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简称《建议》)提出,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投资于人”是通过系统提升人的能力、有效满足人的需求、切实保障人的权益,把14亿人口的巨大潜力转化为驱动内循环的持久动力,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可持续的人力资本优势和竞争优势。
首先,人是关键生产要素。当前全球产业竞争格局由资本密集型向人才密集型加速转变,人作为生产要素的内涵正发生深刻变化。人力资本的核心价值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力规模,而更深刻地体现为凝结于个体之上的知识储备、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这种转变使得人力资源开发质量直接决定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投资于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而显著提升。
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投资于人”已成为推动经济动能转换的重要战略。这要求我们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能力开发体系。一是推动基础教育理念革新,从知识传授转向创新能力培养,夯实创新人才早期基础;二是深化高等教育与科研创新融合,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强化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攻关;三是加快职业教育与产业升级精准对接,围绕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培养适应新型工业化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通过构建这一全链条、多层次的现代化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将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其次,人是核心消费主体。在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下,“投资于人”不仅关乎供给端素质提升,更是激活消费市场、畅通内循环的关键支点。一方面,培育创新型人才会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从而创造新的消费场景和产品,从供给侧激发和满足此前不存在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随着人的素质全面提升,消费需求会自然地从满足基本生存的衣食住行,向追求生活品质升级,从需求侧激活教育、文化、旅游、健康等更高层级的消费增长点。
为了增强居民消费能力,需要通过系统性政策组合,统筹推进促就业、增收入、稳预期。在促就业方面,需实施就业优先导向的支持性政策,促进新经济、新业态规范发展,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在增收入层面,应着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通过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税收和社会保障在再分配中的调节力度,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在稳预期领域,需要建立跨周期调控的政策框架,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并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市场秩序监管,有效缓解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
“投资于人”还需要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升民生支出在财政预算中的比重。要让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民生领域,优先保障生育、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民生需求,切实提升全民福祉水平。为适应人口结构变化和流动趋势,需前瞻性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推动公共服务资源精准配置。重点要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缩小城乡之间、东中西部之间的公共服务差距,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此外,“投资于人”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长期性和系统性工作,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优化各级政府间的支出责任划分与财力配置,建立与人口流动、发展需求相匹配的财政保障机制,确保基本公共服务投入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应改革完善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将人力资本积累、民生福祉改善等指标纳入考核范围,建立涵盖教育质量、健康水平、就业保障等多维度的综合评价机制。还应通过制度设计充分调动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主体的积极性,共同参与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建设。
总之,“投资于人”标志着我国发展理念从传统要素驱动向以人为本的深刻转变,核心路径是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牵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创新,推动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