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杨振宁来看望癌症晚期的邓稼先,他开玩笑地问:“你搞原子弹、氢弹,国家给了你多少奖金?”听了邓稼先的回答,杨振宁当场呆愣在原地。
医院里,邓稼先卧在病床上,身形消瘦,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杨振宁坐在旁边,满眼写着担忧。
科学家之间的问候有时比常人还要直接,杨振宁看着老友瘦削的身影,忍不住调侃道:“国家到底给你发了多少奖励,是不是得数着零头都要数半天?”
![]()
在大部分人看来,研发核武器的科学家,工资应该很高,这样才能对得起他们的付出,但当时中国到处都缺钱,哪里都要用,大家都是能省则省,像邓稼先他们更是恨不得能无私奉献,给的奖金什么的都捐出去。
对于老友的调侃,邓稼先笑了笑,轻声答了两个数字,杨振宁的笑容瞬间凝固了,房间里短暂地安静下来,仿佛连窗外的风也停住了脚步。
二十元,两颗弹,十元一颗,这样的数字出现在世界级科学家的口中,杨振宁的眼神里闪过难以置信,他反复确认,邓稼先却只是淡淡一笑,没有多说什么,他的平静让杨振宁心里升起无法言说的敬佩和感慨。
其实不是只给邓稼先二十元,只是国家那时确实拿不出太多钱,只好给整个科研团队发了一万奖金,加上机构拿出的一部分钱,大家分了分,每个人到手的都不多,像邓稼先还是拿到最高的奖励,其他人有五元、三元的。
这件事让杨振宁大受震撼,他在国外多年,经手的科研经费和奖励与之相比,要阔绰的多,但局面不同,结果就不同,其实对他们这样的科学家来说,钱多钱少已经不在意,更多的是对国家的那份心。
两位科学家在很早之前就认识,那时的邓稼先还是一个清瘦安静的少年,喜欢用黑色墨水在作业本上画物理公式。
![]()
崇德中学的走廊总是回荡着少年们的读书声,杨振宁见到邓稼先时,他正认真地擦着黑板,眼里藏着一股执拗的明亮。
两个人的父亲在那个年代就是朋友,孩子们的友情很自然地延续下来,战火纷飞时,他们在同一间教室里讨论数学题,偶尔也会吵架,却总能在第二天清晨一起走进书斋。
杨振宁因种种原因选择了远行,在美国的实验室里一待就是十几年,宇称不守恒理论的提出让他名满天下;邓稼先在获得博士学位后,搭上了回国的客轮,身边只有一只黑色公文包和几本物理书。
如果说杨振宁的成就是在国际舞台上绽放的烟火,那邓稼先的人生则像一场无声的落雪,悄然地覆盖在祖国的大地上,沉默无言,却深深扎根。
1958年夏天,邓稼先接到调令,他没有多问一句,换上了没有姓名的工作证,沉默地走进中国核武器研究的第一线,从此消失在人群里二十八年。
那段时间,邓稼先的生活极度简单,白天在实验室里推算数据,晚上用算盘和旧报纸演算公式,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在深夜里给妻子写信,信里只谈家常,从不提工作的半点细节。
![]()
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氢弹试验又一次震惊世界。
最危险的一次,是1979年的一次氢弹空投试验,降落伞失灵,弹体重重落地,防化兵搜寻一整天都没找到,邓稼先亲自穿上防护服走进事故现场,双手捧起碎裂的弹片,脸上没有一丝迟疑。
基地司令员劝他,像你这样的人,国家怎么舍得让你冒这种险,邓稼先却只说了一句,如果他都不去现场,谁能放心。
他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也明白这种辐射意味着什么,他却依然选择走进核弹残骸,后来身体慢慢垮了,医生说是钚239的伤害,他心里清楚却没有后悔。
这样的邓稼先,不喜欢被人夸奖,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杨振宁问他是否后悔,他只是摇摇头,说如果再来一次,还会做同样的选择。
邓稼先的人生,很少有轰轰烈烈的时刻,更多的是无数个静下心来的夜晚,他坐在书桌前,翻看厚厚的物理笔记,眼神专注而平和。
![]()
他喜欢读书,从小到大都和书本为伴,哪怕在最艰苦的实验基地,依旧会找时间看几页物理学的著作,有一次实验失败,他在数据本上写下一句,“科学的道路,没有捷径,只有脚印。”
同事们都说他性格温和,脾气好到近乎软弱,可在关键时刻,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承担最重的责任,带领团队突破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1985年夏天,邓稼先被确诊为晚期直肠癌,住进医院时,依然坚持查阅资料,讨论实验细节,直到病情无法再支撑,他才不得不放下手中的工作。
那年医院的走廊里,杨振宁带着一束花来看他,两个人聊起学生时代的趣事,杨振宁问他有没有什么遗憾,邓稼先笑着说,没有遗憾,只希望国家的科研人员能越来越多。
杨振宁后来在一次聚会上提到邓稼先,说他是中国最纯粹的科学家,一个把生命献给了民族未来的人。
他们的友谊,横跨半个世纪,一位成为世界科学的象征,一位深埋在祖国土地的根系,他们用各自的选择,撑起了一个时代的脊梁。
参考信源:杨振宁与邓稼先的“千里共同途”,为何在今天依然能直击人心? 京报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