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5日,小鹏汽车在广州小鹏科技园举办以“涌现”为主题的科技日。在这场被业内视为“小鹏AI战略元年”的发布会上,小鹏不仅发布了第二代VLA、Robotaxi、全新一代IRON人形机器人、以及汇天飞行汽车四大物理AI应用,更正式宣布公司定位升级为“物理AI世界的出行探索者,面向全球的具身智能公司”。
这意味着,小鹏不再只是一家造车企业,而是一家以“物理AI”为核心、覆盖陆空全域、软硬一体化的科技公司。这也是中国首个明确提出并系统布局“物理AI”全栈自研体系的企业。
![]()
从“出行探索者”到“物理AI世界构建者”
回顾小鹏过去六届科技日,从智能驾驶到飞行汽车,从语音助手到机器人,其技术路径始终围绕“AI+硬件”展开。而本届科技日,小鹏首次将这一路径系统化地归纳为“物理AI”,并提出了清晰的技术架构与产品路线图。
![]()
所谓“物理AI”,指的是AI技术从数字世界走向物理世界,通过与机器人、汽车、飞行器等实体载体结合,实现感知、决策、执行的闭环。小鹏董事长何小鹏在发布会上指出:“当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融合,将催生物理AI。”这一判断,与全球科技巨头如特斯拉、谷歌等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布局不谋而合。
不同的是,小鹏并未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已经构建起从芯片、操作系统(大模型)、到智能硬件的全栈自研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不仅使其成为中国目前唯一实现物理AI全链路闭环的企业,也为其在AI汽车、Robotaxi、人形机器人、飞行汽车等领域的落地提供了技术底座。
![]()
第二代VLA:重新定义“视觉—语言—动作”范式
在本次发布会上,最受行业关注的莫过于小鹏第二代VLA(Vision-Language-Action)模型的发布。这一模型去掉了传统的“语言转译”环节,首次实现从视觉信号到动作指令的端到端直接生成。
这意味着什么?
在传统自动驾驶系统中,视觉信号需先被识别为语义信息(如“前方有车”),再转为控制指令(如“刹车”)。而小鹏第二代VLA跳过了中间的语言表征步骤,实现了“所见即所控”。这不仅大幅降低了系统延迟,也提升了模型在复杂场景下的泛化能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小鹏第二代VLA是一个“物理世界模型”,它不仅能生成动作,还能理解物理规律、进行推演与自我演进。例如,在测试中,模型涌现出识别交警手势、预判红绿灯通行等未经训练的能力。
在工程落地层面,小鹏将这一数十亿参数规模的模型成功部署在车端,而行业普遍仍停留在千万级参数。这背后得益于小鹏对自研图灵AI芯片、编译器、软件栈的全链路优化。据悉,大众已成为第二代VLA的首发客户,小鹏图灵AI芯片也已获得大众定点。
《汽车很听话》认为,第二代VLA的发布,标志着自动驾驶技术从“感知—决策—执行”的模块化架构,走向“端到端”一体化架构的重大转折。小鹏在这一领域的领先,不仅体现在算法层面,更体现在软硬协同的工程能力上。其开源策略,更可能推动行业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物理AI开发生态。
![]()
Robotaxi:不依赖高精地图,2026年三车齐发
小鹏在Robotaxi领域的布局,同样体现出“物理AI”思维。
与多数车企采用“高精地图+激光雷达”方案不同,小鹏Robotaxi坚持纯视觉路线,搭载4颗图灵AI芯片,算力高达3000TOPS,为全球最高。其核心逻辑在于:真正的无人驾驶必须摆脱对高精地图的依赖,才能实现全球泛化。
小鹏宣布,2026年将推出三款Robotaxi车型,并启动试运营。值得注意的是,小鹏同时提出了“双轨并行”的无人驾驶路径:一种是全共享模式的Robotaxi,另一种是私享模式的L4级智能驾驶汽车“Robo”。后者与Robotaxi同源,具备相同的硬件与安全冗余,用户可自由切换驾驶模式。
在交互层面,小鹏Robotaxi创新地引入了“车外显示+语音”的多维交互系统,通过遮阳板显示屏与行人进行视觉沟通,未来还将融合语音交互,构建“可表达”的自动驾驶车辆。
小鹏Robotaxi的推出,不仅是技术能力的体现,更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双轨并行”策略既满足了共享出行的需求,也照顾了私人用户的控制权需求。而其与高德达成全球生态合作,更显示出小鹏在出行服务平台的野心。
![]()
人形机器人IRON:从“拟人”到“超人”
如果说Robotaxi代表了小鹏在“车”领域的延伸,那么人形机器人IRON则代表了其在“人形智能体”领域的深入。
小鹏全新一代IRON以“极致拟人”为设计理念,拥有仿人脊椎、仿生肌肉、全包覆柔性皮肤,全身82个自由度,支持定制化体型。其步态自然流畅,甚至能完成“猫步行走”这类高难度动作。
在智能系统上,IRON搭载3颗图灵AI芯片,算力2250TOPS,并首发小鹏第一代物理世界大模型,构建“VLT + VLA + VLM”的高阶大小脑组合。其中,VLT是专为机器人研发的“思考引擎”,使其具备深度思考与自主决策能力。
在商业化路径上,小鹏IRON将优先进入导览、导购、巡检等商业场景,并与宝钢达成合作,探索工业场景落地。何小鹏透露,2026年年底将实现高阶人形机器人的规模量产。
众所周知,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的终极形态之一,但其发展受限于数据稀缺与供应链不成熟。小鹏凭借与AI汽车技术同源的优势,在数据工厂、自研芯片、模型训练等方面形成闭环,有望率先突破量产瓶颈。其开放SDK的策略,也将加速机器人应用生态的构建。
![]()
飞行汽车:从“概念”到“量产前夜”
在低空经济领域,小鹏通过汇天品牌构建了两套飞行体系:面向个人的“陆地航母”与面向多人出行的“A868”全倾转混电飞行汽车。
其中,“陆地航母”已累计订单突破7000台,创下行业纪录,并已于11月3日完成试产首车下线。其采用“四轴合一”单杆操纵系统,降低了用户操作门槛,并采用六轴六桨双涵道构型,确保单桨失效仍可安全着陆。
而“A868”则定位高端商务出行,预计航程500公里,最高航速360公里/小时,目前正处于飞行验证阶段。
![]()
小鹏还宣布,将与敦煌市政府合作,于2026年推出西北首条低空自驾旅游线路,推动飞行汽车在文旅场景的落地。
不难发现,小鹏在飞行汽车领域的布局,已从“技术验证”走向“量产落地”。其融合航空级质量与汽车级效率的产线,标志着低空交通工具正式进入工业化制造阶段。随着政策逐步放开,低空出行有望成为下一个万亿级市场,小鹏已抢占先机。
![]()
物理AI的“小鹏样本”
从第二代VLA到Robotaxi,从人形机器人到飞行汽车,小鹏在本届科技日上展示的,不仅是一系列炫酷的产品,更是一套完整的“物理AI”方法论:以全栈自研的技术体系为底座,以具身智能为载体,以出行场景为入口,构建一个覆盖陆空、软硬一体、人机共融的智能生态。
在这个过程中,小鹏不再仅仅是“造车新势力”,而是“造智能体新势力”。其技术路径与商业逻辑,已超越传统汽车行业的竞争维度,进入一个更广阔、也更艰难的赛道:物理AI的规模化落地。而小鹏也正在用一场又一场的技术发布,向世界证明:物理AI的未来,不是科幻,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