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毛主席诗词里的“王炸”自信,从何而来?

0
分享至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股子天不怕地不怕的豪气,究竟从何而来?

1958年底,毛主席在为自己刚出版的诗词集做批注时,笔尖在《沁园春·长沙》的“到中流击水”上停住了。他的思绪瞬间被拉回了三十多年前的湘江。那会儿,他还是个一腔热血的青年,和一群同学在长沙城里搞革命。为了磨炼意志,他们去湘江学游泳。赶上夏天发大水,江水湍急,好几次都差点交代进去。可这帮年轻人就是不信邪,硬是咬牙坚持,一直游到了寒冬腊月,江面上都飘着冰碴子了,他们还在水里扑腾。当时,他写下了一首诗,后来大多忘了,只记得这两句。这,就是那股自信最初的源头。



这股劲儿,是在“至暗时刻”里吼出的“谁主沉浮”

要理解这股劲儿,得先看看1925年的中国是个什么样子。那一年,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国共第一次合作虽然还在,但内部已是暗流涌动。北方,张作霖的奉系军阀和吴佩孚的直系军阀正打得不可开交,战火连天,民不聊生。南方,国民党右派排共的苗头已经出现。整个中国,就像一艘在惊涛骇浪中迷失方向的巨轮。正是在这样一片迷茫和压抑中,毛泽东离开上海回到湖南,站在长沙橘子洲头,发出了那声石破天惊的呐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这可不是文人骚客的无病呻吟,这是一个青年革命家在民族危亡关头,对历史命运的终极追问!中国的路在何方?谁能带领四万万同胞走出泥潭?他在词的下阕给出了答案:“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寓意着,我们青年一代,就要做那中流的砥柱,时代的弄潮儿,用我们的力量,挡住一切反动势力的洪流!

十年后,这股劲儿在长征路上淬炼成了钢。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翻越岷山,即将走完这段九死一生的远征。此时的红军,从出发时的八万多人,锐减到不足万人。就在几个月前,他们刚刚经历了张国焘分裂的危机,前途未卜。而就在翻越岷山后不久,陕北传来徐海东、刘志丹率领的红二十五、二十六军的消息,一个稳固的落脚点终于出现了。这绝处逢生的喜悦,让毛泽东的视野无比开阔。他望着雄伟的昆仑山,想到的不再是眼前的困难,而是中华民族千年的苦难和未来的解放。他要“倚天抽宝剑”,把昆仑山裁为三截,赠予世界,实现“环球同此凉热”的太平世界。这是一种何等博大的胸怀!当一个人、一支军队,在生死存亡之际,思考的却是全人类的解放,这种自信,早已超越了生死,升华为一种坚定的信仰。面对雪山草地的艰难险阻,他挥笔写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哪里是写诗,这分明是向全世界的宣告:任何困难,在革命者面前,都不过是“等闲”之物!当敌人以为红军已是穷途末路时,他却早已在《清平乐·六盘山》中预言了胜利的终点:“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哪怕是在反围剿最艰难的时刻,他依然能写出“战地黄花分外香”的句子,于硝烟中品味革命的浪漫与乐观。



这股劲儿,是在“一穷二白”上画出的“宏图”

革命胜利后,这股劲儿又化作了建设新中国的冲天干劲。

1956年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第一个五年计划进入尾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但国家底子依然薄得像张纸。抗美援朝战争虽然胜利,但也让我们付出了巨大代价,外部世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我们进行全面封锁和孤立。就在这一年,毛主席来到武汉,视察正在建设中的武汉长江大桥。这座桥,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标志性工程,它的意义远不止是一座桥。它代表着中国人要用自己的双手,征服长江这条自古以来就难以逾越的天险。毛主席三次畅游长江,本身就是一种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新生力量的宣言。他写下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充满了对人民创造力的赞叹。紧接着,他又畅想“高峡出平湖”,这在当时听起来像神话,却为后来的三峡工程埋下了思想的种子。这种自信,是相信我们不仅能打碎一个旧世界,更能建设一个新世界。

到了1965年,他重上井冈山。38年前,他带着秋收起义失败的队伍来到这里,靠的是红米饭、南瓜汤,在敌人的围剿中点燃了星星之火。38年后,中国已经成功研制了“两弹一星”,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他看到的是“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从茅草屋到新家园,这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他发出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豪言壮语。这不再是诗意的想象,而是对过去38年奋斗史的总结,更是对未来一切艰难险阻的宣战书!他坚信,只要我们想干,上天入地,无所不能!面对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威胁,他更是以“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的傲骨,展现了蔑视一切困难的从容与淡定。当新中国扫除了旧社会的污泥浊水,他欣喜地写下“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赞美的是亿万人民改天换地的劳动场面。



这股劲儿,是“人民万岁”铸就的哲学

说到底,毛泽东诗词里的这股劲儿,根植于一个最核心的信念: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他深知,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无论是长征路上,沿途百姓自发为红军带路、筹粮,还是淮海战役中那数百万推着独轮车的支前民工,都让他坚信,只要人民被发动起来,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所以,他的诗里才会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乐观,因为红军的背后是人民;才会有“六亿神州尽舜尧”的赞美,因为他看到了新中国人民身上焕发出的无穷智慧。面对反动派的围剿,他写下“横扫千军如卷席”,这是对人民军队力量的绝对自信。面对旧世界的腐朽,他豪迈地宣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他口中的“风流人物”,不是帝王将相,而是创造历史的人民大众!当新中国扫除了旧社会的污泥浊水,他欣喜地写下“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赞美的是亿万人民改天换地的劳动场面。他的自信,从来不是孤芳自赏,而是对人民伟力的最高礼赞和绝对信任。哪怕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他也能发出“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的呐喊,坚信革命的狂飙必将席卷全球。



今天,当我们再次品读这些诗词,依然能感受到那股扑面而来的力量。它像一座精神的灯塔,照亮了过去,也指引着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同样需要我们拿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劲头。因为那份“自信人生二百年”的豪情,早已刻进了我们民族的基因,它告诉我们: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瓜哥的动物日记
瓜哥的动物日记
一个动物爱好者
304文章数 2759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