押,轻则罚锾"。
从告示中可以看出,官方给出的禁演理由主要包括:
1. 内容低俗:指称相声为"淫戏亵唱"、"信口胡言"。
2. 社会影响:认为相声"乱俗惑世,谤圣毁贤",即扰乱社会风气、诽谤圣贤。
3. 表演形式:批评相声"排街卖嘴,制造事端"。
旧相声确实不怎么高级,充满性明示、暗示、黄色笑话和下流比喻。包袱的“底”往往是一个黄色笑话;在语言上还动辄占对方或对方亲属的便宜,尤其是以对方父亲、母亲、妻子等为调侃对象;至于屎尿屁与身体缺陷也必不可少。
所以官方公告里说的也不是空穴来风。
![]()
当时京城的这个相声禁令导致魏昆治蒙冤受辱,李德钖(万人迷) 和张德全等著名相声艺人被迫离京出走,焦德海等人则改行谋生。相声在北京几乎绝迹近四年,作为相声发源地的北京出现了一段相声空白期。
但这一禁令客观上促进了相声向天津、保定、沈阳等周边城市的传播,为相声在更广泛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善耆的禁令针对的与其说是相声本身,不如说是当时相声行业中存在的"荤口"、"臭活"等低俗内容。这促使相声行业开始注重内容,淘汰低俗表演,推动了"文明相声"的发展。
作为京师步军统领,善耆有责任维护京城的社会秩序。当时撂地演出的相声确实可能引发人群聚集,影响交通和治安。
晚清时期社会动荡,清廷统治不稳。而相声作为一种讽刺艺术,其针砭时弊的特点可能引起了统治阶层的不安。
肃亲王善耆禁相声这一历史事件,当然是朝廷管得太宽了。虽然这种对民间艺术的打压也折射出早期相声艺术存在一些内容问题,但相声艺术的自我净化与地域传播会促进"文明相声"逐渐成为行业主流。
这一百多年前的"反三俗"事件告诉我们,艺术的健康发展需要在内容趣味和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点。虽然讽刺与幽默一直是相声艺术的本质特点,但如何保持讽刺的智慧而非依靠低俗内容,是相声发展过程中始终需要面对的课题。
![]()
不知道是不是郭德纲们有点飘,反正从2025年11月起,北京要求相声演出段子提前上传备案,现场不得随意“现挂。若与备案不符,将停演并可能罚款;观众入场需扫码核对备案号,确保内容一致。
文旅部强调内容审核:要求加强小剧场相声的内容审核与现场监管,严禁低俗、违规及意识形态问题内容,涉及重大题材的需严格把关,确保导向正确、健康向上。
这是相声史第三次“反三俗” 运动。
第二次“反三俗” 运动是由中国杰出的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先生领衔开展的。那一次将“甚嚣尘上”的“德云社”整得鸡飞狗跳。
现在相声段子需提前备案,现场“现挂”成高危行为,演员台词必须与审批文本分毫不差。一场场演出,俨然成了“审查式相声”的范本:笑点被编号,包袱需审批,连笑声都仿佛要经过“安检”。
这种“创新”的监管模式,会不会让相声从活灵活现的民间艺术,彻底沦为戴着镣铐跳舞的“合规标本”呢?
记得“反三俗”的善耆王爷禁相声五年后,大清就轰然倒塌了。
----- THE END------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