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溯:护学岗变"苦学岗"的荒诞一幕
2025年5月13日,广西百色市右江区实验小学校门口出现令人揪心的一幕:一位三年级学生家长身着反光背心,怀抱两个月大的婴儿在烈日下执勤近40分钟。家长群聊天记录显示,该家长曾明确表示"刚生育不便执勤",却被家委会以"名单由教师安排"为由拒绝调班,最终不得不带着婴儿完成所谓的"护学岗"任务。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image
右江区教育局次日回应称护学岗"遵循自愿原则",但5月15日的通报又承认该校存在"简单轮值模式""协调补位不力"等问题。这种官方说辞与实际操作的矛盾,在云南红河弥勒市类似事件中同样上演——当地教育局称"家长自愿",而现场视频里怀抱婴儿执勤的画面却诉说着另一种真相。
家校矛盾的冰山一角:被异化的教育协作
翻开家长们的"任务清单",护学岗只是家校责任转嫁的冰山一角。从批改作业到教室保洁,从活动筹款到防疫值守,本应属于学校专业范畴的工作,正通过家委会的"温柔强制"悄然转移。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家校协同是"优势互补",现实中却演变为单向度的责任摊派。
![]()
image
这种"被自愿"机制有着精密的操作流程:先由家委会发布道德绑架式通知——"几年才轮一次""别人都能克服";再辅以隐性惩罚暗示——不配合的家长其子女可能被区别对待。更值得警惕的是,公安部《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要求》明确规定校门安保应由专业人员负责,但许多学校仍将家长作为免费劳动力顶替专业安保岗位。
追问本质:家校权责边界何在?
护学岗政策本身存在三重矛盾:文件强调的公益属性在实践中异化为强制摊派,专业安保需求被业余家长顶替,政策表述的"自愿参与"变成实际操作的"必须到岗"。这种制度设计的先天缺陷,暴露出教育资源投入不足的深层问题。
![]()
image
家委会的异化更值得关注。本应作为沟通桥梁的组织,在某些学校已沦为校方"代言人"。其典型话术如"这点事都办不好""名单不能改",实质是行政权力对家长权益的侵蚀。财政性教育经费数据显示,许多学校安保人员配置远低于标准,让家长顶岗本质上是公共投入缺位的无奈替代。
破局之道:构建健康的家校协同机制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建立"负面清单"制度。教育部门应明确列出禁止转嫁家长责任的事项,将执勤、作业批改等划归学校专职责任。杭州"家长志愿者星级认证"等创新实践表明,通过"时间银行"积分制、弹性任务认领等机制,完全可以实现真正的自愿参与。
![]()
image
监督渠道的健全同样重要。需建立家长匿名评价系统、第三方调解委员会等保障机制,确保投诉不受打击报复。国务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唯有厘清权责边界,才能让家校合作回归教育本真——这不是"拼家长"的竞技场,而是共同育人的合作平台。
![]()
image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