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底统计时入驻企业为114家,到11月5日,这个数字已经刷新至135家——青岛西海岸国际能源自贸港自5月底正式运营以来,正以平均每周8到9家的速度吸引着大宗商品贸易企业入驻。
截至目前,能源自贸港内入驻企业与服务机构总数已达162家。
这座大宗商品贸易“港湾”有何吸引力?
“能源自贸港聚集大宗商品贸易企业,优势在于‘互通有无’。”青岛西海岸国际能源自贸港运营负责人王建祥介绍,“企业运营过程中面临许多共性问题,我们作为产业服务平台,和政府方、生态服务机构一起帮助企业找共性、解决问题,让企业在这儿能安心经营、快速成长。”
如何精准找到共性?关键在于“一企一档”服务机制。
为破解企业信息管理分散、风险防控难的痛点,西海岸国际能源自贸港为每家企业建立专属档案,涵盖资质证照、经营数据、政策需求等关键信息,形成实时更新的企业“数字画像”。
这份“画像”不仅让政务、税务和海关等部门的信息核验效率提升60%,更成为能源自贸港提供主动服务的“智慧大脑”。
不久前,能源自贸港企业专属服务管家通过对比档案数据,发现元隆泰成公司在兑现政策时漏报1000余万元销售额,随即协助企业快速修正,使其全额拿到1.2万元政策奖金。“多亏能源自贸港服务团队的‘火眼金睛’,帮我们守住了政策红利!”企业负责人感慨道。
“管家”服务不仅要精准,还要能快速响应。10月,青岛瑞弘橡胶有限公司遇到发票额度危机,开票额度从亿元骤降至750万元,业务面临停摆。企业求助后,能源自贸港当天便启动“企业诉求快速响应机制”。服务团队联动青岛自贸片区管委与税务部门,压缩环节、协办全程,仅用2个工作日即完成审批,化解了企业潜在的业务损失。
高效服务同样体现在企业入驻之初。振华能源公司迁入时,希望能尽快拿到危化品经营许可证以开展业务。服务团队提前介入,全程指导材料准备并协调预审,最终仅用2个工作日就办结了全流程。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积极扩大自主开放,推动贸易创新发展,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能源自贸港的系列服务举措,正是推进大宗商品贸易便利化的实践。其目标不止于解决单个问题,更在于构建一个“互通有无”的产业生态,将服务深化至整体环境的营造。
促“市场通”,让资源“活”起来。能源自贸港建立企业家社群,将身处同一“港湾”的企业家串联成“合作网络”,为企业间市场资源链接创造条件。
促“政策通”,让红利“拿”得到。依托“一企一档”掌握的企业经营画像,能源自贸港有效对接政策资源,搭建大宗商品风险补偿资金池。通过“政银企”风险共担机制,已撬动银行授信总额20亿元,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同时定期推动政策解读,确保企业“懂政策、用政策”。
促“信息通”,让难题“解”得开。作为产业集聚的线下载体,能源自贸港定期组织期货、风控等主题的座谈会和培训交流会,并创造企业与税务、海关等部门面对面沟通的机会,帮助企业柔性化解经营中遇到的难题。
“我们正在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研究制定下一阶段的服务系统设计和发展规划,在推动‘贸易+金融+N’产业发展及创新服务构建上狠下功夫,”青岛才企综合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德超表示,“到2029年,西海岸国际能源自贸港计划培育千家以上销售额过亿的企业,推动片区大宗商品贸易总额迈上万亿级规模,为青岛打造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作出更大贡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