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美国仍被中国“卡脖子”的三大关键产业
美国媒体近日指出,尽管华盛顿持续推动“去风险化”和供应链重组,但在一些关键领域,美国仍深受中国的影响。报道指出,中国早已证明自己有能力通过限制稀土矿物出口来对全球供应链施加压力,如今这种“卡脖子”能力已延伸至锂离子电池、成熟制程芯片以及药物活性成分(API)三大产业。
![]()
图片
一、锂离子电池:新能源时代的核心依赖
锂电池是电动车、储能系统及电子产品的核心。尽管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加速建设本土电池工厂,但在电池级锂、钴、镍等关键原材料的提炼与电极材料制造环节,中国依然占据压倒性主导地位。
目前,全球约75%以上的锂电池生产能力集中在中国。即便是特斯拉、通用、福特等美国汽车制造商,其供应链仍严重依赖中国企业。分析人士警告,一旦北京决定收紧电池材料出口或实施配额制度,美国的新能源产业链将受到严重冲击。
二、成熟制程芯片:低端不代表不重要
近年来,美国针对中国高端芯片技术实施多轮出口管制,但美媒指出,所谓“成熟制程”芯片(28纳米以上)在汽车、工业设备、家电与军事系统中同样不可或缺。
中国正快速扩大这类芯片的产能,特别是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企业已成为全球主要供应者之一。若中国在这些低利润但关键的环节采取出口限制,可能导致全球制造业出现供应中断。分析认为,美国在聚焦高端芯片竞争的同时,低估了成熟制程芯片的重要战略价值。
三、药物活性成分:医疗体系的隐性风险
美国《华尔街日报》指出,约80%的美国药物活性成分(API)来自中国或印度,而印度的许多原料药又依赖中国供应。抗生素、止痛药、抗癌药等关键药品都涉及中国生产的原料。一旦中国收紧出口,美国药品价格将大幅上涨,甚至可能出现供应短缺。疫情期间的经验已让美国卫生部门认识到这一潜在风险,但要在短期内实现原料药供应的“去中国化”几乎不可能。
专家指出,美国在过去数十年中将制造业外包给成本较低的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如今正为此付出战略代价。虽然华盛顿正通过立法、补贴与贸易政策推动“产业回流”,但在现实层面,中国依旧掌握着多项关键资源与生产环节。未来,中美之间的经济竞争将不仅限于高科技战,而将扩展为一场全面的供应链安全博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